锐意改革出新招 重建课堂显成效——湖南省特级教师、醴陵一中校长方勇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方勇,一个干练而响亮的名字,一个睿智而大胆的校长,一个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人。1984年7月,方勇毕业于湖南师大物理系,历任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醴陵市教育局副局长、醴陵四中校长等职,现任湖南省醴陵一中校长。他曾获得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等荣誉称号。任醴陵一中校长六年来,方勇始终将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他认为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方校长带领学校老师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学校。
一、在困境中起步
坦率地讲,醴陵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开始并非学校的自觉行动,而是源于高考的压力。2006年高考成绩,学校处于历史的最低谷,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仅为30.5%;2007年略有回升,也仅仅只有37%,当时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成绩严重滑坡的背后有许多原因,但学校认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主观因素。那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2007年高考,学生在一道考题中的答题表现给了学校深刻的启示,也使方校长增加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当年的文科综合第37题,题目的第一问给出了两个材料。材料(一)取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它列出了2001-2005年5年内中国制成品进出口的货物分类表及对应的进出口金额;材料(二)给出的是这样一些事实: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或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题目的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和(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高考阅卷结束后抽样统计反馈的信息表明,全省考生这一问的平均得分仅5.6分,醴陵一中文科考生估分情况同样很不理想。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十分简单、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却缺乏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尽管熟知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对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和运用。反思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独立自主阅读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表达的能力难以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年的暑假教师业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反思,广大教师一致认为,传统课堂亟待改变。这一点为学校第二年春季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2010年是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刚刚经历一次理性回归的时候,在当年的秋季开学工作报告中,方勇校长和教职员工再次对一组数据进行了解读。那年暑假,方勇校长先用十多天的时间对全校157位统考科目的任课教师从2007年下学期至2010年上学期六个学期教学成绩的积分(每期满分为10分)进行了统计,然后再对四个不同分数段内的教师人数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最后方勇校长又对每个分数段内教师的年龄段进行了一个分析对比。这样,学校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32岁以下的任课教师54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为32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60%;32岁至45岁的任课教师人数80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29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36%;而45岁以上的任课教师人数是23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5人,只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21%。这一系列统计数据告诉学校:有效课堂是有效信息的有效传递,教龄长不一定成绩好,讲得好也不一定成绩好。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尽管他们的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但教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老年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课堂需要技术支撑”的命题,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0年的岁末,湖南省教育厅为了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下发了《关于严禁中小学节假日补课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学校及其教师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纠正违背教育规律,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补令”,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包括醴陵一中在内的那些依靠加班加点、苦学苦教提高升学率的学校。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务必由单纯依靠加大劳动强度和延长学习时间向依靠科学施教、精致管理转变。
几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改革初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功利思想逐步转变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正因如此,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也愈来愈坚定。
二、在借鉴中创新
自2008年上学期起,醴陵一中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在此过程中,学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2008年上学期学校分三批派出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兖州一中考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这两所学校,教师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室里学生的课桌对了起来,黑板降了下来,课堂活了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课堂从教学制度层面发生了一些真正的变革:一是“导学案”导学制度;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制度;三是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认为,这正是学校努力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考察学习归来之后,老师们便开始模仿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5+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但由于师生思想准备不充分,偏离了校情实际,再加上教学理论方面准备不足,课堂教学改革仓促上阵,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课堂也活了起来,但处于一种盲目和无序的状态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改革初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广大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师生产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趣和愿望,在行动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从2008年5月上旬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确定高一年级作为前期试点年级;二是成立课堂改革组织机构,负责全面规划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收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成立课堂教学建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规章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三个项目攻关小组,任务是构建具有醴陵一中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导学案编写细则、集体备课工作规程和小组合作学习制度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制度方案;四是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培训;五是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学校汇编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同时,高一年级的课堂全面开放,向高二和高三年级辐射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2008年下学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广大教师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改、改中创。同时,学校使用行政手段如通过电视监控、录像等办法,加强课堂监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单独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强力推动改革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课堂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学校提炼总结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目标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出台了《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方案,建立了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导学案编制和使用、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从此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进入2009年上学期,课堂教学改革历时将近一年的时候,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相继出现,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出现了教学成绩(肄业年级与兄弟学校联考)明显滑坡的现象,师生的教学改革热情也逐渐降温,甚至一度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候。课堂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却换不回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了两项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召开了一系列的师生座谈会。取样于8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轻松自信且主动学习的仅占3.4%和2.1%,而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分别占到63.5%和6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单独讲授的时间应在25分钟以上的学生分别达92.9%和90.6%。事实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明显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被课前、课后各学科雪片似的导学案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后对教材及时的巩固和复习;学生对教师包办替代式的讲授仍然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而来自全体任课教师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多数教师的课堂容量减小,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学生合作讨论、展示与交流耗时低效;教学模式僵化,学科魅力缺失等。尽管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那就是6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个年级分别有70.8%和60.1%的学生赞成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希望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而大多数老师也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可废止,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步子不宜太大,应稳步进行。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认真听取来自师生甚至家长的一些意见,全面分析,冷静思考,仔细权衡,慎重决策,及时出台了醴陵一中〔2009〕04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三条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对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难题,学校需要以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反思、总结和分析判断,要及时矫正和改进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文件适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以及学习小组编制,进一步控制和精简精编导学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思想精髓等三条指导性意见。文件还特别强调:对“五环节”教学模式要整体把握,务必落实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核心教改理念。学校适时提出要将“五环节”理解为“五要素”,这是一次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和创新。这一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了一个“软着陆”的缓冲作用,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一种尊重客观规律和校情实际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避免了因急躁冒进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的尴尬局面。
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入到稳步推进阶段。首先,学校对2008年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并且将过去几年改革的成果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制度的形式将改革的要求固化下来,克服了师生在改革中的一些随意性和惰性。
三年多的课改,学校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学校认识到,课堂改革推进不够顺利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低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要突破教学改革的瓶颈,必须改变目前低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健全。任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不可能完全依靠群众的自觉性来完成,而必须通过行政的力量去推动。因此,现阶段学校正在加强的工作是以推广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科研成果为着力点优化校本教研模式,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是健全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制度,为推动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第三部分再做详细介绍。
三、在探索中完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它按照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进,确保学校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保障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伊始,学校就成立了由方勇校长亲自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其次,广大教职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开展课改工作的重要基础。学校经常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读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理论资料,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和课改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习方式,要改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认为,该纲要的要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愿不愿意搞的问题,而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表现,反映的是一位教师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和立场,不允许有一位教师在改革中因思想上的懈怠而掉队。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只有置身于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之下,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一条底线,那就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仍然巨大的现实环境下,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一是严把“课程开设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力争开好各门课程。本着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丰富活动课、开发校本课的原则,构建了一个适应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且落到实处。譬如,在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感到课时不够用的情况下,学校仍坚持每周安排白天两节正课的时间让学生进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保证每周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统一收看一周电视时事新闻,每周不少于4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等,而且还将阅读、时事新闻、书法等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纳入学分认定,确保各类课程的合法席位。
二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是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代价则有悖于改革的目的。只有真正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课改才能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过程中,学校认真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坚决杜绝节假日随意补课等加班加点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特别注意优化教学环节。譬如,在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学校与其他一些学校不同。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加强集体研究,尽力提高编写质量,导学案内容要做到精心编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减少学生对其他资料的依赖性和重复劳动,特别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在课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目的就是要提高45分钟的课时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学习负担。又如在作息时间方面,不管什么情况,即使是高三年级总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也要求所有学生每天中午在公寓楼休息一个半小时,确保他们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2007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醴陵一中已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即“二级”“双向”目标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为了继续用行政的力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转化成为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醴陵一中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将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态度和成效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把各年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情况作为评价年级工作的重要项目。通过制度建设把改革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坚决杜绝课堂教学走回头路的现象发生。
学校树立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科研意识,努力将教育科研课题贴近日常教学工作,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创建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题,以教研为载体,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格局,切实解决一些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一是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到教育科研轨道。《“五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能力、情感”磁感线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责任心的实验研究》作为醴陵一中“十一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营建校园亲情磁场激活中学生自主责任心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完成了“初步探索自主学习培养自主责任心的有效策略”“初步探索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的有效策略”等六个研究子目标,并于2011年正式接受省教科院的结题验收,且评定为“优秀”等级。
二是深入推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每学期各学科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难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一至两次主题观察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各学科要切实解决一两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是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坚持“六三一”课堂研讨模式,即每学期推出六堂校级观摩课,每个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三堂组内研究课,每个教师上一堂汇报公开课,倡导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在反思中成长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和成功。
(1)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自主学习的责任心、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二是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学习习惯明显好转,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基础知识更为扎实,学困生与尖子生之间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五是学生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有所提高,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对近年进入大学的毕业学生进行的跟踪调研结果表明,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01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瑶同学在给母校的来信中写道:“我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大一(三)班的班长。来交大半年时间中,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也参加了许多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等,加入了许多组织,如物理系学生会、大学生联合会等。我为自己所取得的荣誉感到高兴,但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我高中培养的习惯和精神。我认为母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对我影响深远。我不能忘记,那时小组讨论的激烈场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正是在那种气氛中,才造就了今天的我:积极大胆,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演讲;虚心请教,学会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自己分析问题更加全面。另外,小组合作之前当然要自主学习,于是我养成了坚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得以保持优秀的成绩。我很感谢高中时接触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我一定会坚持我的精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请母校能够继续坚持这种改革。”
(2)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以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重要标志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从2009年实施全省学业水平考试以来,醴陵一中连续四年一次性合格率分别达到99.08%、99.8%、99.88%、99.0%,2009年和2010年分别位居全省第六名和第八名。
高考成绩从2006-2012年,本科二批以上一次性上线率分别为30.5%、37%、40%、52%、67%、68.4%、74.5%,可以看出高考上线率明显提高,与课堂教学改革前的2006年和2007年相比大幅提高,特别是今年的高考成绩高分考生明显增多,且一本上线人数达到320人、一本上线率达38%。
(3)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改革过程中学校办学思想不断端正,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身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随之更加凸显。以学校体育工作为例,高中三年时间学生坚持不辍地每天进行1200米晨跑以及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从每一学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耐力、肌肉力量显著提高,肺活量明显增大,常见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普遍提高,特别是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实现了从“黄牌”到金牌的跨越。2005-2007年在全省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名被省体育局“黄牌”警告,时隔四年之后,2011年8月在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湖南省宁乡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醴陵一中获团体总分全国第十三名,游娜同学获女子一百米栏银牌并破全国中学生纪录;在2012年湖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醴陵一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4)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醴陵一中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书香校园工程的落实,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理论水平、教研教改能力以及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明显提高。2008-2012年上学期,教师们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210多篇,其中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和“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论文就有十多篇。
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主要表现为教师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增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把握更加到位,对“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基本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初步克服了模式化的倾向,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杜绝。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地市级教学竞赛成绩斐然,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瞩目。仅仅2008年下学期至2012年上学期四年时间内,就有3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2人获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或一等奖,10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1人获地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5)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借助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近三年来到醴陵一中交流的省内外兄弟学校达160多所、3300多人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2008年10月在省教育厅对全省示范性高中督导检查评估中,醴陵一中优质课达标率达61%、优良率达100%,居全省迎检学校之首,评估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获省厅督导评估综合表彰奖励。2009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报道:“湖南师大附中、醴陵一中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实绩较为突出。”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还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作为株洲市普通高中的唯一代表,2010年12月醴陵一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2011年11月,全省基础教育高中课程改革现场研讨会在醴陵一中召开,学校向来自全省的150多所兄弟学校全面开放了课堂。
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说:“课程改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幅蓝图。”鲁迅说过:“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就搬得动。”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收获不小,也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方勇深感所谓“课改禁地”的普通高中课堂变革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真的不小。方勇校长的主要感受是:
第一,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是改革的强大阻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品质的重要瓶颈。
第二,学校领导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欠缺以及还不够精细到位的教学管理,难以保证改革的深入持久和真正取得实效。
第三,许多学生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加上进入高中之后同伴之间更加激烈的学习上的竞争,容易形成保守和自我封闭,合作学习以及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愿望并不强烈,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第四,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地区县级一中这类省级示范性高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在高考升学率上不敢有丝毫的闪失,课堂教学改革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放不开手脚,广大师生以及家长对待课堂教学改革顾虑重重。另外,相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普通高中课程的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增多,课时较为紧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又非一日之功,真正全面开放的课堂,要确保教学进度实非易事。
反思过去几年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要使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有效推进,方勇校长认为需要从四个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第一,要争取各级组织的支持,做好必要的社会宣传,减轻学校高考升学率方面的压力,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相对宽松的外围环境。
第二,进一步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课改理念。同时,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要尽力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引领,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培训提高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顺利进行。
第三,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行更加精细到位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一种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教师队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四,做好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发动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意义,促进他们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创造条件建立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做好一定的初中、高中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工作,为学生适应高中的课堂做一些铺垫。
方勇校长深知,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的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契机,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