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航运输业的经济特性
(一)区域性
我国民航运输市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如昆明、成都、西安)。在2008年158个统计机场中,前10名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当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总量的59.18%,货邮占78.82%,这些地区的GDP总和占全国GDP的19.2%。区域社会经济为民航运输业提供了客货运输市场,民航运输业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架设了便捷通道,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关系。
民航运输业不仅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区域就业市场的发展。2004年,ATAG对美国机场在区域和国家经济中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示,美国机场当年的经济活动收入接近5070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GDP的4.3%,共产生了67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190万个直接与机场相关的工作岗位和480万个间接工作岗位。2007年,航空承担了全球40%的国际旅游运输,全球2900万个工作岗位与民航运输业直接或间接有关,全球GDP的8%来自民航运输业。根据我国学者研究,我国机场每100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18.1亿元人民币,产生就业岗位5300多个。尤其在偏远地区,民航运输不仅还少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而且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社会稳定。
(二)经济同步增长性
国民经济的增长将会促进民航运输业的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民航定期航班运输总周转量一直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换言之,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各行各业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提高了国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为航空运输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三)季节性
航空运输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征。其原因是,航空旅客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旅游业,全球有40%的国际游客通过航空运输旅行,而旅游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我国民航的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一明显特征,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和西部地区。
(四)规模经济性
虽然国际航油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但是随着民航市场规模的扩大、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民航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航运输成本上涨幅度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利润率在下降,但是民航运输企业利润总体出租上升水平。尤为显著的是我国民航运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分摊了在不断上涨的航油等价格成本,航空公司和机场经营利润获得稳步增加,中国民航在2009年全行业盈利113亿元(人民币)基础上2010年盈利434亿元。这种企业利润随着市场规模和运量规模扩大而增加充分反映了民航运输业的规模经济特征。
(五)密度经济性
民航运输市场具有密度经济特性。当市场规模一定时,通过提高航班乘坐率、增加航班频率或者采用收入管理技术调整销售价格和策略等方法,不仅能够增加航班收入,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航线整体收入和利润水平,这是典型的密度经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