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三

表历第七[1]

盖谱之建名,起于周代,[2]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3]上,并效周谱。”此其证欤?[4]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5]容或可取,载诸史传,未见其宜。何则?《易》以六爻穷变化,《经》[6]以一字成褒贬,《传》包五始,《诗》含六义。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必款曲重沓,方称周备。[7]

[8]马迁《史记》则不然矣。[9]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10]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11]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12]

既而班、《东》二史,《东》谓《东观汉记》。各相祖述,迷而不悟,无异逐狂。[13]必曲为铨择,强加引进,则列国年表或可存焉。何者?当春秋、战国之时,天下无主,群雄错峙,各自年世。若申之于表以统其时,则诸国分年,一时尽见。如两汉御历,四海成家,公卿既为臣子,王侯才比郡县,何用表其年数以别于天子者哉![14]

又有甚于斯者。异哉,班氏之《人表》也!区别九品,网罗千载,论世则异时,语姓则他族。自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使善恶相从,先后为次,何藉而为表乎?且其书上自庖牺,下穷嬴氏,不言汉事,而编入《汉书》,鸠居鹊巢,茑施松上,附生疣赘,不知剪截,何断而为限乎?[15]

至法盛书载中兴,改表为注,名目虽巧,芜累亦多。[16]当晋氏播迁,南据扬、越,魏宗勃起,北雄燕、代,其间诸伪,十有六家,不附正朔,自相君长。[17]崔鸿著表,颇有甄明,比于《史》、《汉》群篇,其要为切者矣。[18]

若诸子小说,编年杂记,如韦昭《洞纪》、陶弘景《帝代年历》,[19]皆因表而作,用成其书。既非国史之流,故存而不述。[20]

按:表自三国而下,暨乎南、北朝,皆无之。[21]刘氏谓分国时可有,一统时不必有,故是酌分寸、刊枝叶之言,然亦难以概后世矣。揆之史法,参以时宜,亲若宗房,贵如宰执,传有所不登,名未可竟没,胥以表括之,亦严密得中之一道哉!归安吴提学大受言,国史有表似烦文,实省文。

《外篇·杂说》云:观太史公之创表也,燕、越万里,而径寸之内犬牙可接;昭穆九代,而方尺之中雁行有序。使读者举目可详。郭《评》据此以驳兹篇,良是。大抵《内》、《外篇》非出一时,互有未定之说,两存参取,折衷用之,不为无助。

近时四明万季野氏补作《历代史表》六十卷,论者推为史氏功臣云。

[1] 表以世系、年月为行次,故曰历。

[2] 一作“氏”。

[3] 通“斜”。

[4] 释:首原表所由起与其格式。

[5] 旧本作“历”。

[6] 《春秋》。

[7] 释:此节泛提史家不必有表。

[8] 一作“睹”。

[9] 一作“夫”,属下句。

[10] 释:此层贴到迁《史》,申说上意。

[11] 一有“乎”字。

[12] 释:此层就编次言,嫌其夹置本纪、世家之间,观者往往越过。

[13] 释:递到后史效之,勒住。〇已下疏论。

[14] 释:此节疏言《史记》所综,在列国时代则可用之,至一统之世则不必有。

[15] 一脱“乎”字。释:此又摘出班史中《人表》加一驳,真属可怪。

[16] 释:言他史改其名目亦无谓。

[17] 一作“臣”。

[18] 释:此推到东晋五胡,国分土裂,宜用之。然而唐修《晋书》不为十六国立表,亦阙典也。

[19] 旧作“帝王历”。

[20] 释:末以表代单行之书结之。

[21] 《后汉书》初亦无表,宋熊方补入。今本既有,故断自三国言之。

桓君山 《后汉·桓谭传》: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世祖即位,征待诏。会议灵台所处,帝曰:“吾欲谶决之。”谭极言谶之非经。帝怒,出为六安郡丞。初,谭著书二十九篇,号曰《新论》。

周谱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叙》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梁书·刘杳传》: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按:欧阳《五代》诸世家名谱,本此。

六义五始 六义,见子夏《诗序》。五始,《公羊》隐元《注》: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先言王而后言正月,先言春而后言王,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乃天人之大本。《疏》:大正始,是以《春秋》作五始。

法盛 《唐·艺文志》:何法盛《晋中兴书》八十卷。

诸伪十六家 详见《外篇·正史》篇崔鸿《十六国春秋》条。

韦昭洞纪 韦昭即韦曜。《吴志·曜传》:孙皓收曜付狱,曜因狱吏上辞曰:“愚情缕缕,窃有所怀,贪令上闻。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见。囚寻按传纪,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

帝代年历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人。明五行、星算、地理、医术。著《帝代年历》,推知汉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时在日中,而天实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汉历后天二日十二刻也。卒,谥贞白先生。《通志略》:作《帝王年历》。


书志第八序论 论天文 论艺文 论五行 后论[1]

夫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及班、马著史,别裁书志。考其所记,多效《礼经》。且纪[2]传之外,有所不尽,只字片文,于斯备录。语其通博,信作者之渊海也。[3]

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4]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5]名目虽异,体统不殊。亦犹楚谓之[6]梼杌,晋谓之乘,鲁谓之春秋,其义一也。[7]

于其编目,[8]则有前曰《平准》,[9]后云《食货》;[10]古号《河渠》,[11]今称《沟洫》;[12]析《郊祀》[13]为《宗庙》,[14]分《礼乐》[15]为《威仪》;[16]《悬象》[17]出于《天文》,[18]《郡国》[19]生于《地理》。[20]如斯变革,不可胜计,或名非而物是,或小异而大同。但作者爱奇,耻于仍旧,必寻源讨本,其归一揆也。[21]

若乃《五行》、《艺文》,班补子长之阙;[22]《百官》、《舆服》,谢[23]拾孟坚之遗。[24]王隐后来,加以《瑞异》;[25]魏收晚进,弘以《释老》。[26]斯则自我作故,出乎胸臆,求诸历代,不过一二者焉。[27]

大抵志之为篇,其流十五六家而已。[28]其间则有妄入编次,虚张部帙,而积习已久,不悟其非。[29]亦有事应可书,宜别标[30]题,而古来作者,曾未觉察。[31]今略陈其义,列于下云。[32]

按:此为序论。序中含议,推美该备之意居多。后乃笼下之辞也。

[1] 五项旧注未协,本非原文,今刊正。

[2] 一讹“记”。

[3] 释:统提书志之该博以发端。

[4] 旧作“《东观》曰记”,非。

[5] 按:欧阳《五代史记》又曰考。

[6] 一无“之”字。

[7] 释:一层。书志名色,更改不一。

[8] 旧作“次”,非。

[9] 《史记》中名。

[10] 《汉书》改名。

[11] 《史记》中名。

[12] 《汉书》改名。

[13] 《汉书》中名。

[14] 《后汉》有此篇名,然非总类名。

[15] 《汉书》中名。

[16] 《隋志》之礼名《礼仪》。

[17] 《魏书》作《天象》。

[18] 《汉书》中初名。

[19] 《后汉》改名。

[20] 《汉书》中初名。

[21] 释:一层。志中条目,同事而异名。

[22] 八书中无此也。

[23] 谢承。

[24] 班有《百官》,无《舆服》也。

[25] 隐书无考,《新晋书》删去。《宋书》有《符瑞》。

[26] 《魏志》末篇。

[27] 释:一层。后来志目渐有增加。〇已上三层为一大节。盖缘诸史中,独书志一门命名条目析补日多,故特数而出之。

[28] 释:二句转递。

[29] 释:四语笼起中幅三条。

[30] 一有“篇”字。

[31] 释:四语笼起后尾一条。

[32] 此下或注“已上总序”,或注“书志序”,皆非原文,可删也。中后同。

曰书曰志六句 按:此六句,郑氏《通志略》两引之。一在总序,则“《东观》”句作“蔡邕曰意”;一在起卷之首,则“蔡邕”句又作“《东观》曰记”。缘知迪功家所藏《史通》有二本,两时采用,随手检录,遂异其文也。但《东观汉记》一书总名,而此论书志,乃一门之名,不得以总名混之,毕竟作“蔡邕”句为是。今用总序篇文刊正之。

夫两曜百星,丽于玄象,非如九州万国,废置无恒。故海田可变,而景纬无易。古之天犹今之天也,今之天即古之天也,必欲刊之国史,施于何代不可也?[1]

但《史记》包括所及,区域[2]绵长,故书有《天官》,读者竟忘其误,榷而为论,未见其宜。班固因循,复以天文作志,志无汉事而隶入《汉书》,寻篇考限,睹其乖越者矣。降及有晋,迄于隋氏,或地止一隅,或年才二世,而彼苍列志,其篇倍多,流宕忘归,不知纪极。方于《汉史》,又孟坚之罪人也。[3]

窃以国史所书,宜述当时之事。必为志而论天象也,但载其时彗孛氛祲,薄食晦明,裨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郃之所候。至如[4]荧惑退舍,宋公延龄,中台告坼,晋相速祸,星集颍川而贤人聚,月犯少微而处士亡,如斯之类,志之可也。[5]若乃体分蒙澒,色著青苍,丹曦、[6]素魄[7]之躔次,黄道、[8]紫宫[9]之分野,既不预于人事,辄编之于策书,故曰刊之国史,施于何代不可也。[10]其间唯有袁山松、[11]沈约、[12]萧子显、[13]魏收[14]等数家,颇觉其非,不遵旧例。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15]

按:此条就书志中抽出天文论之。所论非谓历数也,谓日月列星之象也。日之黄道,月之九行,千古不变。三垣之鼎立,四七之棋布,亦千古不变。见之一史足矣,何必凡史悉陈?但当取其变者志之。刘氏之意如此。然历术屡更,而宫度改移,宫名革易,亦未可不约举其目。

盖为《晋》、《隋》二志而发。二志成于李淳风,标著悬象,最为精整。然所列天体、经星、七曜诸条,二书两载。修既并时,复由一手,以此蒙诮也。顾此事愈推而愈精,近法推尊郭术矣。至西法起,而体象俱为改观,[16]见端于晚明,而大阐于昭代,乃为千古立极。是其发端表象,有不可不特书者。

[1] 释:首节函举大意。天字,指体度星象言。

[2] 指世代言。

[3] 释:此节言《史记》之作,该代甚广,故首列天体星象之文。班史不应袭书而越限。而小朝促祚,尤无取铺张也。

[4] 一作“于”。

[5] 释:此言天变代异,乃可断限志之。

[6] 日也。

[7] 月也。

[8] 日行之道。

[9] 紫微宫垣。

[10] 释:缴应复陈体象之非。

[11] 著《后汉书》。

[12] 著《宋书》。

[13] 著《南齐书》。

[14] 著《魏书》。

[15] 释:四人皆专志本朝象变者。

[16] 西术言三垣、四七间诸星,有古今、多少、有无之异,则恒星亦有变时矣。详见《明史·天文志》。

裨灶梓慎 注见下《五行》条。

京房 《汉书》:京房字君明。治《易》,事焦延寿赣。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以孝廉为郎。

李郃 《后汉·方术传》:李郃字孟节,南郑人。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分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惊相视,曰:“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荧惑退舍 《吕氏春秋·季夏纪》: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于相。”公曰:“相所与治国家也。”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必死,谁以我为君乎?”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荧惑其徙三舍,舍行七星,星当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荧惑果徙三舍。

中台告坼 《晋书·张华传》:华字茂先。惠帝即位,为太子少傅。初,赵王伦谄事贾后,求录尚书事,华执不可,由是致怨。华少子韪以中台星坼,劝华逊位。华曰:“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及伦将废贾后,华遂被收。

星集颍川 《世说·德行》篇:陈太丘诣荀朗陵,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亦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注》: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月犯少微 《世说·栖逸注》:《续晋阳秋》曰:会稽谢敷入太平山中,征博士,不就。初,月犯少微星。时戴逵先敷著名,时人忧之。俄而敷死,会稽人士嘲之曰:“吴中高士,求死不得。”《晋·天文志》:少微四星在太微西,一名处士星。

伏羲已降,文籍始备。逮于战国,其书五车,传之无穷,是曰不朽。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汉》定其流别,编为《艺文志》。论其妄载,事等上篇。[1]《续汉》已还,祖述不暇。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2]

且《汉书》之志《天文》、《艺文》也,盖欲广列篇名,示存书体而已。文字既少,披阅易周,故虽乖节文,而未甚秽累。既而后来继述,其流日广。天文则星占、月会、浑图、[3]周髀[4]之流,艺文则四部、七录、中经、秘阁之辈,莫不各逾三箧,自成一家。史臣所书,宜其辍简。而近世有著《隋书》者,乃广包众作,勒成二志,骋其繁富,百倍前修。非唯循覆车而重轨,亦复加阔眉以半额者矣。[5]

但自史之立志,非复一门,其理有不安,多从沿革。唯艺文一体,古今是同,详求厥义,未见其可。愚谓凡撰志者,宜除此篇。[6]必不能去,当变其体。近者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雠校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习兹楷则,庶免讥嫌。语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于宋生得之矣。[7]

按:此条抽论艺文也,为文史日多而发。与天文同旨,故双举言之。盖《艺文》之志,始自汉班,硎谷灰烬,藜昭丛残,有幸心焉。陈、范以还,斯志中绝。唐初敕撰《隋书》,于、李、颜、孔分编史志,复有《经籍》之目。故篇内所指,唯此两家。其言有砥澜之功,亦有惩噎之弊。

书有五厄,里仁牛氏三致志焉。宋《崇文》、《秘省》诸目,仍登国史。而《明史》则只载一朝撰述,毋亦仪监于《史通》,抑烦不胜丛录乎?自迩学士、购藏家,往往私为目录,继轨晁、陈,藉是以当史补。续《通考》者所宜亟收也。

[1] 释:《艺文》之志,始自班史,故首言之。

[2] 释:递到后史,函下《隋书》。

[3] 浑天。

[4] 盖天。

[5] 释:此言书益增多,史益汗漫,用天文陪说。

[6] 释:此节单折到除艺文。

[7] 释:结到单录近籍为是。

五车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四部 《隋·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摭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郑默始著《中经》。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一曰甲部,六艺、小学等书;二曰乙部,诸子、兵书、术数;三曰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七录 《梁书·处士传》:阮孝绪字士宗。所著《七录》等书行于世。《隋·经籍志》:孝绪博采宋、齐以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经典录》,二《记传录》,三《子兵录》,四《文集录》,五《技术录》,六《佛录》,七《道录》。

阔眉半额 《后汉书》:马援子廖,上疏长乐宫,述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章怀《注》:当时谚也。

宋孝王 《北史·宋隐传》:族裔世景从孙孝王,为北平王文学。非毁朝士,撰《朝士别录》二十卷。会周武灭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更广见闻,成三十卷。

虽有丝麻二句 见《左传》成九年。

夫灾祥之作,以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然则麒麟斗而日月蚀,鲸鲵死而彗星出,河变应于千年,山崩由于朽壤。又语曰:“太岁在酉,[1]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2]则知吉凶递代,如盈缩循环,此乃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3]

且周王决疑,龟焦蓍折;宋皇誓众,竿坏幡亡。枭止凉[4]师之营,集贾生之舍。斯皆妖灾著象,而福禄来钟,愚智不能知,晦明莫之测也。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故诸侯相赴,有异不为灾,见于《春秋》,其事非一。[5]

洎汉兴,儒者乃考《洪范》以释阴阳。[6]其事也如江璧传于郑客,[7]远应始皇;卧柳植于上林,近符宣帝。门枢白发,元后之祥;桂树[8]黄雀,新都之谶。举夫一二,良有可称。[9]至于蜚蜮蝝螽,震食崩坼,陨霜雨雹,大水无冰,其所证明,实皆迂阔。[10]故当春秋之世,其在于鲁也,如有旱雩舛侯,螟螣伤苗之属,是时或秦人归禭,或毛伯赐命,或滕、邾入朝,或晋、楚来聘。皆持此恒事,应彼咎征,昊穹垂谪,厥罚安在?探赜索隐,其可略诸。[11]

且史之记载,难以周悉。近者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作者犹广之以《拾遗》,加之以《语录》。况彼《春秋》之所记也,二百四十年行事,夷夏之国尽书,而《经传集解》[12]卷才三十。则知其言[13]所略,盖亦多矣。而汉代儒者,罗灾眚于二百年外,讨符会于三十卷中,安知事有不应于人,应而人[14]失其事?何得苟有变而必知其兆者哉![15]

若乃采前文而改易其说,谓王札子之作乱,在彼成年;《春秋》成公元年二月,无冰。董仲舒以为其时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案今《春秋经》,札子杀毛伯事在宣十五年,非成公时。[16]夏征舒之构逆,当夫昭代;《春秋》昭公九年,陈灾。董仲舒以为楚庄王为陈讨夏征舒,因灭陈,陈之臣子毒恨,故致火灾。案楚庄王之灭陈,在宣十一年,如昭九年所灭者,乃楚灵王时。且庄王卒,恭王立;恭王卒,康王立;康王卒,夹敖立;夹敖卒,灵王立。相去凡五世。[17]楚庄作霸,荆国始僭称王;《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京房《易传》以为后楚庄称王,兼地千里。案自武王始僭号,历文、成、穆三王,始至于庄。然则楚之称王已四世矣,何得言庄始称哉!又鲁桓薨后,世历庄、闵、釐、文、宣,凡五君,而楚庄作霸,安有桓三年日食而应之邪?[18]高宗谅阴,亳都实生桑谷。《书序》曰:“伊陟相太戊,亳有桑谷共生。”刘向以为殷道衰,高宗承弊而起,尽谅阴之哀,天下应之。既获显荣,怠于政事,而国将危亡,故桑谷之异见。案太戊崩,其后嗣有仲丁、河亶甲、祖乙、盘庚,凡历五世,始至武丁,即高宗是也。桑谷自太戊时生,非高宗事。高宗又本不都于亳。[19]晋悼临国,六卿专政,以君事臣;董仲舒以为成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时宿在毕,晋国象也。晋厉公诛四大夫,四大夫欲杀厉公。后莫敢责大夫,六卿遂相与比周专晋,国君还事之。案《春秋》成公十二月丁巳朔,日食,非是六月。[20]鲁僖末年,三桓世官,杀嫡立庶。《春秋》釐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刘向以为是时公子遂专权,三桓始世官。向又曰: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又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刘向以为釐公末年信用公子遂,专权自恣,至于杀君,故阴胁阳之象见。釐公不悟,遂终专权。后二年,杀子赤,立宣公。案此事乃文公末世,不是釐公时也。遂即东门襄仲。赤,文公太子,即恶也。[21]斯皆不凭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22]

又品藻群流,题目庶类,谓莒为大国,菽为强草,鹙著青[23]色,[24]负蠜非中国之虫,《春秋》庄公二十九年,有蜰。刘歆以为蜰,负蠜也。刘向以为非中国所有。南越盛暑,男女同川浴,淫风所生。是时庄公取齐淫女为夫人,既入,淫于两叔,故蜰至。案负蠜,中国所生,不独出南越。[25]鹆为夷狄之鸟。《春秋》昭公二十五年,鹆来巢。刘向以为夷狄之禽。案鹆,中国皆有,唯不逾济水耳。事见《周官》。[26]如斯诡妄,不可殚论。而班固就加纂次,曾靡铨择,因以五行编而为志,不亦惑乎?[27]

且每有叙一灾,推一怪,董、京之说,前后相反;向、歆之解,父子不同。桓公三年,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鲁、宋杀君,易许田。刘歆以为晋曲沃庄伯杀晋侯。京房以为后楚庄称王,兼地千里也。又:庄公七年,夜中星陨如雨。刘向以为夜中者,即中国也。刘歆以为昼象中国,夜象夷狄。刘向又以为蜮生南越。刘歆以为盛暑蜮所生,非自越来也。[28]遂乃双载其文,两存厥理。言无准的,事益烦费,岂所谓撮其机要,收彼菁华者哉![29]

自汉中兴已还,迄于宋、齐,其间司马彪、[30]臧荣绪、[31]沈约、[32]萧子显[33]相承载笔,竞志五行。虽未能尽善,而大较多实。何者?如彪之徒,皆自以名惭汉儒,才劣班史,凡所辩论,务守常途。既动遵绳墨,故理绝河汉。兼以古书从略,求征应者难该;近史尚繁,考祥符者易洽。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后进所以事反[34]精审也。[35]

然则天道辽远,裨灶焉知?日蚀不常,文伯所对。至如梓慎之占星象,赵达之明风角,单扬识魏祚于黄龙,董养征晋乱于苍鸟,[36]斯皆肇彰先觉,取验将来,言必有中,语无虚发。苟志之竹帛,其谁曰不然。若乃前事已往,后来追证,课彼虚说,成此游词,多见其老生常谈,徒烦翰墨者矣。[37]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又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38]也。”呜呼!世之作者,其鉴之哉!谈何容易,驷不及舌,无为强著一书,[39]受嗤千载也。[40]

按:此条抽论班志《五行》也。汉自广川董氏,湛深经术,颇杂纬书。伏胜、更生,后起应和,率取《春秋》、《洪范》,影附粘连,其流益蕃矣。世祖中兴,喜征符谶,孟坚撰史,特志五行,亦会逢其适欤?其文博而奥,其说臆而胶,盖史部之奇文,而经学之死句也。刘论明通,与欧《史·司天》合契,可作《外篇·错误》题辞。

杜岐公《通典》无天文、五行门,《辽史》不志天文。

[1] 旧作“丑”,误。

[2] 皆贴气数说。

[3] 释:首节领起天人不相杂揉之意。

[4] 一作“梁”,一作“京”,并非。

[5] 释:此节申举休咎不相符应之证。

[6] 释:三句提起后文,盖指董、刘等书,即《五行志》所本也。

[7] 一作“谷”,误。

[8] 一作“梓柱”。

[9] 释:欲夺之,先予之,是开笔。

[10] 释:数语急转,是正夺之。

[11] 释:此以咎征无应证明所夺之指。“其可略诸”者,不必附会深求也。

[12] 杜预注本。

[13] 一无“言”字。

[14] 旧作“人而”。

[15] 释:借刘宋近书与《左》相衡,见狭者繁而阔者简。舒、向辈执简本以穷天变,考证于漏略之中,势有难于悉协者。〇自“其事也”至此,皆约举五行家大致统折之。已下拈条摘驳。

[16] 在《志》中下,又见《五行杂驳》。

[17] 在《志》之上,亦见《五行杂驳》。

[18] 在《志》下下,亦见《五行杂驳》。

[19] 在《志》中下。“书序曰”旧作“尚书”,脱“序”字,今照《志》改。

[20] 在《志》下下,亦见《五行杂驳》。但此一占,《志》作昭公,注作成公,误在注。而晋厉事本在成世,不在昭世,误实在班。至案中所纠,只纠月舛,不纠占舛,则更因误入误矣。留在《杂驳》篇并详之。

[21] 在《志》中下。

[22] 释:此段驳其任意迁就。

[23] 一作“素”。

[24] 疑脱偶句四字。

[25] 在《志》中下。

[26] 在《志》中下。

[27] 释:此段驳其状物不实。

[28] 按“桓公三年”一条,旧本在“董、京相反”之下。今详条内亦有向、歆不同之语,故移而并之。又按:“刘向又以”之上,当有“庄公十七年秋有蜮”八字。今补此。

[29] 释:此段驳其占论歧迕。〇统上三段,皆是正斥《五行志》之不足泥。

[30] 《续汉书》。

[31] 《晋书》。

[32] 《宋书》。

[33] 《齐书》。

[34] 一讹作“不”。

[35] 释:后史之志五行,差少穿凿,此以宽后史者甚班《志》也。

[36] 一作“鹅”。

[37] 释:此节数人皆非作史者,盖以前事先见之明,剔彼后来强附之术,仍是以宽为甚之词。

[38] 或作“智”。

[39] 一作“言”。

[40] 释:作诫辞结。

麟斗鲸死 二语见《淮南子·天文训》。

河变 《拾遗记》: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

山崩 《左传》成五:梁山崩。绛人曰:“山有朽壤而崩。”

太岁在酉四句 马总《意林》:袁准《正书》曰:“太岁在酉,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知灾有自然之理。

周王决疑 《说苑·权谋》篇:武王伐纣,至于有戎之隧,大雨,卜而龟熸。散宜生曰:“此其妖欤?”武王曰:“不利祷祀,利以击众,是熸之已。”武王顺天地犯妖而禽纣,其所独见者精也。按:其事亦见《齐太公世家》。《书·泰誓·正义》引之,云《周本纪》太公曰:“枯骨朽蓍,不逾人矣。”误以《齐世家》为《周本纪》也。

宋皇誓众 《宋·武纪》上:公征卢循,至左里,公所执麾竿折,折旛沈水。众惧,公欢笑曰:“往年覆舟之战,旛竿亦折。今者复然,贼必破矣。”即攻栅而进,循单舸走。

枭止凉营 《晋》前凉《张轨传》:重华以谢艾为中坚将军,配步骑五千击麻秋。引师出振武,夜有二枭鸣于牙中。艾曰:“六博得枭者胜,克敌之兆。”于是进战,大破之。

集贾舍 《汉书》:贾谊为长沙傅三年,有飞入谊舍。似鸮,不祥鸟也,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江璧 《汉·五行志》中上:《史记》秦始皇三十六年,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持璧与客曰:“为我遗滈池君,……今年祖龙死。”忽不见。郑客奉璧,即始皇二十八年过江所湛璧也。

柳植 荀悦《汉纪》:昭帝元凤三年,上林苑中枯柳断而自起,复生。有虫食其叶成文,曰“公孙病已当立”。符节令眭弘上书,言“当有匹庶兴”。坐妖言诛。及宣帝起民间立,以弘子为郎。按:宣帝初名病已。

门枢白发 《汉·五行志》下上:哀帝建平四年,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视门枢下,当有白发。杜邺曰:外家丁、傅并侍帷幄,指象以觉圣朝。一曰此异乃王太后、莽之应。

桂树黄雀 成帝时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郭茂倩《注》:桂,赤色,汉家象;王莽自谓黄也。见《五行志》。

春秋恒事应咎征 秦人归襚在文九,毛伯锡命在文元,滕朝鲁者五,邾七,晋聘鲁十一、楚三,皆所谓恒事也。其间灾咎不绝书。

宋氏百篇 沈约《宋书》,凡一百卷。

拾遗语录 《隋志》:《宋拾遗》十卷,梁少府卿谢绰撰。郑樵《艺文略》:《宋齐语录》十卷,孔思尚撰。

移的盗钟 “移的”句未详所本。《淮南·说山》:范氏之败,有窃其钟负而走者,铿然有声。惧人闻之,遽掩其耳。憎人闻之可也,自掩其耳悖矣。

后生可畏二句 见魏文帝《与吴质书》。

裨灶 《左传》昭十七:有星孛于大辰。郑裨灶曰:“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子产弗与。十八年夏,宋、卫、陈、郑皆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灶焉知天道!”遂不与,亦不复火。

文伯 《左传》昭七:夏四月,日有食之。士文伯曰:鲁、卫恶之,卫大鲁小。其大咎其卫君乎?鲁将上卿。八月,卫襄公卒。十一月,季武子卒。晋侯曰:“日食从矣,可常乎?”对曰:“同始异终,何可常也。”

梓慎 《左传》昭十七: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

赵达 《吴志》:赵达,河南人,渡江。治九宫一算之术。此术微妙,头乘尾除。常笑诸星气风术者曰:“当回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不亦难乎!”

单扬 《后汉·方术传》:单扬字武宣。善明天官、算术。熹平末,黄龙见谯。桥玄问:“何祥?”扬曰:“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龙当复见。”魏郡人殷登密记之。至建安二十五年春,黄龙复见谯。其冬,魏受禅。

董养 《晋·隐逸传》:董养字仲道。到洛下,杨后废,因游太学,升堂叹曰:“建斯堂也何为乎?人理灭,大乱作矣。”永嘉中,洛城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其苍者飞去,白者不能飞。养闻叹曰:昔周时盟狄泉地也。苍者胡象,白者国家之象,其可尽言乎!乃与妻荷担入蜀,莫知所终。《哀江南赋》:出狄泉之苍鸟。

或以为《天文》、《艺文》,虽非《汉书》所宜取,而可[1]广闻见,难为删削也。对曰:苟事非其限,而越理成[2]书,自可触类而长,于何不录?又有要于此者,今可得而言焉。[3]夫圆首方足,[4]含灵受气,吉凶形于相皃,[5]贵贱彰于骨法,生人之所欲知也。四支六府,痾瘵所缠,苟详其孔穴,则砭灼无误,此养生之尤急也。且身名并列,[6]亲疏自明,岂可近昧形骸,而远求辰象!既天文有志,何不为人形志乎?[7]茫茫九州,言语各异,大汉[8]轩之使,译导而通,足以验风俗之不同,示皇威之广被。且事当炎运,尤相关涉,《尔雅》释物,非无往例。既艺文有志,何不为方言志乎?[9]但班固缀孙卿之词以序《刑法》,探孟轲之语用裁《食货》,《五行》出刘向《洪范》,《艺文》取刘歆《七略》,因人成事,其目遂多。至若许负《相经》、扬雄《方言》,并当时所重,见传流俗。若加以二志,幸有其书,何独舍诸?深所未晓。[10]

历观众史,诸志列名,或前略而后详,或古无而今有。虽递补所阙,各自以为工,榷而论之,皆未得其最。[11]

盖可以为志者,其道有三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12]何者?京邑翼翼,四方是则。千门万户,[13]兆庶仰其威神;虎踞龙蹯,[14]帝王表其尊极。兼复土阶卑室,好约者所以安人;阿房、未央,穷奢者由其败国。此则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劝后者也。且宫阙制度,朝廷轨仪,前王所为,后王取则。故齐府[15]肇建,诵魏都以立宫;代国[16]初迁,写吴京而树阙。故知经始之义,卜揆之功,经百王而不易,无一日而可废也。至如[17]两汉之都咸、洛,[18]晋、宋之宅金陵,魏徙伊、瀍,齐居漳、滏,[19]隋氏二世,分置两都,此并规模宏远,名号非一。凡为国史者,宜各撰都邑志,列于舆服之上。[20]

金石、草木、缟纻、丝枲之流,鸟兽、虫鱼、齿革、羽毛之类,或百蛮攸税,或万国是供,《夏书》则编于《禹贡》,《周书》则托于《王会》。亦有图形九牧之鼎,[21]列状四荒之经。[22]观之者擅其博闻,学[23]之者骋其多识。自汉氏拓境,无国不宾,则有邛竹传节,蒟酱流味,大宛献[24]其善马,条支致其巨雀。爰及魏、晋,迄于周、隋,咸亦遐迩来王,任土作贡。异物归于计吏,奇名显于职方。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方物志,列于食货之首。[25]

帝王苗裔,公侯子孙,余庆所钟,百世无绝。能言吾祖,郯子见师于孔公;不识其先,籍谈取诮于姬后。故周撰《世本》,式辨诸宗;楚置三闾,实掌王族。逮乎晚叶,谱学尤烦。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国,可以甄别华夷。自刘、曹受命,雍、豫为宅,世胄相承,子孙蕃衍。及永嘉东渡,流寓扬、越;代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26]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隋有天下,文轨大同,江外、[27]山东,[28]人物殷凑。其间高门素[29]族,非复一家;郡正州曹,[30]世掌其任。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于百官之下。[31]

盖自都邑以降,氏族而往,实为志者所宜先,而诸史竟无其录。如休文《宋籍》,广以《符瑞》;伯起《魏篇》,加之《释老》。徒以不急为务,曾何足云。惟此数条,粗加商略,得失利害,从可知矣。庶夫后来作者,择其善而行之。[32]

或问曰:子以都邑、氏族、方物宜各纂[33]次,以志名篇。夫史之有志,多凭旧说,苟世无其录,则阙而不编,此都邑之流所以不果列志也。[34]对曰:案帝王建国,本无恒所,作者记事,亦在相时。远则汉有《三辅典》,近则隋有《东都记》。[35]于南则有宋《南徐州记》、《晋宫阙名》,[36]于北则有《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37]盖都邑之事,尽在是矣。[38]谱牒之作,盛于中古。汉有赵岐《三辅决录》,晋有挚虞《族姓[39]记》。[40]江左有两王《百家谱》,[41]中原有《方司殿[42]格》。[43]盖氏族之事,尽在是矣。[44]自沈莹著《临海水土》,周处撰《阳羡风土》,[45]厥类众夥,谅非一族。是以《地理》为书,陆澄集而难尽;《水经》加注,郦元编而不穷。[46]盖方物之事,尽在是矣。[47]凡此诸书,代不乏作,必聚而为志,奚患无文?譬夫涉海求鱼,登山采木,至于鳞介修短,柯条巨细,盖在择之而已。苟为鱼人、匠者,何虑山海之贫罄哉?[48]

按:此为篇后余论。人形、方言二项是设辞,特假设以决天文、艺文之当除耳。四者相衡,洪纤雅俗,学究能辨之,知幾顾为此戏论乎?其后三说,乃是商语。然尝考之,都邑则略具于地理,非同舆服之无附。方物则杂出于外域,岂比食货之有经。至如氏族一门,自是魏、晋相沿,四姓尚官之习,而任子积轻,后世尤不可通行。[49]知幾议论,大率偏于枯克,不图此处忽生葛藤。

所言虽不行于史家,然后来渔仲、贵与诸人,已被他爬动痒处。

[1] 一作“有”。

[2] 旧讹作“来”。“来”、“成”二字,行草相类也。

[3] 释:借前二项衍出后二项,皆非质言也。解在后。

[4] 一作“趾”。

[5] 古“貌”字。

[6] 身谓人形,名谓天象。

[7] 释:因天衍人是一项,然技流岂反大于历象乎?

[8] 依班史所称。

[9] 释:因文衍言是一项,然鄙语岂反重于经籍乎?

[10] 释:此节是轻绰之文,盖言彼二项当志,则此二项亦可志矣。

[11] 释:此节乃缴落前文,转入下文,谓前所云云,日增日多,实皆不必也。唯下三项,或可酌补耳。

[12] 释:三项提纲。

[13] 长安。

[14] 建邺。

[15] 高齐。

[16] 元魏初,国号代。

[17] 一作“于”。

[18] 咸阳、洛阳。

[19] 邺都。

[20] 释:此节议补都邑志,与舆服类列。

[21] 《左》宣三年。

[22] 《山海经》。

[23] 此二字一本倒刊。

[24] 一作“输”。

[25] 释:此节议补方物志,与食货类列。

[26] 一作“右”。

[27] 南兼陈氏。

[28] 东并高齐。

[29] 一作“贵”。

[30] 旧作“都”。

[31] 释:此节议补氏族志,与百官类列。

[32] 释:此总结三项之当补。〇此下旧本另条,非。

[33] 一作“缵”。

[34] 释:此总上三项设问,见考证之难。

[35] 并记一统之都。

[36] 记南朝。

[37] 记北朝。

[38] 释:答言都邑有考。

[39] 旧作“姓族”。

[40] 记一统世族。

[41] 记南族。

[42] 疑当作“选”。

[43] 记北族。

[44] 释:答言氏族有考。

[45] 旧作“土风”。〇二者举其始作。

[46] 总括续撰。

[47] 释:答言方物有考。

[48] 释:结言有考则取材不难,但当择而用之耳。

[49] 独《魏书·官氏志》兼及氏族。

尔雅释物 按:《尔雅》无释物篇,即谓《释草》、《释木》、《释虫、鱼、鸟、兽》等篇也。

缀孙卿探孟轲 此四句《宋书》志序之文。

刘向洪范 王《训故》:《汉书》云:刘向集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

七略 《汉·艺文志》:成帝时,刘向校诸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奏之。向卒,子歆卒父业。于是总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略》、《术数略》、《方技略》。

许负相经 旧注:孔衍《汉春秋》:许负,温县妇人。裴松之云,今东人呼母为负,衍以许负为妇人,如有据。《艺文类聚·方术部》:陶弘景、刘孝标俱有许负《相经序》。

扬雄方言 《读书志》:《方言》十三卷。雄赍油素问上计孝廉异语,悉集之,题其首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齐颂魏都 《北齐·文宣纪》:天保九年,营三台于邺下。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改铜爵曰金凤,金兽曰圣应,冰井曰崇光。帝登三台,朝宴群臣,并命赋诗。

代写吴京 《后魏·孝文纪》: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定迁都之计,诏司空经始洛邑。《南史·崔祖思传》:齐武帝时,魏使蒋少游至,祖思从弟元祖曰:“少游有班、倕之巧,今来必[令]模写宫掖。”少游果图画而归。

王会 《逸周书序》:周室既宁,八方会同,各以职来献。欲垂法厥后,作《王会》。

邛竹蒟酱宛马巨雀 并见《史记·大宛》及《汉书·西域》二传。

郯子 《左传》昭十七: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皡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籍谈 《左传》昭十五:晋荀跞如周,籍谈为介。王曰:“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籍谈对曰:“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世本 《后汉·班彪传》:唐、虞、三代,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

三闾 王逸《离骚注》: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以厉国士。

符瑞释老 沈约《宋书》:志四十卷,其《五行志》之前有《符瑞志》三卷。魏收《魏书》:志三十卷,其末曰《释老志》。

汉三辅典 按:《隋》、《唐》二志俱无“三辅典”之名,疑即谓《三辅黄图》也。汉人撰,亡撰人名。其书所载,皆都城、宫苑、辟廱、明堂、宗庙、郊社、库厩、桥陵之属,与所引正合。

隋东都记 《隋》、《唐》二志皆不载。《通志略》载有《东都记》三十卷,邓世隆撰,未审即是否?

宋南徐州记 《唐志》地理类:山谦之《南徐州记》二卷。

晋宫阙名 按:此指东晋者,《隋》、《唐》二志亦不载。

洛阳伽蓝记 《读书志》:《记》三卷,元魏羊衒之撰。魏迁都洛阳,一时王公大人多造佛寺,或舍其私第为之,故僧舍多为天下最。衒之载其本末及事迹甚备。《书录解题》:以尔朱之乱,城廓丘墟,追述斯记。

邺都故事 无考。黄《补注》:《唐志》有马温《邺都故事》二卷。按:注云:“肃、代时人。”其书后出,非刘所云。

三辅决录 《后汉·赵岐传》:岐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拜太常,著《三辅决录》。《自序》云:三辅,本雍州地。世世徙公卿吏二千石及高资者以陪诸陵,五方杂会,非一国之风。其士贵于名行,其俗失则趋势进权。余尝梦黄发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与余寤言,善恶之间无所依违,命操笔者书之。从建武至于斯,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谓之《决录》矣。

挚虞族姓 《晋书·挚虞传》:虞字仲洽,太子舍人。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

两王谱 《隋志》谱系类:《百家集谱》十卷,王俭撰。《百家谱》三十卷,《百家谱集钞》十五卷,并王僧孺撰。

方司选格 《唐志》谱牒类:《后魏方司格》一卷。又《柳冲传》:魏太和时,诏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格,名曰《方司格》。

临海水土 《唐志》地理类: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按:志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山溪,人皆髡发穿耳,女人不穿耳。地有铜铁,唯摩砺青石以作弓矢。

阳羡风土 《晋书·周处传》:处字子隐,阳羡人。少孤,驰骋恣肆,州曲患之,曰:“三害未除。”处曰:“何谓也?”曰:“南山白额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曰:“吾能除之。”乃入山杀猛兽,投水杀蛟,而入吴寻二陆学。入洛,以身殉国,赠平西将军。著《默语》及《风土记》,并撰集《吴书》。《隋志》:《风土记》三卷。

地理书 《南齐·陆澄传》:澄字彦深。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撰《地理书》,死后乃出。《隋志》:《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录一卷,陆澄合《山海经》以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

水经注 《读书志》:《水经》,汉桑钦撰,成帝时人,《水经》三卷。后魏郦道元历览奇书,注《水经》。《魏书》本传:道元字善长,范阳人,御史中尉、关右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