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复旦大学856经济学综合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超额利润

答:超额利润指企业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该生产部门的一般水平,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就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当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因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下降,原来采用新技术及先进管理方法的企业就不能再获得超额利润。但另一些使用更加新的生产技术的企业,又会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刺激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又有使生产者为了保持超额利润而保守技术秘密、阻碍生产和技术发展的一面。

2国际收支的J型调整曲线

答: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差滞。贬值的时间差滞的存在使得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与汇率的变动在时间上并不是同步的(汇率调整在前,贸易收支调整在后),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国际收支调整的“J型曲线”。

图1 J曲线

如图1所示,假定在t0时期,本国存在较为严重的经常项目的逆差,即TB为负。为了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货币当局决定实行货币贬值。但是,在本国货币贬值的最初时期,由于大量在贬值前就已签约的贸易合同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时期,本国货币的贬值是不会立即对本国贸易量,从而对本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如果该国所有贸易合同的期限都是相同的,那么该国的国际收支只有到t1时间签署新的贸易合同时才能得到改善,也只有在t2时间才能得到平衡,并逐步进入经常项目顺差的领域。

二、选择题

1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ln(x0.5+y),同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商品空间由商品x和商品y构成。在二维的商品空间中,如果我们以y的数量为纵轴,以x的数量为横轴,那么消费者在此商品空间中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  )。

A.-1/(2x0.5

B.-(y+x0.5)/(2x)

C.-1/(2x0.5+1)

D.-(y+x0.5)/(2yx0.5

【答案】A

【解析】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边际效用比值的负数。由效用函数得MUx=0.5x0.5/(x0.5+y),MUy=1/(x0.5+y)。因此,无差异曲线的斜率k=-MUx/MUy=-1/(2x0.5)。

2地主A拥有一块土地的所有权,他雇用农民B和C在其土地上进行生产。地主A和农民B、C订有合约,根据合约,地主A每年支付农民B和C一个固定工资W。对此,经济学家Cheung认为,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能更好地激励农民努力劳动,同时还有助于地主和农民之间进行恰当的风险分担。请问Cheung所提出的合约形式期望解决以下哪种问题?(  )

A.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B.搭便车(Free Rider)

C.信息甄别(Information Screening)

D.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答案】A

【解析】农业生产的一个特征是:地主监督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非常困难,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地主无法监督农民生产中的行为。但是如果采用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与他的劳动付出相关了。农民投入劳动多一点,产出过一点,提成也就多一点。因此,农民会更加努力劳动。因此,固定工资加土地产出提成的合约形式解决了固定工资所导致的道德风险。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答:(1)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亦即交换价值。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商品交换关系。用公式表示为:一只羊=4把斧子。其中,前一种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后一种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上。前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被后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所表现。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着对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交换困难的解决。

一般价值形式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任何商品的交换,都必须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为媒介方能完成;第二,由于商品价值的表现既简单又统一,所以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一本质属性得到了完全的表现。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即黄金或白银上。货币形式同一般等价形式的区别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金银来充当。

(2)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中个人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矛盾获得解决,对商品购买者来说,他用货币购买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只是个人过程;而对商品出卖者来说,他要把自己的商品实现为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是一种社会过程。由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这一基本职能,使商品交换出现了买和卖两种行为,打破了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可能会引起买卖脱节,从而加深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诱发经济危机;另外,因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所以会形成一系列支付关系的链条,如果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断裂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因此,货币的出现改变了商品的交换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2简述需求偏好变化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

答:产业内贸易是一种不同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模式。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而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和需求多样化、垄断竞争也会引起贸易。一般而言,由这三个因素形成的贸易称为产业内贸易。

(1)需求偏好变化时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基础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生产规模扩张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即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市场容量有限,厂商无法获取全部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够拓展国外市场,扩大产量,那么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因此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必须扩大市场容量,降低平均成本。

(2)规模经济引起的贸易模式

假设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这里的完全相同包括生产技术、消费偏好、规模、资源禀赋等方面。规模经济使得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根据这个假设,两个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合作,则可以把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加总,得到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规模经济与贸易

世界无差异曲线为I1,帕累托均衡点为E点(M1max,M2max),整个世界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如果两国不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那么单个国家的均衡解为(M10,M20),世界的均衡解为(2M10,2M20),由于两国都存在规模经济,所以:2M10<M1max,2M20<M2max。所以,新均衡解E1低于专业化生产的均衡点E点。因此规模经济丧失,世界福利下降。

(3)需求偏好变化时的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模式

现在假设一国(简称甲国)的需求偏好不变,另一国(简称乙国)的需求偏好发生变化,假设乙国居民更偏好于商品M1,因此世界对商品M1的需求增加,对商品M2的需求减少。尽管需求偏好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不改变世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供给结构不发生变化。因此,根据简单的供求理论可知商品M1的价格上升,商品M2的价格下降。根据需求偏好相同时的逻辑可以证明,需求偏好不同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仍然使得甲乙两国和世界总体的福利水平都高于封闭经济条件的福利水平。

但是,不同国家从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假设由于历史因素,甲国专业化生产M1,而乙国专业化生产M2。由于M1的价格上升,因此,与需求偏好相同相比,甲国的福利水平上升,即其福利水平既高于封闭经济的福利水平,也高于需求偏好相同下的福利水平;由于商品M2的价格下降,所以乙国的福利水平下降,但是仍然大于封闭经济的福利水平。

3卢卡斯供给曲线y=y*+α(p-pe)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律水平,即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你能想出几种可能的机制解释这种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1)卢卡斯供给曲线是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推导出来的。理性预期指经济活动参与者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来预期经济变量。参与者利用理性预期并不表示他不会犯错,而是说他不会重复犯错。

(2)实际产出和实际物价正相关的一个可能机制是:厂商在观察到自己产品价格变化时,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还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会认为总价格水平发生了部分变化,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发生了部分变化。现在假设,厂商观察到了自己产品实际价格比预期价格高,由于他不能确定是总价格变化,还是相对价格变化,所以他会认为相对价格上升了一点,总价格上升了一点,因此他会增加产量,这就是不完全信息模型。

(3)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产出将高于自然律水平,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可能机制是:由于工人并不能掌握关于物价水平P的全部信息,他总是根据W/Pe决定劳动供给,即Ls=Ls(W/Pe),因为W/Pe=(W/P)(P/Pe),当P>Pe时,W/Pe>W/P,即工人的预期实际工资高于真实的实际工资,他们会扩大劳动供给,使产出与价格水平同向变动。

四、论述题

1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答:(1)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活劳动是创造包括利润在内的新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把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即能够使价值量发生变化、使资本增殖的资本)定义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的资本(在生产中仅仅转移原有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定义为不变资本,用c表示。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即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p)。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利润率(p′)是指利润同生产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p/k=m/(c+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4)从上面的定义看来,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即同量资本由于投资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就是平均利润,从而形成社会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是利润平均化的前提。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应是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而利润在数量上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不同。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个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但是就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量同剩余价值总量相等。因此,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产业部门获得的利润率是相同的,都获得平均利润率。

综上所述,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原因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形成的机制是:竞争引起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

2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国际分工的演变

国际分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

纵向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初期阶段,它是不同国家在产业间进行分工。在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早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工业技术的优势,其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产品生产,去换取其他国家的初期产品,比如农产品、矿产品等。

横向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高级阶段,它是不同国家在产业内进行分工。在二战后,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前欠发达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工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发展起来的国家努力进行产业升级,在同一个生产领域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

(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呈现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在国际分工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得也比较快;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较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国际分工历史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即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国际分工发展的作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为:

a.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

b.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

c.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d.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分工可使分工参与国扬长避短,并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指的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存度又称世界贸易系数,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五、计算题

1假设存在一个社会,这个社会由三个消费者组成,他们分别是:1、2、3,同时该社会存在着两种商品,分别是x和y。经济学家Debreu对这三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1、2、3的偏好可以分别用如下的效用函数来表示:U1(x,y)=xy;U2(x,y)=xαyβ,其中α>0,β>0;U3(x,y)=γlnx+(1-γ)lny,其中γ∈(0,1)。

(1)画出消费者1的无差异曲线以及偏好的上等值集。

(2)假如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是2单位货币和3单位货币,同时消费者1拥有120单位货币,试计算他对x和y的最优消费量。

(3)证明:消费者2和消费者3的偏好是一致的。

(4)现在假设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消费者2拥有I单位货币。请计算他的消费选择。

(5)用公式和图像给出消费者3对于x商品的收入消费路径。

解:(1)令效用等于常数,x和y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1的无差异曲线及上等值集如图3所示。

图3 消费者1的无差异曲线以及偏好的上等值集

(2)消费者1的最优化问题为: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为:L=xy+λ(I-P1x-P2y);

其一阶条件为:

∂L/∂x=y-λP1=0

∂L/∂y=x-λP2=0

联立可得消费者1对x和y的需求分别为:x=I/(2P1),y=I/(2P2)。

将P1=2,I=120代入x=I/(2P1),得:x=30;

将P2=3,I=120代入y=I/(2P2),得:y=20。

(3)根据效用函数的性质,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依然是同一个偏好的效用函数。对消费者2的消费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lnU2=αlnx+βlny。令α=γ,β=1-γ,因此:lnU2=γlnx+(1-γ)lny=U3。因此,消费者2和消费者3的效用函数是同一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消费者2和消费者3的偏好是一致的。

(4)消费者2的最优化问题为: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为:L=xαyβ+λ(I-P1x-P2y);

其一阶条件为:∂L/∂x=αxα1yβ-λP1=0

∂L/∂y=βxαyβ1-λP2=0

联立可得消费者1对x和y的需求分别为:x=I/(2P1),y=I/(2P2)。

消费者2效用最大化一阶条件为:MU2x/MU2y=P1/P2

可得消费者2对商品x和y的需求分别为:x=αI/[P1(α+β)],y=βI/[P2(α+β)]。

(5)由(3)可得消费者2和3的偏好相同,因此,在相同的价格和收入下,两人对商品的需求也将相同。当x的价格不变时,x与I的数量关系就是x商品的收入消费途径,如图4所示。

图4 x商品的收入消费路径

2假设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可以表述为下面三个方程:

商品市场均衡(IS曲线):Y=C(Y)+I(Y,r)+G,其中CY=dC/dY∈(0,1),IY=dI/dY>0,Ir=dI/dr<0;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M/P=L(Y,r),其中LY=dL/dY>0,Lr=dL/dr<0;短期总供给(AS曲线):P=AY,A>0。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用全微分方程(即对于可微函数y=f(x1,x2),有dy=f1dx1+f2dx2,其中f1=∂f/∂x1,f2=∂f/∂x2)将三个方程写为

其中H为3×3阶矩阵。

(2)证明当(I-CY-IY)/Ir<-LY/Lr时,行列式|H|<0,参照IS-LM曲线的斜率,说明这一条件的经济学含义。利用克莱姆法则,分析dY/dG、dY/dM和dY/dA的正负号,并说明经济学含义。

解:(1)对IS曲线方程两端求全微分得:dY=CYdY+IYdY+Irdr+dG,则dG=(1-CY-IY)dY-Irdr;

对LM曲线方程两端求全微分得:(PdM-MdP)/P2=LYdY+Lrdr,则dM=PLYdY+PLrdr+M/P·dP=PLYdY+PLrdr+LdP;

对AS曲线方程两端求全微分得:dP=YdA+AdY,则dA=-A/Y·dY+1/Y·dP。

上述三个线性方程的矩阵形式为:

其中:

则有:

(2)行列式展开可得:|H|=-A/Y·(-LIr)+1/Y·[(1-CY-IY)PLr+PLYIr];

变形可得:Y|H|=LAIr+P[(1-CY-IY)Lr+LYIr]。

因为Ir<0,所以前一项小于零;当(1-CY-IY)/Ir<-LY/Ir时,后一项也小于零,所以|H|<0。

IS曲线的斜率为:kIS=Ir/(1-CY-IY),LM曲线的斜率为:kLM=-LY/Ir。因此,IS曲线和LM曲线具有正常的形状,即IS曲线的斜率为负,LM曲线的斜率为正;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是收入的增函数;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是收入的增函数,以上条件可以确保矩阵H的行列式的值为负。

根据克莱姆法则,有:dY=(PLrdG+IrdM-LYIrdA)/(Y|H|)。

所以有:dY/dG=PLr/(Y|H|),dY/dM=Ir/(Y|H|),dY/dA=-LYIr/(Y|H|)。

因为|H|<0,Lr<0,所以dY/dG>0,即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因为|H|<0,Lr<0,所以dY/dM>0,dY/dA<0,即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国民收入增加;短期供给曲线斜率越大,国民收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