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有人把2018年称作“区块链技术”的元年。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互联网元年”。中国当时虽然没有赶上头班车,但今天已然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国。人们显然对“区块链”也抱有同样甚至更高的期待,这一次,我们及时踏上了“首发快车”。

从春节期间“三点钟未眠区块链”微信群,到《人民日报》三月份连续发布整版文章“三问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无疑成为从政府到市民关注的一大热点。在区块链概念被引爆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焦虑。区块链技术是否真的会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导火索?区块链技术到底能够做什么?区块链是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大家期待得到答案。

本书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的高级发展阶段,这是一个AI(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万物互联的世界;而区块链技术可能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胶水”,通过这个技术,把各种日常应用情景和要素黏结起来,形成一个各自独立又高度相互依赖的网络社会。

有专家指出区块链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信了,我相信这是一种基础技术。尽管这种技术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甚至在这基础上有可能会出现更有效的技术,但这种技术是“元技术”,是后续一些相关连接技术之母。

在过去的一年中,区块链技术已成为全球创新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受到风险投资基金的热烈追捧。

央行表态积极推进官方发行的数字货币之后,中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数字货币背后的创新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根据2017年区块链技术专利的统计,中国央行及其下属机构获得的专利数在全球遥遥领先,中国和美国在区块链技术研发投入方面难分伯仲。

然而,对于什么是“区块链”,以及它将会给银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大多数的银行高管和从业人员仍然心存诸多疑问。《人民日报》连发三篇文章,列举了区块链除比特币之外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提出监管机构应该主动介入,区分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更好地推广和使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成为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而在民间,人们对于这种被寄予很高期望的技术更是充满求知欲与好奇心。

真正介绍区块链知识的科普读物应该是深入而浅出地把其核心知识呈现给读者。这是一大挑战,本书尝试为大众提供一本通俗小册子,希望在不扭曲知识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老少咸宜、开卷有益。

本书仍从大众最关注的最基础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讲起,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1.0的一个最早应用,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应用。但是这里面存在太多问题,我们不应回避,而应批判地看待这个技术创新产物。笔者认为,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基于区块链技术1.0开发的各种加密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初级和边缘性应用。这个应用本身具有一些重大的局限性,甚至可以称作缺陷。

有不少人把比特币等同于区块链技术,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本书将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今,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到了2.0时代,在金融、信用等领域有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这些远比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更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探讨区块链技术2.0的这些核心应用。最后我们展望区块链技术3.0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前景。每一章的最后为大家列出了推荐进一步阅读的参考资料,“参考阅读”部分列出了比特币的交易情况,并汇总了一部分区块链技术3.0应用场景,供读者参考。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念,对读者之后再深入系统研究感兴趣的特定区块链应用有所裨益。

尽管本书力争采用明晰的形式和简单易懂的文字介绍区块链技术和应用,但在思想深刻性方面并没有降低要求。本书明确提出了“加密数字币”的说法,以明显区分“加密数字货币”,因为包括比特币在内的这类币,只能算作数字资产而不是货币。同时我们指出区块链最重要的特性是建立不依赖于第三方的信任机制,而不是“去中心化”。是否中心化,这是一个伪问题,不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征。在可见的未来,人类社会的中心化程度会有高低区分,但不会没有中心。同理,加密数字币无法取代法币地位。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众多专家参与创作的一本区块链技术科普读物,作为执笔作者,我衷心感谢以下各位专家的参与,他们献计献策,提供资料,参与了部分内容的讨论,甚至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尤其要感谢曲佳欣同学(就读香港中文大学市场营销学硕士),在毕业前抽时间参与本书第1章、第5章和参考阅读的写作,感谢她对资料快速、精细的整理和总结,能够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地帮笔者分析大量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资料和信息。杨望、田黎、师麟霞、张莉、王丙国、郭善琪、徐慧琳等提供了大量案例素材。朱红燕、张莉、虞月君、李桢等提供了联络和资料整理等辅助工作。笔者还在专业方面得到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主任梅昕、招联消费金融首席市场官谢云立等专家的大力支持。感谢为本书制作插图的作者,生动形象的漫画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此外,还要感谢其他参与本书创作和讨论的专家。

本书参考了大量已有的国内外区块链技术资料,为了给需要了解更多技术细节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进一步阅读参考,我们在书中相应地方列举了其中部分文献。按照科普书的惯常做法,参考文献和作者无法一一列出,还请见谅。本书难免有粗疏遗漏之处,也请各位读者海涵,并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