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演绎推理的运用

1.运用演绎推理论证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经过八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孟德尔将其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但未引起任何反响。

孟德尔晚年曾经充满信心地对他的好友说:“看吧,我的时代来到了。”但是,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发表34年后,预言才变成现实。1900年,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这一年,成为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此,遗传学进入了孟德尔时代。

问题:你认为孟德尔是个成功者吗?原因是什么?下面所给的答案你觉得有说服力吗?

(1)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追求真理,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即使他所得出的生物遗传基本规律超越了那个时代人们所理解的范围,不被人认可,他也依旧勤勤恳恳,努力奋斗长达八年。

(2)是。因为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豌豆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被奉为不变的定律,他在遗传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3)是。因为每个人学习生物遗传规律时都知道孟德尔这个人,历史承认了他的功绩,他必将流传千古,载入史册。

分析:这些回答说服力不强,因为它们都只是在重复材料中的事实,在演绎推理中只有小前提,没有大前提,即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未能明确,缺少让观点成立的依据,这样也就不能得出其成功的结论。

下面我们运用演绎推理法,对前面的论题重新论证。

例1

大前提:成功的标准不是看是否获得名利,而是看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否为人类带来利益,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小前提: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豌豆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被奉为不变的定律,他在遗传学方面做出的杰出的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结论:所以,他是一个成功者。

例2

大前提:成功的标准不是看其成果当下是否被人们所承认和接受,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否被人们所承认和接受。

小前提:每个人学习生物遗传规律时都知道孟德尔这个人,历史承认了他的功绩,他必将流传千古,载入史册。

结论:所以,他是一个成功者。

例3

大前提:成功的标准在于自己是否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在于他在世时是否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小前提:他在那个时代未能获得认可,未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结论:所以,他不是一个成功者。

注意:结论正确必须大前提正确。如果说“成功不一定看结果,而是看是否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不太恰当,毕竟这个观点不符合一般规律,很难被大多数人认同。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是:(1)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2)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例4

为了给孩子增加自信,我们常听见家长鼓励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这种做法合适吗?

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固然,鼓励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自信,但是如果无原则地鼓励孩子,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说“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这样没有根据而凭空下结论,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盲目的自信,极度自负,无法接受批评;也容易让孩子在一种盲目的、虚幻的假想中放弃勤奋和努力,以为依靠小聪明就可以成功;或者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当孩子表现不好、遇到挫折失败时也这样说,那么孩子容易陷入混乱和困惑:他既然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怎么还会失败?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思考问题,要问:凭什么说是最棒的、最聪明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孩子和别人相比,并不突出,如果要说是最棒的,判断的标准(理由)是什么?不跟别人比,可以和孩子的过去比,有进步,就是最棒的。明确了这个标准,孩子就知道只要与过去比有进步就是最棒的,他就有了行动的方向,知道该怎么做。因此,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让孩子有一个内在的判断标准,就容易引导孩子自觉地朝这个方向努力,激发孩子的内趋力,而不是盲目地根据外界的评价来评判自己。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教给孩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和盲目的鼓励式教育。

2.阐释大前提的内涵

在写作中,并不是简单地写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就行了。演绎推理的逻辑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还需要辅之以血肉,文章才能鲜活,富有生机。在阐释类文章中,以演绎推理为骨架的文章,需要围绕关键概念进行描述性的阐释,以澄清其概念内涵,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为论证结果服务。

例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绿色生活》一文,先描述了绿色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是绿色的,然后概述现代的生活方式,根据前面的标准,得出结论:现在的生活不绿色。最后呼吁,我们应该创建绿色的生活方式。节选了部分文章如下:

我看见这茂密而繁盛的绿树,如此青翠欲滴;我闻着这城市里的雨后空气,如此新鲜香甜;我走在霓虹闪烁的街道,如此快乐悠闲。

梭罗说:“我听见这远古的风,飒飒地吹过我的树林。”很多时候,我们是向往那种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生活的。我们总羡慕海子的悠然自得,在心里说从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何不从今天起就做个快乐的养马人?让你的气息与小甲虫息息相通,让每一次云卷云舒都分享你的快乐与抑郁。

(第一段描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第二段叙述了我们向往的生活,阐述绿色生活的内涵,这是大前提。)

哥本哈根的聒噪与对立无不暴露了现代人戴着的假面。他们斤斤计较,一减再减条约上的排碳量目标,殊不知他们减少的正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往昔湛蓝的天空如今已灰色朦朦,曾经的清澈溪水如今已没有了鱼儿的呼吸……

(第三段描述了现实的生活状态,与绿色生活不符,这是小提前,隐含的结论是:这种现状不好。)

为何不携起手来,抹去哥本哈根的阴沉?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势必会创出另一番美好。而我们期待的绿树红花和梦里出现的蓝天白云,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方便快捷的汽车固然吸引着眼球,轻快可爱的自行车不失它的风采。在先进的工业文化下,我们同样可以绿色生活,就如那个新兴的名词:低碳生活……

绿色,像一条轻扬的丝绸连接着你我;绿色,像一曲悦耳的乐曲吸引着你我;绿色,像一泓碧绿的清泉滋润着你我。让我们共同创造绿色生活。

(第四、五、六段呼吁我们应该去创造绿色生活。全文运用演绎推理形成了整篇文章的结构,论证较为充分、严密。)

3.论证大前提

在写作中运用演绎推理作为文章的骨架,其大前提如果涉及概念的标准问题,则需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澄清说明;如果大前提是一个观点,并不是把观点提出来就行,常常还需要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

例如,有这样一篇文章,其论证的骨架是:

大前提:只有实践,只有参与;只有明白,只有洞彻——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踏实饱满的情感。

小前提:现在,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江南塞北。

结论:在写作面前,我们一天天失掉了真情实感。

所以,我们关注世界的真实,抛开浮华生活和人云亦云,我们体味着自己生命的山山海海。

大前提的观点为什么成立?我们还需要论证。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常常需要运用科学归纳法进行论证。下面借用一篇学生的文章来说明这种方法。

震撼的美丽

毛天与

最喜欢的一篇李诗开头如是写:海客谈瀛洲,越人语天姥。烟涛既微茫,云霓也明灭,我爱它山山海海意切情真,这画面动人,实在瑰丽壮阔。

寥寥几笔,海客讲海,山人梦山,情感无一不落得实实在在,方有了这份震撼的美丽。倘使山人讲海,又令海客梦山,不免便飘飘泛泛,莫名其妙。越人未曾出海,纵使读过几句诗,在海边远望过,也只会参得天高海阔沙茫茫,哪里知道风涛汹涌难测,血汗里都是海水的苦涩?海客也不会登上山,就算知道山崖有几千仞几万丈,又何曾得知脚底摩挲一砂一石的痛楚?言之有物,方才寄之以情,古人的质朴和浪漫,山海为证,千年不曾褪色。

只有实践,只有参与;只有明白,只有洞彻——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踏实饱满的情感,我们的感叹才不会是没有理智和意义的人云亦云,我们的笑,我们的泪,我们写的诗,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将有价值、有厚度。我行吟于山海,方有了山海的襟怀,“情真意切”四个字的重量让人感到幸福。

千年前的李白少年出蜀中,顺长江一路而下,数月数年的行程里风餐露宿,用一辈子亲自丈量过山海的高深和广博。每到一处,写他荆楚风情,描长干吴儿女,挥中原古风端方,绘长安盛世气象——景是即景、情是真情,信他一支笔,借来山川壮美,凭气度胸襟勾出一场锦绣大唐。

千年后的我,用另一种方式描绘这个时代的山海图景——打开微信,满屏幕都能看见“去远方”“去大理”“去西藏”图文并茂、美不胜收的文章。在这个时代,物理意义上的距离由于科技的发展几乎已经不值一提,我们不用在小小的船舱里颠簸漂沦,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江南塞北。可当我们抛开那些漂亮的图片、精致的文字去深究这些小清新的“旅后杂感”的精神内涵的时候,却只能发现一片无力的空洞:支撑着整篇文章的,似乎只有无病呻吟和爱上层楼,一切情感的来源不是对山川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而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情调、某种虚假的阅历丰富。

在写作面前,我们竟然一天天失掉了真情实感。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生活立言的权利,我们本应该用质朴浪漫的心意来构筑烟火人间,可大行其道的却是虚无缥缈的过激情绪、博人眼球的激昂言辞。我们沉迷在被放大的情感中,甚至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关注,失去了生命的参与度,最终失去了书写自己的能力。

矫情造作的“远方情怀”可以在朋友圈里火爆一个星期,而李青莲的山海诗篇,却照亮了整整千年的家国梦。唯有情真意切,光芒永世不灭。关注世界的真实,抛开浮华生活和人云亦云,我们体味着自己生命的山山海海,勇敢写下孤独但有力量的挣扎,终将寻回太白先生的质朴和浪漫。

4.前提不同结论不同

对同一现象或事情,大前提不同,则结论不同。而大前提并不一定具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那么结论也就无对错、好坏之分。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多一点包容心,少一点执着和争辩。

例如,林清玄在《人生的画幅》一文中写了三位画家,一位画家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因为他觉得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他的存在是为了艺术,应该很严肃地画画。另一位画家一向以“快手”著称,有时一天作好几幅画,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值。第三位画家则说:“我想画就画,不为什么。艺术就像偶然的散步和工作。”

面对这种现象,林清玄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似乎都可以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观点,然而,实践了什么才重要,观点反而是次要的。严肃难产的艺术家如果做出好作品,那是好的;轻松快速的艺术家如果做出好艺术,也是好的;“不为什么”的艺术家如果做出好艺术,也是好的。

我们时常因为观点的不同,在生命里执着、争辩、相持不下,因而减损了我们实践的力量和向前的志气。

我们在人生的画幅中,有时严肃,有时轻松,有时难产,有时快速,也有的时候完全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但不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落笔时最好有饱满的色彩、明确的构图、有力的线条、理想的风格。

我在乎的不是怎么去画,我在乎的是画出了什么。就像沧浪之水,可以洗脸,可以洗脚,可以饮用,也可以冲洗污秽,但水只是水,在尽着宇宙一滴的责任。2.

5.演绎推理在驳论文中的运用

对一个错误的结论,如果我们弄清楚了它的大前提、小前提,如果小前提没有错,那么便可以通过驳斥大前提来驳倒错误观点,然后再提出新的大前提,推出自己的观点。下面这篇范文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维。

愿你双眼清明

江苏考生

妹妹,我竟然在这个不太恰当的场合想起你,想把一些略显唠叨的话说给你听。

去年我跟你提起你喜欢的明星吸毒入狱的消息,你忽然激动地捂紧耳朵喊着:“我不听我不听!我不要知道!”你为了维护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拒绝了解真相。

可你应该知道。

生活中总是不缺乏“善意的谎言”,对绝症病人隐瞒其病情,骗丧母的幼童说妈妈还会回来,将恶意解释成无心。这些基于爱与呵护的谎言似乎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可这种欺瞒却是建立在断定对方脆弱、不堪承受的基础上的。我们须把这些苦果掰开了揉碎了吞下去,方能将其消化。要在厄运中一次次将心灵锻打得坚不可摧,要拥有向命运拔剑的勇气,首先,得知道真相。

(这一段分析了“善意的谎言”的前提是“断定对方脆弱、不堪承受”,其完整的推理形式是:脆弱的人会承受不了真相的打击,某人脆弱,所以不能告诉他真相。隐含的意思是,拒绝了解真相实际是脆弱、不能承受现实的表现。然后提出新的前提,即我们的心灵应该强大,驳斥原来的错误前提,推出新的观点:知道真相。然后下文运用因果推理,论证知道真相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动物都拥有比人类更发达的大脑,而今天得以灵活动手探视生命和宇宙的是人类,正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太阳何以东升西落,鸟儿何以飞翔,若我们不曾努力探寻这些真相,今天将依然是那个只为生存繁衍而活着的蛮荒时代——没有爱、没有美、没有信仰。能以文字书写心灵,以乐曲谱写灵魂,能醉心于地球的转动和星子的轨迹,首先,得知道真相。

一盘美味佳肴,在发现藏匿其中的死虫子之前,不会让人觉得倒胃口。无数为了揭穿黑幕而费力奔走的新闻工作者把真实袒露在众人面前。调查与披露必然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攻击,然而心怀众生的他们信念依然。不知道雾霾的严重,不了解饭菜中的地沟油,不清楚贪污受贿腐败,看似少了许多烦恼,但潜移默化的侵蚀毒害更为可怕。以揭穿黑暗为己任,首先,得知道真相。

我相信你有强大的心灵,有求知欲和使命感,所以你一定可以承受真相和随之而来的负担。因此你了解一个人,不能只为其光彩耀人的一面而着迷。你倾慕、你崇拜,你要知道这个人也是有缺憾的——你可以就此厌恶,或者选择包容。

捂紧耳朵、蒙蔽双眼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敷衍表现,是逃避责任与痛苦的软弱。而无论你敷衍软弱,还是勇敢正视,真相都在那里。

你该嗔怪我的小题大做了吧,你该怨我因你的一点小任性而唠叨许久了吧,你该厌烦我枯燥的说教了吧。这些话,说给你听,也说给我自己。那个幼稚的你,也是曾经的我。

愿你双眼清明,洞悉一切真相。

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希望。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运用演绎推理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前提。演绎的前提基本上是一些一般性原理,为此我们有必要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如哲学、心理学、美学等,以确立更具说服力的大前提。

1. 成都10岁男孩从30楼坠亡,留下遗言“老师我做不到”[EB/OL].(2013-11-02)[2017-01-06].http://news.163.com/13/1102/10/9CLV6G5N00014Q4P.html.

2. 林清玄.从容彼岸是生活:一滴水到海洋[M].北京:线装书局,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