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从“海上方”到“十二钗”
书中第七回写到秃头和尚曾给了薛宝钗一个“海上方”:“要春天开的
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小小一段文字,竟然包含了十一个“十二”。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再次联想到十二钗。甲戌本在“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后面有侧批:“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可见批书者也体味到了作者对“十二”这一数字的偏爱,也感觉这段文字中包含着隐喻十二钗的成分。不错,“春天开的白牡丹”与“夏天开的白荷花”,等文字绝非泛泛之笔。我们可以看到,从“四样花蕊”,到五个节气:“春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再到两样填料:“蜂蜜、白糖”,加上一味送服的药料——“黄柏”,恰好又是十二个精美的文字元素。这又形成了习惯性的“巧合”,它告诉我们:“‘海上方’又是十二钗的判词。”
首先,“春天开的白牡丹”毫无疑问是在寓宝钗,正合第六十三回宝钗的“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身为“群芳之冠”的牡丹。另外,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第二十二回),称她是“春天开的白牡丹”那是再合适不过。“夏天开的白荷花”是寓黛玉。同样在第六十三回,书中写到她是“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花。相同道理,“冬天的白梅花”是寓李纨,正合六十三回关于李纨是“霜晓寒姿”和“竹篱茅舍自甘心”的一枝老梅的描写。这样看来,由于李纨和秦可卿在《红楼梦十二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是并列关系,那“秋天的白芙蓉”就是说秦可卿了。第五回称秦可卿“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白芙蓉”的名称显然是照应可卿与黛玉的貌似。“秋天”是寓秦可卿的早夭与薄命。这四样花蕊恰好隐喻了四位金钗,名称中的四个“白”字,比喻了四人的纯洁,也预示着她们的薄命。
五个节气中,“春分”是指元春。六十二回作者借探春之口交代了元春的生日:“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由此可见,生于春节的她,最有权利获得“春”字的影寓。根据并列关系,“雨水”喻探春。我们知道,探春远嫁时曾做“掩面泣涕之状”,并且有诗句:“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雨水”二字(寓泪水),非常贴切地影寓了探春远嫁时的悲切与感伤。
“白露”是暗喻迎春,“霜降”寓惜春。第七十九回,宝玉叹息“手足情深”,哀叹迎春的不幸婚姻时有“重露繁霜压纤梗”的诗句,正是应了“白露”和“霜降”两个节气。因此,以上宝玉感叹“手足情深”的诗句“重露繁霜压纤梗”,当然是说贾府四艳中的迎春和惜春。因为元春和探春的悲剧情节在前八十回尚未写到,所以,“重露”是寓迎春的不幸婚姻,而之后的“繁霜”是暗喻惜春的出家。“繁”字音“烦”,正合惜春判词中的“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而“霜降”这一秋天的节气,也正合了惜春判词中的:“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惜春判词中还有一句:“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这说明“三春”过后,贾府四艳的命运将会是一片萧杀的秋景。“小雪”,一定是寓巧姐。
“小”字正合巧姐的年龄,“雪”字则暗露了巧姐获救的时间。
其余两样填料中,“蜂蜜”是寓凤姐。古诗云:“无论平地与山尖,无
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正是凤姐开
始“风光无限”,后来却“一场欢喜忽悲辛”的真实写照。而在前八十回
中,关于凤姐甜言蜜语的描写很多,“蜂蜜”一词正寓她口蜜腹剑的个性。
“白糖”当然是指湘云,寓白海棠。第三十七回,唯独湘云多作了一首海
棠诗,其他人都只写一首,作者显然是为了突出她与海棠的特殊关系。因
为第六十三回湘云的题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比喻她是“香梦沉酣”的
“一枝海棠”。
这样,最后的“黄柏”就是寓妙玉了,作者最关键的影射终于露出了庐
山真面目。“黄”字影射“皇”,表明妙玉的身份非同一般。“柏”字与“黄”字联用时,其读音、意义均同“檗”,“黄檗”(黄柏)是落叶乔木,木质坚硬,茎可制作黄色染料,树皮可入药。其性味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泻火燥湿,退虚热”。甲戌本在“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后面有一条双行夹批:“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可见批书者对“黄柏”一词十分敏感,却无法得知作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从结果上来看,妙玉的身世也只能用“甘苦”来形容。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一回里麝月等人的话:“野坟里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我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响。你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宝玉笑道:“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拿他混比呢。”这一段话是胡话么?我认为亦是照应全书情节的佳句,它的作用就在于凸显妙玉身份的高贵,以便与“柏”字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