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Ⅱ: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文,度我们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

生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最平等的一个概念

语文除了帮助学生得分之外——当然,尴尬地说,这一点似乎已经是很多人关注的全部了——它对于师生的一生,到底有哪些意义和价值呢?对这一问题是否有着认真的思考,我固执地以为,这决定着教师是否能迈出专业成长中最关键且最有价值的一步。在得分上,我一直算得上是一位幸运儿。2003年,是我第一年带高考。我所执教的一个班级中有七名学生获得了高考作文的满分,平均分亦达到了110多分,比另外一个平行班的平均分高出7分多。此平均分在当年位居北京市前茅。2004年,我调入北京四中。2010年,我所教的一文一理两位学生语文的总分分别为142分与141分。在取得了这些分数之后,再加之学生的推动,上述这个问题便更加自觉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度我们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生命”。这个词,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是语文学科送给我们最为重大的一个礼物。但要对这个词产生更内在的理解,却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想,生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也最平等的概念。说它“伟大”是因为它把人的本质状态一下子抓住了,人的本质符合一棵树成长的基本规律。“人”的最本质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棵树的成长。依恋阳光,喜欢雨露,年华轮转,由荣而枯……浮华褪尽,人本如树。“命”是什么?“命”是无可奈何,是家族遗传的链条。“命”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来的,是家族的一脉脉相传。“生”是我们对“命”的态度。“生”是有生机的、有生趣的、生意盎然的。知道“命”以后,我们就知道我们不是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上头有一环又一环,我们的下头还有一环又一环,我们只是环环相扣当中的一节。“命”是客观存在的,“生”是如何建设它、把握它,让我们的“命”在世间有限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价值。为什么说生命是最平等的概念,是因为当我们用生命来概括人的时候,人身上的所谓光环与贫贱就都不存在了,我们可以更本质地理解自己与把握别人。无论你是高级行政领导,还是普普通通的卖菜大叔,都是生命,都不能违背生命的基本规律。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什么时候喜欢用“生命”这个词?

记得有一次我去九寨沟旅行,看见一棵树,它从水里挺出枝叶,然后展开自己秀丽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棵树特别了不起。这时来了一个小孩儿,他特别欢喜地说:“妈妈,你看,那是一株多么奇特的生命!”听了这话,我的心不觉一震。我觉得,当我们用“生命”这个表述的时候,一定是发现了一种生物(自然包括“人”)最本质的内涵与特别富有价值的东西。“生命”,在对“人”的理解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进而也是一道门槛。不能从“生命”的角度去把握自己与看待别人,是有很大缺憾的人生。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同学,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的时候,他的情感呈现和投入力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老师的包容度、平等感、建设性的意义,以及对于“人”的理解和尊重,会自然而然地包孕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中。

语文,不仅度学生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与此同时,也会度我们教师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我们教师教学生其实是有时限的,我们都不会有严格意义上一辈子的学生,更深刻的一个真实是我们自己教了自己一生。我们教师是被自己教出来的。

师生来学校最重要的三件事便是:要学习在沉沦中给生命以自拔;要学习在损毁中给生命以自新;要学习为自我的生命肩起责任

我们应该像一棵树一样去成长,去生活,去创造。我常常觉得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也应该有许许多多鲜活欲动的睁着好奇眼睛的胚芽,我们也可以像一棵树一样活在这并不完美的世间。这些胚芽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只要条件合适,随时准备进行一次绿色的盎然的出发。所以生命是有希望的,是能动的,是有爆发力的,是有改变性的力量和功能的。当然,生命也有其另一面,生命也是娇弱的、易碎的,它易固化,易无聊,易盲从,易臣服,易被现实彻底所擒……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被窄窄的现实牢牢困住的人,被分数完全征服的人,被固化死板、陈旧无用的知识板结得了无生趣的人。

人的长大,或许就是一个离开精神故乡越来越远的过程。看到现实里那些窘态,我想,教育最大的一个功能或许就是呵护生命。

我们师生来学校最重要的三件事便是:要学习在沉沦中给生命以自拔;要学习在损毁中给生命以自新;要学习为自我的生命肩起责任。

优质的教育就是度我们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

语文得分之道,是生命的体悟先游到了心里,然后“分”才游到了纸上

高考过后,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记者问:“高考是指挥棒,老师,您觉得今年的试题会对今后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如若我们不加深思细研,高考这根指挥棒似乎只能指出两个方向:一曰补课,二曰做题。看看目前一些情状,似乎大体如是。我们将自我封闭在所谓的“答题方法”中谋求分数,我们一方面不满或咒骂现实,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成就并帮助它现实。我们用“没办法,中国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来为自己开脱。我们在泥沙俱下的、缺乏深入思考与体察的题海中,在繁重厌烦的补课中,在一遍遍机械的重复中谋求分数。我们崇拜短平快,我们渴盼奇迹,我们似乎只要目前眼下的分数,除此之外,我们顾不了许多,也想不了许多。

人教社小学四年级的教材里有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讲述一个聋哑青年在西湖边画金鱼。一个小女孩看到,惊奇地叫道:“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作者把这句话写给那个聋哑青年看,青年看后,笑了,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万事万物要想让它“活”起来、让它产生能量和价值,我以为,首先必须要让它先游到心里。也就是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人内部世界的发展和开掘。我们经常讲写作,其实写作是生命里自然“溢”出来的东西,而不是用方法“揪”出来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规律。语文得分之道,不是“分”先游到纸上,而是生命的成长与体悟先游到了心里。

题来了,用我们生命的储备与卓越的见识“迎”上去。题目不过是汉代雕塑“马踏飞燕”中的那只“燕子”而已,我们看到的是行于碧霄的那匹奋鬃扬鬣的创造性的天马。

考试如此,其实一节好课也是如此。有老师曾问过我,上一节课需要备课多长时间?我认为,那要看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游到了心里。有多少东西游到了心里,决定了这节课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优质的阅读不是射箭,优质的阅读是水涡,我们要将自己的生命在作品中沉进去,在作品中旋起来,要在阅读中完成我们生命的更新并诞生新的出发

骆宾王有一首小诗《咏鹅》。在这首诗中,我看到的是唐朝的一个七岁小男孩在天地间看见大鹅的快乐,是人鹅一体的快乐,是一份单纯的出自一个生命本真的快乐。小男孩看到鹅之后特别高兴,所以前三个字他是唱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鹅——鹅——鹅”,这是他信口无腔的歌。他唱完了之后,发现鹅也在随着他唱。鹅在朝着他唱,在朝着天地唱,它伸着长长的脖颈,在天地间唱歌。在男孩的眼中,鹅哪里是在叫,鹅分明是在唱,在随着他一起唱。你再看,如果你是那只大鹅,被碧绿的湖水浮漾开来,你红红的脚掌浸在清凉的湖水当中,脚掌一拨,你就游了起来,你不会感觉到那种快乐吗?当小男孩看见鹅时,觉得鹅就是那么快乐,鹅看到小男孩也很快乐。所以,鹅快乐,小男孩也很快乐,天地都很快乐,这就是《咏鹅》。它是自唐代发出的一种发自肺腑的简单而淳朴的快乐。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其实从一年级开始,语文课就可以上得与生命相关相连。如果语文课和一个人的生命相关联的话,就不存在简单。因为,没有哪一片生命景致是可以称得上简单的。在这一点上,语文课似乎与数学课有所不同。如若我们这些成年人走进小学的数学课,我们似乎可以“俯视”,会不会一下子便产生一种认知上的优越感?但如若语文课与我们的生命相关相连——哪怕只是小学生的语文课——却不容我们这些成年人小觑!一只鹅,也可以让我们心中生出许多并不简单的东西。我们很有可能由此一往而深,或心生喟叹,或莫名怅然,或唤起绵缈的思绪,或让我们对平淡的岁月一下子有了崭新而欣喜的重新认知……与生命相关的语文课,让我们清亮而悠久,纯净而辽远。

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一个“荷”字写得多么美、多么艺术化!他不是我们一般常见的“挑”着锄头,而是写出了一种神采奕奕、神清气爽的美质。没有劳动的疲惫,或者说这是一种让人心里踏实的健康的疲惫,是一种让我们渴慕已久、彻底放松的疲惫。这疲惫,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在朗润的月光下,剪出一幅优美的生命画影。人的一生,如若能带上这样一幅生命画影,可解多少人生之苦痛!“带月”,不作“戴月”,是不想仅仅描绘月亮在人头顶之状,而是强调月亮与人是“亲随的”,是“相伴的”,是“手拉手的”,是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的,是好像在跟我捉迷藏的。“带月”写出了月下晚归,陶渊明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洁净。通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感觉到了陶渊明质朴而宽广的快乐。他的快乐,伴着月亮,照亮了课堂上我们师生受局困不自由的生命,我们在逼仄的现实里发现了多么敞亮明净的一扇窗户啊!

优质的阅读不是射箭,优质的阅读是水涡,我们要将自己的生命在作品中沉进去,在作品中旋起来,要在阅读中完成我们生命的更新并诞生新的出发。这样的阅读才是优质的。

一流的课堂,读者与作者千古相通。我们或许与作者创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我们创造与发展了他的作品!我们创造与发展作品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完成了一次辉煌的出发。读书,原本就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苍凉的世界里更深情也更豪迈地出发。语文课,不就是在读书吗?

生命里的分数,清朗明亮而富有广阔的力量

所有人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核心的一件事就是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我们这一生的时光和精力到底应该释放到哪里?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一定要决定一个释放的方向,而且在释放的过程中,我们才知道生命的容量是有限中的珍贵,我们才能最终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相知。

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会变得“心灰意冷”,感觉没有生趣了,没有生机了。在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大家生命里的委顿与乏味。只说“分数”这一件事,只用强化练习与考试这一个方法,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们匆匆的充满压力的每一天没有生命的停歇,没有生命的驻留,没有生命的徘徊,有的只是“赶路”,只有排名绝不能落后,只有目标、目标、目标!我们不少“好学生”其实是靠坚定的意志与对未来深度的担心,才一路走下来的。回想起来,都不无“劫后余生”般的悚然一惊。我曾和一些工作后的人士闲聊,自然说到高中生活。他们说,连老师,打死我也不回去了。毕业了,是逃离,只有在噩梦里才会重返中学时代,然后是醒后的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影响深远。这是我觉得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我们没有了生命中应有的光与亮,我们不争辩了,无所谓了。好的学生应该有探究的愿望,有热情,有好奇心。我之前教过一个韩国学生,她就不太一样。她写的中文作文磕磕绊绊,但我从她的作文中看到了她美丽的生命态度,她的这份生命态度感动了我。

前段时间,“家长工坊”微信群里还在讨论,有各种轻生的学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死不是一天确立的。一个死的苗头在人的心头要徘徊很长时间,最后得到很多确认,才能痛下决心。所以在他不断确认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对于他最后的抉择都有责任。他可能遇到了很多冰冷和无助,才会把死渐渐坚定下来变成行动。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有一句“园日涉以成趣”,我当时跟学生讲,这句话不对啊,园日涉不应该以成趣,园日涉以成厌才对啊。陶渊明天天去一个破园子,还能成趣?到底哪里出错了?其实这是陶渊明的本领和能量,因为陶渊明的心灵不是普通人的心灵,他的心灵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陶渊明的能量就是时光不一样、季节不一样,能从园子里看出不同的生命景致。陶渊明有多少心灵层次,这个园子就有多少不老风光。

所以,当我们的课堂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不仅仅给学生以考试和分数时,其实我们给学生的能量会更大。我们的每节课都和孩子们的生命相关。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给无数个孩子上课。我们有责任啊!我们每个人当以诚挚多情的生命态度,多给孩子们以生的激励,这样的话,或许在冥冥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便改变了无数生命的方向。

生命里的分数,是在看重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上,去谋求分数。其实,这绝非是唱高调,因为这一点在我看来恰恰是最重要的得分之道与最有效的谋分之法。因为,读与写的本质规律就是促进一个生命的不断觉熟。反之,一个有所觉熟的生命,一定有更高级、更卓越的读与写。不仅如此,生命里的分数,清朗明亮而富有广阔的力量。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获得增长的绝不仅仅只是分数本身。一场无论多么高级的高考,所能考查的也还只是那么“一点点”。“分数”只是一张通行证,不是我们生活真正的目标。我们来学校接受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是我们要于此雕塑与造就出我们的生命姿态。这种雕塑与造就,首先关涉我们一生的幸福,其次才与功业密切关联。我们师生在生命里领悟与感受到的这些“内容”,不仅在考场上,更会在今后漫漫的人生之旅中缓缓释放。换个角度斟酌,其实官场的贪腐与尘世的俗庸,恰恰说明人生还有它的另一面,那便是无聊的冗长与乏味的苦闷。缺失了精神空间与内心生活的“武松”,便会一心一意要成为“西门大官人”了。“人”是可怜的,被“现实”不断凌辱,到后来反而尊“现实”为祖。将人生冗长的“苟且”,化成诗意,酿成远方,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重要课程。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一个能意识到自己体内勃勃的生命、能对自我的生命肩负起责任的人,他的分数也一定不会太差。进而,再说一句发烧的话,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拥有了一生中的华枝春满与月圆天心。

说一个我真正的得分秘籍,那便是当我们的生命被语文度向了更富生机的地方之后,你就等着收获你生命中的分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