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天然药物的采收、加工炮制和贮藏

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往往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采收、加工炮制及贮藏等环节,评价天然药物质量的标准主要是以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或生物效应强度为依据。

一、天然药物的采收

天然药物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而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与天然药物的产地、采收的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天麻茎未出土时采者为“冬麻”,有鹦哥嘴,质坚体重,质优;茎已出土时采者为“春麻”,无鹦哥嘴,质地轻泡,质次。近代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也证实:人参中人参皂苷含量以8月最高;麻黄中生物碱含量以秋季最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以7~8月花蕾出现前为高峰,故青蒿应在开花前采收最好。再如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开花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所以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为宜。因此,科学的采收应包括:天然药物的药用部位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目前,很多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还不清楚,因此根据传统的采药经验,结合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制定采收的原则。

(一)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末或春初,即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丰富,通常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如黄连、大黄、天麻、玉竹、怀牛膝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明党参、柴胡在春天采收较好,半夏、太子参、延胡索、浙贝母等则在夏天采收。

2.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鸡血藤、钩藤、首乌藤、关木通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沉香、苏木、降香等。

3.皮类

分干皮、枝皮和根皮。干皮和枝皮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容易剥离,伤口易愈合,如黄柏、厚朴、杜仲等。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取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4.叶类

一般在植物生长最茂盛,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大青叶、紫苏叶等。但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收。

5.花类

一般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或初开放时采收,如洋金花。菊花、番红花在花盛开时采收。红花则在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6.果实、种子类

果实一般多在成熟时采收,如瓜蒌、山楂、栀子、槟榔等;少数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如枳实、青皮、乌梅等。种子类药材应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决明子、牵牛子、白芥子等。

7.全草类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如穿心莲、青蒿、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香薷、荆芥、益母草等。茵陈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幼苗高 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

8.藻类、菌类、地衣类

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期则孢子飞散;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两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二)动物药类

不同的种类和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不同。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前采收,过时卵鞘就已孵化;土鳖虫等以成虫入药的,应在活动期捕捉;斑蝥、红娘等有翅昆虫,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蟾酥、乌梢蛇等应在夏秋两季捕捉;乌龟、鸡内金、穿山甲等全年均可采收。

(三)矿物药类

没有季节限制,可全年采挖,如石膏、滑石、雄黄、自然铜等。

二、天然药物的加工炮制

(一)产地加工

天然药物采收后,为确保药材质量,符合商品规格,便于包装、运输及贮藏,大多数药材(少数要求鲜用去外,如鲜芦根、鲜白茅根、生姜等)均需要进行产地加工。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有:

1.挑、拣、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采用挑、拣、洗的方法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如白芍、桔梗、山药刮去外皮;牡丹皮、远志去木心;牛膝去芦头、须根;金樱子、香附去毛刺;花类药材去枝梗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防风等;生地、紫草等亦不可水洗,洗则有效成分损失。

2.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乌药、大黄、山楂、木瓜、土茯苓等。近年来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药材越来越多,这不仅减去药材炮制的切片操作过程,而且使药材体积缩小,便于运输和炮制。但是对于某些具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容易氧化的药材,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否则会降低药材质量,如川芎、常山、当归、槟榔等。

3.去壳

种子类药材,一般果实采收后,需晒干去壳,取出种子,如菟丝子、车前子等;或先去壳取出种子后再晒干,如杏仁、白果、桃仁。但也有不去壳的,如白豆蔻、草果等,以保持其有效成分不致散失。

4.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常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内部水分外溢,减小刺激性,增加香气,改变颜色,使之变软、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如杜仲、厚朴、玄参、续断等。

5.蒸、煮、烫

有些富含黏液汁、糖分、淀粉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经蒸、煮、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如白芍、明党参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红大戟、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桑螵蛸、五倍子经蒸煮后能杀死虫卵。黄芩经加热处理后促使其酶失去活性,不致分解药材有效成分。

6.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及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保证药材质量,确保疗效,便于贮藏。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阴干、烘干等。

(1)晒干 将药材在太阳光下直接晒干,这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干燥方法。多数药材可采用此法,但需注意:

① 白芍、红花、黄连、大黄及一些有色花类药材等不宜用此法,因其色泽和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变质;

② 薄荷、金银花等含有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以避免挥发油的损失;

③ 郁金、白芍、厚朴等这类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不宜采用此法;

此外,药材晒干后,要凉透,才可以包装,否则将因内部温度高而发酵,或因内部水分未散尽而造成局部水分过多而发霉等。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药材的有效成分没有大的破坏作用,同时抑制了酶的活性。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类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快速干燥。但需注意: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如白芥子、苦杏仁、薄荷等;富含淀粉的药材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须缓缓升高,以防淀粉粒遇高热糊化。

(3)阴干 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利用水分在空气中自然蒸发而干燥。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如薄荷、荆芥、紫苏叶、玫瑰花等。

(4)远红外加热干燥 红外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是波长为0.72~1000nm范围的电磁波,一般将5.6~1 000nm区域的红外线称为远红外线。远红外加热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干燥的原理是使电能转变为远红外线辐射,被干燥物体的分子吸收后产生共振,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和转动,导致物体变热,经过热扩散、蒸发现象或化学变化,最终达到干燥的目的。该方法具有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节约能源以及杀灭细菌、虫卵等作用,近年来用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等的干燥。

(5)微波干燥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300000MHz、波长为1mm~1m的高频电磁波。微波干燥实际上是一种感应加热和介质加热,药材中的水和脂肪等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量并把它转变成热能。该方法具有干燥速度快、加热均匀、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其一般比常规干燥时间缩短几倍至百倍,且能杀灭微生物及真菌,具消毒作用。经试验对夜交藤、山药、生地、草乌及中成药六神丸等效果较好。

(6)低温冰冻干燥 利用低温真空冰冻干燥设备,在低温下使药材内部水分冻结,然后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升华除去其中的水分,使药材干燥。此法干燥的药材能保持其新鲜时固有的色泽和形状,且有效成分无损失,是理想的干燥方法之一。但因其设备和费用昂贵,目前仅用于名贵药材人参等的干燥,并称其为“冻干参”或“活性参”。

(二)炮制加工

天然药物绝大多数都是中药材,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1.炮制的目的

(1)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临床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如磁石、龙骨、石决明等矿物药经煅制后,质地疏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此外,炮制辅料能与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如蜜炙能增强药物润肺止咳的作用,醋炙能增强药物疏肝止痛的作用。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些药材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用药不安全,炮制后可降低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苍耳子用清炒法、斑蝥用米炒法、马钱子用砂烫法,以降低其毒性。

(3)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药是以四气五味来表示性能的。性味偏盛的药物,临床应用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大寒伤阳,大热伤阴,过酸损齿,过苦伤胃等。药物经过炮制后,可改变或缓和药性偏盛,以适应临床需要。

(4)提高药物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材在采收、运输、仓储过程中,常混有泥沙杂质、霉败品、虫蛀品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必须经过分离、净选、清洗,使其达到规定的洁净度,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准确。

(5)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类药材如黄芪、厚朴、大黄等切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便于调剂时称量和煎煮。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龙齿、自然铜、牡蛎等,质地坚硬,难于粉碎,经煅制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某些动物类(如紫河车、乌梢蛇)或其他具有腥臭味(如乳香、没药)的药,为病人所厌恶,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炮制能矫臭矫味,便于病人服用。

2.炮制的方法

(1)净制 净制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净制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剂、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霉变品、虫蛀品等,使其达到药物纯度标准的方法。

根据药材所含杂质的类型,常用的净制方法有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

(2)切制 将净选后的中药材进行软化处理,再切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片、段、块、丝等饮片形状的方法,称为饮片切制。大多数中药材切制前必须进行适当的软化处理。常见的软化方法有淋法、洗法、泡法、润法、蒸法等,操作时要根据季节和药材质地,选择合适的软化方法。

(3)清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大小分档,置于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清炒法。根据火力和火候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① 炒黄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或微带焦斑,或鼓起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即为炒黄。一般果实种子类药物多炒黄后入药,故古代有“逢子必炒”之说,如牛蒡子、决明子、王不留行等。

② 炒焦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色泽加深,并逸出焦香气味的方法。药物炒焦后能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炒焦法多适用于健脾胃、消食类的药物,如山楂、槟榔、栀子等。

③ 炒炭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炒炭多适用于止血类药物,如地榆、大蓟、血余炭等。

(4)加固体辅料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为加辅料炒。依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① 麸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麸皮熏炒的方法。麸炒法多适用于健脾胃或作用峻烈及腥臭味的药物,如枳壳、僵蚕、苍术等。

② 米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同炒的方法。米炒法多适用于补脾和胃的药物和某些有毒昆虫类药物,如党参、斑蝥、红娘子等。

③ 土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拌炒的方法。土炒法多适用于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白术等。

④ 砂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称砂烫法。砂烫法多适用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如鳖甲、骨碎补、马钱子等。

⑤ 蛤粉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称蛤粉烫。蛤粉烫适用于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

⑥ 滑石粉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称滑石粉炒。滑石粉炒适用于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如水蛭、黄狗肾、刺猬皮等。

(5)加液体辅料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液体辅料逐渐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的方法,称为炙法。炙法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分为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蜜炙法、姜炙法、油炙法。

① 酒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酒炙法多适用于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药物和动物类药物,如大黄、黄芩、乌梢蛇等。

② 醋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醋拌炒的方法。醋炙法多适用于疏肝解郁、化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如甘遂、香附、延胡索等。

③ 盐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盐炙法多适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如黄柏、知母、车前子等。

④ 蜜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蜜炙法多适用于止咳平喘、补脾益气的药物,如甘草、黄芪、麻黄等。

⑤ 姜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姜炙法多适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如厚朴、竹茹、草果等。

⑥ 油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油炙法多适用于补虚助阳的药物,如淫羊藿、三七、蛤蚧等。

(6)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上或置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有些药物煅红后,还要趁炽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之,称“煅淬”法。根据操作方法和要求的不同,煅法分为明煅法、煅淬法和煅炭法。

① 明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上或置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不隔绝空气进行煅烧的方法。明煅法多适用于矿物类、贝壳类及化石类药物,如白矾、石膏、硼砂等。

② 煅淬法 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如此反复煅淬至酥松的方法。常用的淬液有醋、酒、药汁、清水等。煅淬法适用于质地坚硬,经高温仍不能疏松的矿物药,以及临床上因特殊需要而煅淬的药物,如自然铜、磁石、赭石等。

③ 煅炭法 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该法适用于质地疏松炒炭时易灰化,以及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综合制炭的药物,如血余炭、棕榈、灯心草等。

(7)蒸、煮、燀法

① 蒸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规定的辅料(酒、醋、药汁等),或不加辅料放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蒸法的目的是改变药物性能,扩大药用范围,如蒸何首乌、熟地黄;保存药效,利于贮存,如桑螵蛸;减小副作用,如熟大黄;便于软化切片,如蒸天麻。

② 煮法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煮制器具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或切制),与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煮法可降低药物毒性,如煮川乌、附子等。

③ 燀法 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如燀杏仁、桃仁等。

(8)复制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的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复制法。该法适用于辛辣有毒药物的炮制,如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等。

(9)煨法 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摊铺在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统称为煨法。煨后能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

(10)制霜法 药物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渗透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的方法,称为制霜法。制霜法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巴豆霜、柏子仁霜等。

(11)发芽法 指净选后的果实或种子,置容器内,加适量水浸泡后,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其萌发幼芽的方法,如麦芽、谷芽、大豆黄卷。

(12)发酵法 将净制或加规定的辅料处理后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形状后,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如六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注意发酵过程中发现有黄曲霉菌,应禁用。

(13)水飞法 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加适量水反复研磨药物,最后合并混悬液,静置,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如朱砂、雄黄等。

三、天然药物的贮藏

天然药物品质的好坏,除与采收加工、炮制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外,贮藏保管对其品质亦有直接影响。如果贮藏不当,药材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质现象,降低质量和影响疗效。

(一)贮藏中常见的变异现象

天然药物在贮藏期间,因受保存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常会发生虫蛀、生霉、变色、走油、跑味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进而影响或失去药效。

1.虫蛀

虫蛀是指药材及其炮制品被害虫蛀蚀的现象,是药材贮藏过程中最严重的变异现象之一。虫蛀一般在夏季炎热、潮湿时发生,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的药材易虫蛀。害虫的来源,主要是药材在采收中受到污染,干燥时未能将成虫或虫卵杀灭,或在贮藏过程中害虫由外界入侵等。一般害虫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常温度在16~35℃,相对湿度在70%以上,药材中含水量在13%,是害虫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虫蛀使药材出现空洞、破碎,严重时可被蛀空而成粉末。另外,害虫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均可污染药物,影响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2.生霉

生霉是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造成霉菌的滋生和繁殖,在药物表面布满菌丝的现象。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药材表面上,在适当的温度(20~30℃)、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在15%以上)、足够的营养条件下,即萌发为菌丝,分泌酵素,使药材变质,影响质量和疗效。

虫蛀和生霉是药材贮藏中常见的两大变异现象,严重危害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应严加防范。

3.变色

变色是指药材的固有色泽发生了变化。色泽的变化既造成药材外观的混淆,又可造成药材内在质量的下降。药材的变色既与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又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鞣质类的药材在温度、湿度、日光等外界环境变化时较易变色。防止药材变色的办法是将药材干燥、冷藏和避光保存。

4.泛油

泛油又称“走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含脂肪油较多的柏子仁、桃仁、杏仁等;含挥发油较多的当归、肉桂等;含糖较多的麦冬、天冬、枸杞等,均亦发生泛油现象。防止泛油的办法是将药材干燥、冷藏和避光保存。

此外,有些药材在贮藏过程中,还可发生气味散失、风化、自燃、潮解融化等变异现象。

(二)贮藏保管方法

1.仓库的管理

仓库的管理应有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的检查,保证库房通风、干燥、清洁。注意外界气候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药材入库前应详细检查有无生霉、虫害等情况。凡有问题的药材都应严格处理,只有符合要求才能入库。贮藏的方法:可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如剧毒药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等必须与非毒性药材严格分开,双人、专库保管;少数贵重药材如麝香、天然牛黄、番红花、人参等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库保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应特别注意通风干燥,必要时可翻晒或烘烤。

2.对抗养护法

对抗养护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霉变的一种贮存方法。如花椒与金钱白花蛇、蛤蚧、全蝎、海马等同贮;牡丹皮与山药、泽泻、白术等同贮;人参与细辛同贮;明矾与柏子仁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土鳖虫与大蒜同贮;西红花与冬虫夏草同贮。

3.低温冷藏法

药材中的害虫一般在8~15℃时停止活动,在-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温度低于-4℃,经过一段时间,可使害虫死亡。不但能防虫,亦可防霉,防变色、走油等。少数贵重药材可采取此方法保存。

4.吸湿养护法

吸湿养护法是利用自然吸湿物或空气除湿机,来除去仓库内空气水分的含量,以保持仓库凉爽而干燥的环境。传统的吸湿物有生石灰、木炭、草木灰等。现代的吸湿剂有无水氯化钙、硅胶等。

5.气调养护法

气调养护法是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状态,达到防止药材变质的目的。该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贮藏技术。尤其在贮存极易遭受虫害的药材以及贵重、珍贵药材时更具实际价值。

6.60Co γ射线辐射

60Co放出的γ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杀菌能力,而对药材的有效成分无影响,因此是目前较理想的灭菌方法。但需要专门的设施,不是任何仓库都能应用的。该法已成为天然药物灭菌最实用的方法。

7.化学药剂养护

用于药材杀虫的药剂必须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很强的渗透性,能渗入包装内,效力确实,作用迅速,可在短时间内杀灭一切害虫和虫卵,杀虫后能自动挥发而不沾附在药材上,并且对人的毒性小,对药材的质量没有影响。常用的杀虫剂有氯化苦、磷化铝、二氧化硫等。

目前,已将气调、红外线、微波等新技术广泛用于天然药物的贮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