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悟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若论红学研究课题中最困难的,应当非“一从二令三人木”与第十回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莫属。但如果我们从“十二衩”的思路出发,这两个问题同样迎刃而解,并非难事。我们已经知道,“一从二令三人木”根本就不是什么“拆字法”,而是楚辞《离骚》中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六个并列的“吾令”和“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只剩下“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啃一啃这个硬骨头,发现“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之中隐藏的奥妙: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川芎钱半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这是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回末的一个药方,大部分红学研究者都对这个方子既爱又恨,明明知道这个方子绝不像普通药方那么简单(全书细述的仅此一方),却参不透其中的玄机。确

实,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多年,可以自豪地讲,现在终于明白曹公的良苦用心了。

方中共有十六味中药,组方似无问题,君臣佐使一应俱全,我为此请教过多名中医专家,都称若以此方治病也并无不可。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此方论理应源于《济生方》——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忪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妇人脾虚气弱,崩中漏下。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 30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 15g,甘草(炙)7.5g,当归,远志各 3g。上咀,每用 12g,水 1.5盏,生姜 5 片,枣 1 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但曹公方中明显人参与白术的用量比例不同,当归用量也大有不同。

归脾汤是加减方,方中若加阿胶、白芍药是流血多或血虚明显者,加香附米是气滞血瘀明显者,加延胡索是小腹疼痛者。均与文中所写症候不符。书中症候:“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这样的症候显然还到不了加阿胶、白芍药、延胡索的严重程度。

中医有“四君八珍”的说法,四君子汤: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

白术各等分。八珍汤是:当归、赤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茯苓、甘草、砂仁等分。还有不同版本的“四君八珍”:

《丹溪心法》卷四八珍是“当归、赤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茯苓、甘草、砂仁”,《启玄》卷十二八珍是“人参、砂仁、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芷、熟地黄”。《医方类聚》卷二三五引《济生》八珍是“人参 1 两,石菖蒲 1两,生地黄(酒蒸焙)1 两,川芎 1 两,朱砂(别研)半两,防风(去芦)半两,

细辛(洗净)1 钱,甘草(炙)半两。

其实普通讲的八珍汤是由八种中草药组成:当归(酒拌)10g、川芎 5g、白芍药 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 3g、白术(炒)10g、茯苓 8g、炙甘草 5g。四君子汤的四味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包含其中,这应该是最接近“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基础方。从药量来看,“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更像是八珍汤的加强版——“十全大补汤”:由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耆(去芦)、川

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组成。但这“十全大补汤”用料是等分的,是个大众方,曹雪芹又何苦搞得那么复杂呢?

看到“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后,我恍然大悟,药引子“去心

红枣二枚”尚可,“建莲子七粒”则引大发了,为什么不是六粒或八粒呢?

这显然是作者的暗语。因此,这个方子又是曹雪芹布下的迷魂阵,实际上还是暗喻“十二钗”!粗看用量细致入微,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

莲子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等作用。未去种皮的莲子称红莲子。因

产地不同、药材性状稍异,又分为湘莲子(种子较圆,主产湖南)和湖莲子(种子稍长,主产湖北和江苏);擦去种皮的称白莲子,因主产福建,故又称建莲子。建莲是建宁县传统名产。辞海上卷第 1322 页“建宁”条目中称“建莲”为建宁特产。《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到“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又嘱咐了晴雯一回,便往贾母处来”,其中描写的“建莲红枣汤”即指此建宁白莲。我们可以看到,第五十二回的文字恰好呼应了方中的“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这显然并非泛泛之笔。作者究竟是何用意呢?我们想到了著名的“建安七子”。

曹雪芹是曹操的后人,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的优秀作者即是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 —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最优秀文人,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建安文学源自时代环境的刺激。汉末政治动荡,戚宦争权,党锢之祸,州牧割据,连年战争,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给文人提供了创作题材,他们藉文学作品发出慨叹,反映社会实况及个人遭遇。这正是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似——政治争权,家庭之祸,生活困苦,他正是想以此来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旨趣、遭遇、批判社会甚或把《红楼梦》作为泄愤工具。钱穆《读文选》说:“文苑立传,事始东京,至是乃有所谓文人者出现。……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不如谓其乃导始于道家。如一尊孔孟苟董旧辙,专以用世为怀,殆不可有纯文学”。

建安文学源自儒学衰微。由于政治混乱,国家体制崩坏,人们对礼教

产生怀疑,相信佛道思想,摆脱儒家经学的束缚,正统思想失去约束力,士人思想解放,扩阔了创作的空间,文学的作用不再是阐发经义,而是反映现实生活,展现建安士人的个性,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有助文学发展。曹雪芹受到其父曹寅的影响,深受建安文学的触动。建安末年,曹氏父子掌握政治大权,他们雅好文学,于是形成以曹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以及盛极一时的“邺下文风”。建安文学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汉代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写成大量反映社会民生的作品。建安时代,环境剧变,使诗人得以继承汉乐府的精神而大量创作。此外,建安文学也受《诗经》《楚辞》及“古诗十九首”等文学传统的影响。这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曹公对于楚辞的情有独钟,以及“一从二令三人木”源于《离骚》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常常与建安七子“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

建安风骨是一种精神,它深深地影响了曹雪芹的创作思路,“建安七

子”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民生之苦,述社会之乱,亦批亦磋,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七子”生活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

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这一点也与曹雪芹的境遇相同。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

“七子”的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

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建莲子七粒”的含义了。

红枣是重要滋补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去心红枣二枚”作为此方的引子本来无可厚非,但同“益气养荣”暗喻荣国府一样,“去了心的红枣”,同样也隐喻了宁荣两府的衰败。

这时,大家也许会有疑问:除去这两味,还有十四味呢,如何隐喻十二钗呢?不要忘了,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原稿”就是十四支。也就是说,这里面有引子、宝玉(终身误)或收尾。

这时,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后两味中药:延胡索和炙甘草。

延胡索又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等。是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球形,花瓣紫红色;蒴果圆柱形,两端渐狭。夏季开花。

块茎为著名的常用中药,含 20 多种生物碱,用于行气止痛、活血散瘀、跌打损伤等。《雷公炮炙论》称其:治心痛欲死。《纲目》称:“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相传唐朝末年,在浙江东阳有座青山叫作西门岩。有一天,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时,不慎失足翻落下山,昏迷不醒。儿孙们闻讯赶到,只见他鼻青眼肿,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当老人苏醒过来,自觉全身疼痛,动弹不得。他让后辈挖出身旁野草的球茎,嚼食,并煎水服。过了几天,疼痛即止,红肿亦消,行走也自如了。儿孙们见此药的功效如此神速,便问老人叫什么药。答曰:“延胡索”。从此,延胡索就在这一带应用开来,并逐渐传至其他地方。其名字的来历正合宝玉挨打的情节和甄宝玉挨打胡说的情节,依曹公习惯,“延胡索”大有“胡说”之喻。有趣的是,延胡索还是四世纪的殉教者,圣乔纳斯和圣巴拉休斯之花,被选来祭祀四世纪时的波斯殉教者:圣乔纳斯和圣巴拉休斯二人。这一点,曹雪芹是否听说我们自然无从知晓。但延胡索有个小名叫作“大地之雾”,大概是因为它生长茂密,看起来就像平地升起的雾一般!即使是在阳光明媚的晴天里也有雾,简直就是幻境,因此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都喜欢静静的沉思。大概曹公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把延胡索与宝玉联系在一起。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就是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

生甘草片拌炒均匀,3 到 5 分钟出锅,置烤房或烘箱 60 度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古代炮制文献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见于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记载。此外,有的文献尚载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蜜炒”,明代的《炮制大法》则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斋广笔迹》,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制的甘草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如此做法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书中第五回警幻说与宝玉的“群芳髓”、“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群芳随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因此,炙甘草在这里是收尾的结语。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其余十二味药与十二钗的对应影射关系,下面按顺

序逐个分析:

人参暗喻黛玉。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之一,是“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正合黛玉的个性)。人参的别称是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正合黛玉绛珠神草的身份。《本草备要》称人参:“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其品格正合黛玉的性格特征。黛玉初入贾府就向老太太禀明“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暗示了黛玉与人参的莫大关联。第四十五回宝钗又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也是说黛玉。后文黛玉又言道:“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肉桂又名玉桂、牡桂、玉树、大桂、辣桂、平安树、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芳香,可作香料,是很普通很价廉的药。很明显宝钗口中的人参肉桂是言药量,黛玉口中则不同,作者表达的是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悒郁不忿”的性格。仅仅如

此么?这个“人参肉桂”当然没那么简单。肉桂在这里肯定还有其他用

意。十二钗正册“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肉桂显然暗喻枯木,那人参呢,则是喻黛玉。第二十八回宝玉说的“天方”里也有“人形带叶参”,正好与开篇第一回的文字遥相呼应:“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人形带叶参”正是照应这段文字。

白术喻宝钗。

白术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第二十八回末有文字:“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可见白术之白正喻宝钗皮肤之白。“桴蓟”这一名字也大有蘅芜苑异草的滋味。蓟是BJ的古称,上古时周武王建立周朝,他敬仰先贤的功德,尊重他们的后代为蓟地的首领,建立了蓟国,就是现在的BJ。“蓟”字正合宝钗的高贵身份:“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白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却原来是因为这里的“一名山蓟,生山谷”。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也正合了她和黛玉之间的微妙关系。

白术的叶片通常羽状全裂。暗合了她的薄命。侧裂片、下部的叶片则

呈倒长卵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椭圆的形状正符合宝钗的处世才能,多

智而圆滑。土炒白术一方面喻力量增加,消灭燥气,另一方面,用土粉炒也暗喻她的短命。

云苓喻元春。云苓其实就是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的寄生植物,常以松树为基质营腐物寄生,云南所产的茯苓,个圆或长圆,皮黑褐有细皱,肉白,铁实,质量为全国第一,闻名中外,称为云苓(正合元春身份)。元春判词中:“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正合此意。香橼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同样生于云南(西双版纳阔叶林)。云苓性平淡,味甘和,无毒性,也正合元春脾性。

熟地喻探春。

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熟地黄或伏地,经加工炮制而成。其中的黄字及熟地的形状正合第四十回探春房中的“娇黄玲珑大佛手”。具有补血滋阴功效,是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之一(正合探春之才)。其叶有钝齿,药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合探春书画才能及坚韧性格)。熟地性质粘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纲目》称:“填

骨髓,长肌肉,生精血(正合探春不屈不挠的个性)。”

归身喻湘云。

该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或“寸身”。支根称“归尾”或“归腿”,全体称“全归”。全当归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统称和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后汉书·冯异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南齐书·戴僧静传》:“﹝僧静﹞遂归身随从征伐。”当归的别名是“独活”,大

独活在吉林的一些地区又叫土当归、野当归、鲜当归。曹雪芹正是以归身

暗喻了湘云的命运。十二钗中仅她自己独活,最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古人娶妻为生儿育女,当归调血是治疗女性疾病的良药,有想念丈夫之意,因此有当归之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古人娶妻要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恰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的意思相同。作者以此暗示湘云最终与宝玉的结合。

当归的主产地原在甘肃岷县。唐朝时,岷县附近叫“当州”,因唐以前这一带为“烧当羌”族居住之地。当地的特产有一种香草叫“蕲”,就是当归,古代“蕲”与“归”发音押韵相同,所以叫当归。《三国志》中有太史慈和姜维的忠勇故事,都是关于当归的,正合湘云的女汉子形象(判词中有“英豪阔大宽宏量”)。

白芍喻妙玉。

白芍药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

培历史,驰名中外,其称白花芍药,其根可入药,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植。白芍花的颜色,纯白无瑕,象征着爱情的美好高洁。妙玉判词中的“无瑕白玉遭泥陷”和“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正合白芍药的品格。白芍药根和芍药都可入药,有补血养血的功能(暗喻妙玉之才)。

川芎喻迎春。

川芎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正合迎春温和个性)。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这种通达的特点也正是迎春所具备的)。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香。扁鹊:酸,无毒。李氏:生温,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辛微甘,气温。

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

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

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植物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我想,这个故事熟知医理的曹雪芹不会不知道,况且迎春嫁的丈夫本来就是孙思邈的同姓人。“绍”字是紧密联系缠绕之义,迎春丈夫孙绍祖显然是个难缠的角色。

黄芪喻惜春。

黄芪,又名绵芪,黄芪暗喻惜春皇亲国戚之身份。黄芪性甘温,归肺

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经常用黄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

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正合惜春孤独廉介之品格)。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正合惜春最后的结局,青灯古佛终老),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香附米喻凤姐。

附米取之卫香附,产于河南滑县,春秋时,滑属卫地,故滑之香称卫香附,为莎草科植物。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在众多诸侯国纷纷被灭的时代,卫国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最后。究其原因,人们认为是卫国多贤才,即“卫地自古多君子”。香附米正喻凤姐之才华。

香附米别名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纲目》)、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雀头”“雷公头”“苦羌头”正合凤姐性格之泼辣。《纲目》称香附米:“手足厥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又称香附米:“入肺、肝、脾、胃四经。”这些描写正合凤姐机关算尽、八面玲珑的才干和为人。

《楚辞·招隐士》中有:“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其中“靃靡”王逸

注:“随风披敷”,即莎草。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名香附子。洪兴祖补注引《本草》:“莎,古人为诗多用之,此草根名香附子,荆襄人谓之莎草。”又注:“靃靡,弱貌。”唐温庭筠《齐宫》诗:“远水斜如剪,青莎绿似裁。”清郑燮《细君》诗:“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恐怕曹雪芹还是从楚辞中获得了灵感,才会用香附米暗喻凤姐。

醋柴胡喻巧姐。

柴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先端渐尖,具短芒(喻巧姐之年幼)。《本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其中的“推陈致新”,正是曹雪芹将巧姐列入十二钗的良苦用心。

《本草正义》说:“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发;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胃中气自振。”从柴胡“引而出之”,“举而升之”的功效我们可以这样讲,巧姐即是贾府溃败之后的幸存。

怀山药喻李纨。

山药又名薯蓣,作为中药最重要的补益材料之一,无任何副作用,因此历来被医家评价为“温补”“性平”(正合李纨性格),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即可以当成正常食物充饥使用,用者没有避忌,适宜于任何人群、任何体质,包括老人、儿童、孕妇和其他特殊人群。山药公认以HEN省怀庆府所产的才可入药。《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和《本草纲目》,均特别标明所讲的山药,产地为“怀”。《本草蒙全》提到山药时说“南北州郡俱产,惟怀庆者良”。《神农本草经》另有明文,“山药各地均产,以河南怀庆各地产者良”。普通山药其实就是一种农产品,正合李纨的名号:“稻香老农”。怀山药和一般山药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药性上。对于鲜山药,切开一个切口,通

过切面的液体判断,怀山药的液体是有点黏稠的,而一般山药的液体非常

的淡、稀。煮过之后,半熟的怀山药吃起来有点脆而且有点黏,而一般的山药吃起来就和黄瓜有点相似。怀山药是煮不烂的,而一般山药就不一样了(正合李纨在十二钗中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真阿胶喻秦可卿。

蛤粉炒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十二钗中只有秦可卿是东府之人,而真阿胶恰恰就是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所产。阿胶用蛤粉炒成珠后(正合秦可卿的丫鬟瑞珠、宝珠),降低了滋腻之性,便于粉碎,也可入汤剂煎煮。同时降低了碍胃的副作用,增强养阴润肺作用,矫正了其不良气味。蒲黄炒的作用基本同蛤粉炒,但偏于止血安络的作用(正合秦可卿的为人和个性)。药物与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蛤粉炒,也叫蛤粉烫。蛤粉炒一般使用大火。蛤粉炒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药物性能,或使药物质地变得酥脆,或降低药物滞腻之性及矫味。阿胶滋腻,容易妨碍脾胃功能(正合秦可卿之病)。蛤粉炒阿胶之后,降低了其滋腻之性,并增强了其润燥作用。“蛤粉”在红楼梦中只出现过两次,还有一次出现在第四十二回:“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你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又顽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并无例外,不多也不少。这些“一辈子都够使了”的颜色又恰好是十三种,暗喻十二钗加宝玉,“矾在外”暗示净矾喻宝玉,更在十二钗之外,其他影射关系我会另文细述,但这里的“蛤粉”则

一定也是喻秦可卿无疑了。

我们可以发现,曹公之文处处照应十二钗,你如果不从十二钗的角度

出发,焉能读懂《红楼梦》?

曹雪芹去世之前在BJ西山居住时,时常为人开方治病,他对医理是

相当精通的。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如此巧妙地瞒过了各位读者的慧眼,

把十二钗的性格命运隐喻其中。他深谙中药“道地药材”的说法,方中的

几味药特别突出了产地,强调了药材的地域性。云苓是云南产的茯苓,川

芎是四川灌县所产,怀山药产自怀庆府“河内”(今称HEN省温县),真阿胶是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所产,建莲子是福建建宁县传统名产。古代医生都十分重视药材产地,道地药材的使用是保证方药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此外,方中药材的炮制也完全符合中医的制作目的,土炒白术可增强益气健脾之功,醋柴胡解郁疏肝更强,蛤粉炒阿胶补血效力更好,酒炒玄胡索可增强行气之力,炙后的甘草性味温和,适合于补中缓急。炮制恰当的中药可以更好地发挥疗效。

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正所谓:字字读来皆是血,于无声处伏

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