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中国奇迹:经济高速增长30年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有目共睹。其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开放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1978—2007年,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国内生产总值从0.37万亿元增至26.8万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并且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速。在这30年间,中国从人均GDP不及非洲国家三分之一水平的贫穷落后的状态质变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1.1-1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GDP水平相当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突破。具体表现为:
其一,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大国。在1978—2007年的30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为9.8%,其中,有16年超过了10%,只有3年低于7%(见图1.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年限超过了日本的18年(1956—1973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比例大幅上升,从1978年的1.74%上升至2007年的6.12%,已超过世界GDP总量的1/20。

图1.1 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
表1.1是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同时期的GDP总量情况。世界、美国及日本的GDP总量分别增长了5.74、5.14、3.36倍,美国和日本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例均有所下降,美国从27.64%下降至25.17%,日本从11.69%下降至7.57%。1978年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十二位,到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体。可见,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一直在加快赶超世界经济的步伐。
表1.1 1978年和2007年的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GDP总量

其二,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中国人均GDP为2673.29美元,比1978年提高了近17倍;1978—2007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9.8%。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2),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155.18美元,按实际市场汇率只有45美元,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和国家相比较,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为414.76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1990.04美元,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还未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到2007年,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为2673.29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2561.22美元,中高等收入国家为4128.86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8616.86美元。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但离“中高等收入”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表1.2 1978年和2007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GDP(现价美元)

1.1-2 从农业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快速社会转型,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具体主要表现为:
第一,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进入了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978年时,中国农业劳动力比率为70.5%,30年后,农业劳动力比率降为40.8%,城市化的水平从改革开放初不足18%推进到2007年的44.94%。从结构上看,中国已经初步从粗放型的农业社会转向了集约型的工业和城市社会,发展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周天勇,2011)。
第二,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优化和升级,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从图1.2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上升。从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变化来看,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了优化,中国已逐渐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化国家。另外,1978—1990年间,工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4%—46%的范围,2007年全国工业占GDP比重高达58.1%。结合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和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这表明2007年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钱纳里,1989)。

图1.2 1978—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对GDP的贡献率
第三,重要工业领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工业体系发展日益壮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表1.3),能源、钢材、家电、汽车等主要工业产品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截至2007年,中国有21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良性的推进。此外,中国还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等级公路、铁路、高铁、城市地铁等实现了超常规和跨越式的发展,输电、输油、输气等形成网络体系,高速信息网络系统也全面铺开和升级,为中国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深化第二次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表1.3 1978—2007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

1.1-3 对外贸易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对外经济关系上,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中走了出来,转向向世界开放的、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1978—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从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到欧盟、美国、日本及“金砖国家”等双边贸易伙伴,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从9.84%提升到了61.92%,发展成了世界对外贸易大国。具体表现在:

图1.3 1978—2007年中国进出口情况
首先,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1952—1978年的低速徘徊期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初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73%,出口额年均增长25.52%,进口额年均增长24.38%(绝对额见图1.3)。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了7.9%。与此同时,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1980年,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高达50.3%,2007年,初级产品比重已经降到了5%,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至95%(表1.4)。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和出口结构的改善使中国成为对外贸易大国。
表1.4 1980—2007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其次,实施“引进来”战略,中国利用外资规模连续数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1978—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FDI年均313.84亿美元,1983年实际使用FDI为22.6亿美元,2007年达到783.39亿美元(见图1.4),年均增长20.2%。其中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30%,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均由外资企业创造。加入WTO以后,自2002年以来中国利用外资额排名世界前三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另外,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技术,出口国内剩余劳动力创造产品获得收入等等,在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17]

图1.4 1983—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
再次,中国从向内的进口替代式发展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和出口替代式的发展战略,对外贸易战略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直接参与海外工程、劳务合作和技术合作为特点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快速发展。2008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113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51亿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50.1倍和37.5倍。另外,中国对外投资继续高速增长,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从2003年的29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265.1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1179.1亿美元。[18]通过“走出去”贸易战略的实施,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真正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1.1-4 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挣扎在贫困边缘。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尽管有所改善,仍处于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由温饱不足向小康水平转变。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居民持有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不到400元增长至2007年的13785.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至2007年的4140.4元(表1.5),与1949—1978年年均名义增长3.9%相比,1978—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7.1%。同时,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随着收入的增加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7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10.6亿元,2007年底该数字增长为17.25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2元增加到13090元。此外,股票、保险、债券等金融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持有的财产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从无到有,并逐步增长到2007年的2.3%。
表1.5 1978—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消费结构显著改善。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处于贫困和温饱最低线水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为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提高了15倍,年均实际增长5.1%,比1978年提高了8倍,年均实际增长7.6%。此外,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显著改善(见图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根据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划分标准(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07年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

图1.5 1978—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