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劳动力流动的当前特点

近几年,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显著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特点。从2004年开始,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意味着内地劳动力开始选择性地到沿海和内地间务工。随后几年,沿海地区民工荒已经成为常态,而农民工最低工资也在飞快上涨,部分企业如富士康集团已经将工厂向中部省份迁移。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报告以及一些统计公布和研究成果,当前劳动力流动凸显以下特点:

(一)农民工总量供给不断提高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2006年,农村外出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监测数据预计,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包括年内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和本地非农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两部分),其中,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8445万人。[1]根据201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2010年流动人口为2.61亿。可见,近年农民工数量有显著提高的趋势。

(二)劳动力有回流趋势,省内增多显著,跨省比重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比上年增加618万人,增长33.2%,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出到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外出农民工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跨省外出也有减少的趋势。表2—1说明了2009年相对于2008年的变化。

表2—1 不同地区外出农民工在省内、省外务工的分布(%)

33

(三)中西部地区工资增幅大,和东部绝对差异不大,农民工福利上升明显

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比较2008年和2009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在西部的增幅,依次高于在中部和东部的增幅(见表2—2)。

表2—2 农民工在不同地区的月均收入水平及增幅

34

根据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调查的CHIP数据库统计,2002年极少有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相关保险。单位能够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分别只有4.69%、2.54%和1.42%,提供住房保障的也只有6.53%。从2002年到2006年,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体系有了一定提高。根据2009年监测数据显示,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比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根据较新的统计发布,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10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报告了最新的相关资料: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093万人、4573万人、1854万人、6131万人,以2.3亿农民工为基数,参与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险的民工比例分别达到13.4%、19.9%、8.06%和26.66%【2】,比2002年有了极大的提高,甚至比2009年也提高了较大比例,虽然绝对值仍然较低。

以上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劳动力流动和地区差异间的关系。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异关系在早期广受关注,但近年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我们的问题是:劳动力向内地的流动是否源自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资本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推论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将趋于收敛(convergence) 。然而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个省区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并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绝对收敛趋势,出现了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块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在2004年以前的研究中,都指出地区差距在扩大,但是近年,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

本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回顾相关文献,第三节描述分析地区收敛状况,第四、五节进行计量分析,最后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