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体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关系
总纲领
天体运转神秘宫,银河奥秘在其中。
北斗指挥定律程,日月同辉太空明。
地有三宝水火风,天有氤氲育生灵。
人是宇宙一分子,梦想原由生物钟。
养护三宝气血灵,顺应时钟长寿星。
大自然奥秘无穷,神奇无限。天体中日月星辰有定律的运转,非常和谐,从未紊乱,因为北斗星掌控着天体群星运转的枢纽。
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30天,称朔月和望月,朔望月分为四个期(上弦、下弦、朔、望)。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称为太阳年,太阳年分为12个月,精确时长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地球自身转一圈为1天,1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1个时辰为2小时。地球自身有十二道地脉,总枢纽是昆仑山。古代医学家把人体脏象分为十二官,主管着十二条经脉,总主管是心脏,中医学称“心者君主之官”。人体大脑支配十二对神经。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对神经一源二歧,也可以比喻为兄弟单位,它们的任务是调解与畅通气、血、精、津液的运行。还有我们常说的银河星球十二星座……此外,太阳系有代表性的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人体脏象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也都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指。由此可见,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故有“天地人一体同春”之说。
最有意思的是“日”字和“月”字,放在一起是个“明”字。这是让学习中医学的人能明白人与日、月,与大自然规律的关系;明白人体发病的病因(三因)和病机十九条;明白诊病要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明白人体的器官为什么大都带“月”字,如脏、腑、脉、骨、脾、胃、肺、肝、肾、膀胱、髓、脑、胳、腿、肘、腕、肢、胫、腰、背、腺……明白为什么月经,也称月水、月信等。这些都说明人的生物钟与日、月的磁场密切相关,这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如果一个人能明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顺应大自然,有梦想,有正念,才能开发正能量,拥有不可想象的超常创新力。医务界与功夫界人士,如果梦想当一名“明”医生,必须明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在临床应用时,诊断疾病要想到病人发病的季节、月份、日期、时辰,其次要审察病人体质、体型、年龄、病因、病机,通过明确审证后再合理合法地实施理法方药。我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当名医要做明医”,明天文,懂地理,明确人体脏腑,气血和谐,以法统方,以方守法。“相体裁衣才是明医生治病的真谛。”
关于“生物钟”,这是属于人与自然关系范畴的一个新名词。生物钟学对现代人学习医学知识有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对于爱好养生的人员也是如此。很多心理病、精神病、躯体病、生理病等多是生物钟紊乱所致,特别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脑血管系统紊乱,可引发罕见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名病。
比如说,自己感觉有病,全身各系统各部位时常难受、感觉不适、痛苦难耐,或头、身、肢体、腰、腿痛,或心悸、头晕、失眠、多梦、梦游,或做的梦全是不高兴的梦等。但是去医院体检,根本找不到病因,医生束手无策。病人自己悲伤难受,家人也受累。这类病就是无名病,或叫罕见病,也叫隐私病,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病痛。严重者都不想活下去了,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受。去医院看,医生也只能说,可能是自闭症、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精神紊乱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心理障碍性并发症等。即使用药,也仅限于镇静止痛安眠等药物,治标而已。
实际上,这类病都是生物钟在作怪。此类病未病之前就有梦先兆,也就是未发生病理症状之前,已有梦幻连连的梦先兆信号传递出来。如果能明白做梦的原理,追踪隐病与潜病的病因、病根,提前调理,是有办法治愈的。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未病先防”“有备无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防控工作。
地球约在45亿年前形成,约7亿年后首次出现了生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有能力从分子水平上去解读生命现象的规律和生物体内部信号传递的机理,并对各类活动规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打交道。就生物个体的感受而言,所谓时间是指生物从降临到这个大千世界开始一直到死亡为止,即从生到死、绝不间断、也绝不可能逆流、按一定的方式不断进行的流程。
从单细胞生物的单纯活动到人类复杂的生命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有以秒为单位的高频节律,也有以年为单位的低频节律。
生物体内的各类节律,就是“生物时钟”,即“生物钟”,它们一旦出现紊乱或失调,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把紊乱了的时钟重新调整回来。由此可见,生物体内的时钟,对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已有许多证据证明,生物体内具有产生和控制生物节律的机制,能感知、测定和“预知”时间,产生节律振荡信号,从而调节机体各种生物功能和周期性活动,使之按一定时间程序有节律性地进行。这种机制的作用类似于时钟,因而又称为生物钟,围绕生物钟的机制及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的学说,则称为生物钟学说,或时间生物学。
生物钟学说认为,生物钟的核心,是一组能自律地产生振荡信号的结构。它主要在脑内,亦称为振荡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是起搏点。生物钟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展。
一、生物钟的概念
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指的是生物体随时间作用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等现象。生物的生命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又是奇妙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迷人的“生物节律交响乐”。科学家发现,生物钟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的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人体而言,已发现一百多种。比如饥饿感,常人经常每天都体验到一两次。即使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你的肚子也能告知你现在的大致时间。这种“腹部时钟”也是生物钟的一类,因为它会通知你从前次进食后的经过时间。与“饥饿感”类似,睡眠每天都要有。而且,人们在早上某个时间就觉醒。
人体内受各类生物钟调控的生命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整个人类都是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作息。其他我们感觉不到的或很少能感受到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都会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周期性变化。
二、生物钟的分类
一切生物体的节律都与地球和它的卫星——月亮的节律密切联系。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产生了海水的落潮和涨潮。地球的自转使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光明和黑暗。
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的公转使我们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已经根据地球运动,为植物、动物和人类的节律命名,一切生物都是依地球的运动来安排它们的生物钟的。
1.昼夜节律,以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的节律,也称日周节律。人类的睡眠、觉醒、体温、血压、脉搏等生理现象的周期也都属于这种昼夜节律,它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生物钟。
2.次昼夜节律,是在一段时间里的节律。它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睡眠中,周期90分钟左右,也存在于白天人们的情绪或精力的变化中。
3.月节律,以大约一个月为一周期的节律。妇女的月经周期是其典型代表,与繁育子孙后代息息相关。
三、生物钟的构成要素
昼夜节律是机体内部固有的自发地摆动所产生的内因性节律。它能够被呈周期性变化的环境因素同步化,在维持生物体机能恒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昼夜节律的摆动、环境周期的同步化和生物体机能的节律传递这三种机能于一体的装备称为生物钟,也就是构成生物钟的三要素。
钟摆系统是产生机体自发性摆动的内固性节律的关键因素。
人力系统是利用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线、食物刺激,对内部钟摆系统实施调节作用。
出力系统是生物钟调控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行为、各种生理机能等方面。
四、生物钟的必要性
人体生物钟能传递季节变化信息。测试证明,冬天早晨人体内会大量分泌加深睡眠的褪黑激素。这说明,生物钟本身周期并不变,但在不同的季节,它能使人们有不同的行动规律。
五、生物钟的位置
由于生物钟与日光照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推测生物钟与大脑和视神经有关。大量的研究发现,尽管因动物的种类不同,其生物钟的位置会有所差异,然而生物钟的中心基本上位于脑内。
哺乳动物的主要生物钟位于脑内视床下部的一个直径仅有1~2毫米、称为视交叉上核(SCN)的神经细胞核团中,即我们身体的“总时钟”所在地。破坏或切除这一部分,机体的生物钟就会完全消失。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钟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网络和器官组织。还发现人的膝后也有“生物钟”,如果用强光照射膝盖后方部位,就能影响人体的作息规律,调整时差反应。
六、生物钟的精确性
研究人员让人按平时的作息时间起床或比平时早2小时起床,然后24小时测定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变化规律。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血中浓度一般是在起床前1小时开始上升。实验结果显示,得到提前2小时起床指令的人,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也会非常奇妙地相应提前2小时开始上升,这或许与“明天我要早起”的意志有关。这种睡眠意志在睡眠期间发挥作用,再加上使用自己的生物钟,开始推测“现在何时”,并为早起做好准备。
七、人体内部生物钟的周期时间
生物钟的英语表示为Circadian Clock。Circadian这个词源自拉丁文,字根circa是大约、大略的意思,dian则代表一天。人在完全排除外部影响的环境下生活时,不论年龄大小,生物钟的日周期非常接近24小时,而且个体间的差异也就在30分钟以内。
八、环境因素对生物钟的调节
人体内部固有的生物钟并非以24小时为一个运转周期,而是略大于24小时。因此,就产生了内部生物钟与外部的24小时日周期(外部时钟)不一致的现象。如果没有因素能将其调整到与外部时钟同步,生物也就无法适应环境而遭到淘汰。在各种环境调节因素中,光线对生物钟周期的影响是最大的。
光线对生物钟的调节是使其前移还是后退呢?这主要取决于接受光照的时间(时刻)。如果在从早晨(或后半夜)到上午的时间段内接受光照就具有使生物钟的相位(时针)前移的效果。体内生物钟的前移能够产生与使外部时钟变慢的同样的效果。假设当生物钟与外部时钟处于完全一致时,譬如,生物钟早晨7时,外部时钟早晨7时,接受10分钟的强光(太阳光)照射,就能使生物钟前进1个小时,即生物钟的指针指向8时10分,而此时外部时钟仅走了10分钟,即7时10分。对于生物钟来说,这意味着仅仅10分钟就起到了1小时10分钟的作用,这也许是我们起床后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从傍晚到前半夜这一时间段内接受光照,与前述相反,光照使得生物钟的相位(时针)发生后退。如由于上午光照的1小时调速作用,当外部时钟还处于傍晚5时时,生物钟就已走到6时。这时,若给予1小时的光照,生物钟就会走慢30分钟,即生物钟的时间是6时30分,而此时外部时钟不折不扣走了1小时到了6时。就这样,生物钟与外部时钟的相位渐渐趋向同步。
由上可见,生物钟在上午走得快,下午走得慢。这或许与大家的实际体验(饥饿感)比较吻合。如你早上7时左右吃早饭,到11~12时的时候,胃就会变空,告知该吃午饭了,期间仅经过4~5个小时。
此后,到傍晚6~7时吃晚饭的时候,虽然已经经过了漫长的7~8小时,期间也不会有特别的饥饿感。与此类似的是,大家会感到上午的时间过得快,一眨眼就到了中午;而下午则过得较慢,等啊等啊还不到下班或放学的时候。
九、生物钟的三种类型
按照时间生物类型,可以把人的生物钟大致分为三类:昼型、夜型、中间型。
昼型表现为凌晨和清晨体力充沛,精神焕发,记忆力、理解力最为出色。如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姚雪垠都习惯在凌晨两三点钟投入工作,效率很高。
夜型是一到夜晚脑细胞就特别兴奋,精力高度集中。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就习惯整夜写作,久而久之,他家彻夜不熄的灯光竟成为塞纳河上船工的航标灯了。
中间型介于前两者之间,清晨和上午学习工作效果特别好。如诗人艾青,在这两个时段,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在测定各个类型的生理指标如体温的昼夜节律时,发现他们的体温变化与行为比较一致,即昼型人比夜型人提前出现生理指标的高峰值。生物类型不同,在时差的适应能力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