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3 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取向,即 的方法论和 的方法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人文主义;实证主义。

二、概念题

1.中层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2.信度与效度[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信度[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3.社会指标[人大2007年研]

答: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编码及其作用。[人大2012年研]

答:(1)数据编码的含义

数据编码是指把需要加工处理的数据库信息,用特写的数字来表示的一种技术,是根据一定数据结构和目标的定性特征,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在数据传输中表示数据组成,并作为传送、接受和处理的一组规则和约定。

(2)数据编码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十分庞杂,有些数据库所代表的含义又使人难以记忆。为了便于使用,容易记忆,常常要对加工处理的对象进行编码,用一个编码符合代表一条信息或一串数据。

对数据进行编码在计算机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分类、校核、合计、检索等操作。

因此,数据编码就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关键。即不同的信息记录应当采用不同的编码,一个码点可以代表一条信息记录。人们可以利用编码来识别每一个记录,区别处理方法,进行分类和校核,从而克服项目参差不齐的缺点,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处理速度。

2.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方法论

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2)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

(3)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比如自填问卷的方法、结构访问与无结构访问的方法、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的方法、随机抽样的方法、概念操作化的方法、问卷资料的编码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量表制作技术、变量测量技术、实验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

3.试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含义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它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定性研究又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它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方法论取向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更多地采用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则是人文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达,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情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研究思路不同

定量研究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研究一开始便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特征。以理论为基础决定了定量研究的逻辑的演绎性特征,研究过程往往按从理论到命题、到概念、到操作变量直至具体策略的顺序进行;

定性研究与理论的建构相关联,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便具有某种明确的理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理论,因此定性研究中运动的逻辑方式常常是归纳性的,也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研究特征不同

定量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事务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常常采用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资料收集多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表、量表测量以及准确的试验等,由此获得量化的数据,便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定性研究注重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经验与生活经历、社会制度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其研究手段多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资料收集方式大多靠实地研究、深入访谈来获得文字性的描述。

两种研究方式优势、劣势的比较

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特征,但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而细致的资料,但是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

4.试述默顿“中层理论”主张的含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1)中层理论的含义

默顿提出,社会学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而“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

(2)默顿认为中层理论具有六个特点

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可接受经验验证的假设为基础的。接下来才可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而不应急于提出宏观大理论。

(4)默顿并非主张不去发展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是认为,社会学要达到此目标,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

5.简述测量的四个层次及其数学特征。[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从测量值的定量化程度来看,可以将变量划分为四个层次水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对应于这四类变量,有四个层次的测量尺度: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其含义及数学特征表现为:

(1)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2)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它的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或者<)。

(3)定距测量,又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定距测量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或者-)。

(4)定比测量,又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6.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孔德认为,社会学可以运用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具体地说,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1)观察法

孔德认为,观察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自然科学很早就采用了观察的方法,其中天文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比较法

比较法是社会学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在孔德看来,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孔德认为,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3)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的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在孔德看来,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7.在问卷设计中,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高方式有哪些常用规则?请简述之。[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问卷调查及设计:

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问卷的结构是以书面问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表格,用以收集有关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资料。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以及结束语等主要内容。

(2)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

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要设计出含义清楚、简明易懂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语言。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3)在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有下列常用的规则:

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设计答案,所用语言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简单。要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使用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

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问题的陈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回答者的理解就越有可能不一致;而问题越短小,产生这种含糊不清的可能性就越小。

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重(或多重)含义是指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事情,即在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或几个)问题。

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即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么。

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人们往往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如果向被调查者询问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问题,那么被调查者是无法回答的。

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当问及某些个人隐私或人们对顶头上司的看法这样一些问题时,人们往往具有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心理。因此,如果直接提问,则将会引起很高的拒答率。所以对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某种间接询问的形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

8.什么是分层抽样?[人大2011年研]

答: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K个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K层(K类),其大小分别为N1,N2,……Nk,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为n1,n2,……nk的子样本。显然:

(1)分层抽样的分类

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2)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各层的权数应该是可知的;应该可以从所划分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9.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差别?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分层抽样?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整群抽样?[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对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差别

抽样单位不同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整群抽样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对整体与个体差异的要求不同

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3)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适用情况

分层抽样

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或类别、层次)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

整群抽样

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要确保一项具体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严格遵循研究设计所计划的具体研究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

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a.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b.问题能切合实际;c.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即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结论的特点有:

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结论要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即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包括:

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有利于知识积累;

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2.试论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来源与类型。[人大2012年研]

答:(1)抽样调查的误差来源

统计误差是指在统计调查中,调查资料与实际情况间的偏差,即抽样估计值与被估计的未知总体参数之差。例如,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样本成数与总体成数之差等。统计误差按产生的来源分类,有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偏差,称为抽样误差。

(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类型

登记误差

登记误差又称调查误差或工作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引起的误差。例如,由于指标含义不清,口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由于被调查者提供不实的资料,以及在登记、计算、抄写上有差错等而出现的误差。

这种登记误差不论是在抽样调查还是在其他形式的调查中都有可能产生。调查的范围越广,规模越大,内容越复杂,产生登记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用部分去推断总体所产生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的发生有以下两种情况:

a.违反了抽样调查的随机原则。例如,有意识多选好的单位或较差的单位进行调查而造成的系统性误差。可见,只要遵循了随机原则就可以避免产生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一样,都是抽样组织工作造成的,应该采取措施预防误差发生或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

b.遵循了随机原则,可能抽到各种不同的样本而产生随机性误差。随机性误差在抽样推断中是不可避免的,是偶然的代表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