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即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层与服务。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基于PC的互联网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是承载的网络不同,移动互联网依托于无线网络,将通信和互联网功能结合在了一起。二是承载的载体不同,移动互联网基于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多种终端,未来随着各种终端载体植入了信息芯片,移动互联网的载体种类远远超过传统的基于PC的互联网。三是参与者不同,传统的基于PC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广告模式、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等。而移动互联网掀起了创业大潮,让各种各样的创业者都能加入创业者团队。
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比较,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性。
(1)便捷性。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网络是一张立体的网络,GPRS、EDGE、3G、4G和WLAN或Wi-Fi构成的无缝覆盖,使得移动终端具有通过上述任何形式方便联通网络的特性。
(2)便携性。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载体是移动终端。顾名思义,这些移动终端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有可能是智能眼镜、手表、服装、饰品等各类随身物品。它们属于人体穿戴的一部分,随时随地都可使用。
(3)即时性。由于有了上述便捷性和便携性,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工作中的碎片化时间,接受和处理互联网的各类信息。不用担心有任何重要信息、时效信息被错过。
(4)定向性。基于LBS的位置服务,不仅能够定位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趋向性,确定下一步可能去往的位置,使得相关服务具有可靠的定位性和定向性。
(5)精确性。无论是什么样的移动终端,其个性化程度都相当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每个电话号码都精确地指向了一个明确的个体。移动互联网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6)感触性。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移动终端屏幕的感触层面,还体现在照相、摄像、二维码扫描,以及重力感应、磁场感应、移动感应、温湿度感应,甚至人体心电感应、血压感应、脉搏感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