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48/26923248/b_26923248.jpg)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新一轮经济的强劲增长使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也快速上升。从2004年以来蔓延的“民工荒”以及民工工资的上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加工制造行业的招工难现象屡见不鲜。很多研究就此认为,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即将结束;国外研究机构,如兰德公司等,也纷纷预测中国未来劳动力减少会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的制约。这种认为中国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判断,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村确实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关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被广泛引用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2005)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判断。田成平通过对2004年的数据分析指出,农村有劳动力4.97亿,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类似的研究有章铮(2006)、蔡昉(2007)、韩俊(2007)等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构成进行的估计。他们利用2005年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农业需要1.5亿~1.8亿人的常年劳动力,农村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
有一些研究从农民工年龄结构对民工荒进行了解释。国务院研究课题组(2006)在《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指出,引发沿海地区招工难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年龄结构矛盾所导致的。蔡昉(2007)也从年龄结构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与沿海等地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进行了统计数据上的量化分析。侯东民等(2009)就长三角区域的调查样本进行了分析,指出长三角地区已经就业的城市农民工的年龄几乎集中在16~45岁之间,而45岁以上的农民工只占总数的6.3%,说明农村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的人口。而劳动力短缺严重的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的人口。章铮(2008)在其文章中指出,“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与产业结构也有密切联系。他认为,“民工荒”现象之所以集中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
以上研究提到了年龄结构问题,有些是理论上的描述,有些是简单数量推断。本章希望从理论上推导出不同产业对各年龄段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模型,结合计量方法确定影响不同年龄劳动力需求数量因素的参数,从而推算出在当前我国沿海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条件下,各地区不同年龄劳动力的理论需求数量,并与实际劳动供给量进行对比,说明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与其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与建筑业所占比重过大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