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及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胡兆吉1 涂文锋1 魏林生1 谢晓闻1 谭志洪1 李 洋2 郑莉萍2 龚 兰2
(1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学教务处 江西南昌 330031)
【摘要】 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确保“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例,探讨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协调机制的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与体会。
【关键词】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卓越工程师计划
0 引言
教育部2010年6月开始试点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旨在总结我国数十年工程教育经验和教学规律,克服现阶段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的重大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以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切实得到落实,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框架下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长效机制的建设是极其关键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的工业企业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加之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外部政策环境的激励,导致企业参与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各高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诸多环节存在落实困难等普遍性问题,如实践教学企业资源偏少、企业培养方案难以落实、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工作风险和难度较大、校企长期合作缺乏长效机制难以保障等等,这些问题是影响这一重大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施成效的关键所在,其在地方高校中尤为显著。
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思路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的建设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以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例,探讨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协调机制的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与点滴体会。
1 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与协调机制是确保实践教学的前提
建立切实可行、互惠互利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或者协同育人)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是充分发挥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确保卓越工程人才计划实施的首要前提。在国家目前尚缺乏具体的法律法律政策激励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尚未充分认识自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情况下,企业参与,特别是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企业从自身企业生产管理及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情愿甚至拒绝接纳学生实习。这是目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遇到普遍问题,严重影响到该项计划的实施效果。为此,从校企各自优势出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双方认同、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充分发挥高校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以技术服务为主)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在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等各自优势出发,通过深入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寻求切入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合作关系。我们根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试点建设的要求,选择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装备检验与检测、过程装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等三个主要方向相关联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如杭氧股份集团、香港红板集团、广西华劲纸业集团、江西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研究院等省内外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包括校企在联合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意向、运行机制等合作框架,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提供了长期合作的制度保障,是卓越计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提。
2 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的根本
目前我国从一名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到一名熟练工程师的培养实际上采取了两步走的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完成的工程专业教育以及在企业完成的岗位职业培训。第一步是高校的工程专业教育,包括主要以大学课堂、试验与实践教学平台为主,辅助以企业的“观察式”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试验与实践技能的教育模式;第二步是学生就业后作为一名见习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工程训练或实践培养,是在企业真实工程环境下,包括以强化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工程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岗位职业培训。两个培养阶段各有优势,如在前期高校工程专业教育阶段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或试验技能掌握较为系统、扎实,而后期企业岗位职业培训阶段则更注重人才的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培养阶段缺乏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不统一、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连贯,从大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所需的过渡时间长,适应能力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克服现阶段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两个割裂的、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阶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订单式培养”深化为“联合人才培养”。如我校与杭氧股份集团在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与旗下江西行业龙头之一的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试点建设专业中,签署了关于共建“江氧实验班”(以下简称为实验班)的合作协议,创新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试验班每年招收品学兼优的约30名学生,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依托校企双方在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装备检验与检测等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以联合培养过程装备设计、制造、检验检测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采取“3+1”人才培养体制(即总学时为三年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和总学时为一年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班设立由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负责实验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包括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以及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3 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是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有了切实可行、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与协调机制作为保障,有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的组织与管理,还需要一个能够把制度和培养模式贯彻落实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这是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校企联合申请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就是一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最佳平台,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举措之一。目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国家层面设立的,如华东理工大学与日本森松(中国)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申请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方高校则多以地方层面的或校级层面的设立,如我校与杭氧股份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首先需要有健全的组织协调机构,要建立校企双方主要领导及相关分管领导参与的工作机构,共同制定中心发展、教学运行、师资聘任、学生管理和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协调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如我校与杭氧集团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决策机构,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中心的发展与规划、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与协调。其次,建立和健全教学保障机制,包括师资保障、经费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以及学生安全保障等相关机制。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明确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职责与教学要求,利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搭建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桥梁,取长补短,提升企业导师的教学水平和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多方位拓展实践教育中心的经费投入,校企双方应争取各级政府和学校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经费支持,每年应从相应的项目经费中留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包括聘请企业导师、学生实习支出等经费开支预算,确保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运行。建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制度企业工程实践教学计划、学生工程实践指导书以及企业导师指导手册,明确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目标与要求,确保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效果。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和基本教学要求,编写了详细的企业实习指导书,对每一个工序工段、每一个实践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便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学习目标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心的安全保障制度也是确保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制定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协议,明确三方在实习基地期间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以及人身保险、生产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责权利。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前必须签署三方协议,在充分享受企业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有注意生产安全、保守企业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等方面的明确义务。部分有意向在实践基地就业的学生,企业应优先考虑录用,并提供实习期间必要的经费补助。
4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涉及方方面面,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推进也不平衡,关键环节也有待探索。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相关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设工作为例,介绍了一些在探索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主要依托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等方面的做法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2] 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3] 候永峰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研究,2014(3).
[4] 彭熙伟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J].高教论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