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利于减少改革社会风险成本
面对复杂且确定的改革环境,任何改革的设计方案都可能存在缺陷和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明显的国家,如果贸然全面推行一项新政策,有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测的社会性问题。通过改革试点,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带来的震荡与风险,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从而降低和避免改革陷入困境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改革的成功率。同时,改革常常会面临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争论,通过改革试点为新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客观检验的机会,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结论取代理论争论,可有效化解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阻碍。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警示大家说,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都能理解,要通过事实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我们允许不同观点存在,用事实说话。如果改革试点取得成功,那么,经总结提炼的经验就可以推广,为更多的地区节省改革创新的成本。如果试点失败,较之于全局性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也要低得多。综上所述,改革试点可以有效控制改革风险、化解推行阻力、降低改革成本、确保改革始终在可控环境中进行。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与推动面上改革的过程,就是减少改革社会风险成本的过程。自农村改革之后,我国展开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心和难点。国有企业涉及就业人员规模巨大、社会福利规模巨大,改革风险和成本较高。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经历了“中央顶层策划—地方试点实践—中央再总结再认识—地方再试点再实践”的过程。通过这种改革试点的方式,有效控制了改革风险,化解了推行阻力,降低了改革成本。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线,从企业试点开始的,自1983年开始试行利改税试点,国有企业在“放权让利”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等经营权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公司化”“股份制”等所有权改革试点,部分城乡集体企业以及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率先开展股份制尝试,之后北京、广州、上海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开始股份制试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实行“公司化”和中小国企实行“民营化”的“抓大放小”国家改革探索策略。1994年全国1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3家控股公司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标志着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试点正式开始,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山东诸城“放小”经验也在全国广泛推广。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将混合所有制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攻方向,2016年东航集团、联通集团、中国船舶等9家央企开展首批试点,推动开放竞争性业务、破除行业垄断、打破市场垄断。同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通过改革试点,一方面降低了国企改革中面临的债务包袱过重、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负担太重、企业破产等社会风险,使改革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组织形态、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比重大幅下降,控制力、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开始显现。
案例分析1-5 上海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2013年12月,WT在巴厘岛会议谈判中,将“单一窗口”列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重要条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要求,建设“单一窗口”正是落实“三互”要求的重要抓手。自2014年以来,上海率先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单一窗口”指允许贸易和运输环节的所有参与者向单一的接入点申报标准化的信息,接入点负责对所有进出口和转运的申报进行审核。其实质是企业、政府通过一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电子数据交流,大幅提高政府部门监管效能,大幅减少申报单证的重复录入和数据信息的差错,大幅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和政府管理费用。
表1-2 上海市建设“单一窗口”进程
随着逐渐深化的三个版本建设,上海“单一窗口”的功能业随之增强。从内容上可以判断,1.0版初步具备“单一窗口”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功能;2.0版实现了贸易监管延伸;3.0版覆盖口岸通关全流程和贸易监管主要环节,实现了区域应用功能,实现了“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货物进出口申报和运输工具申报信息,发送给监管单位系统,其结果通过“单一窗口”反馈;监管单位通过“单一窗口”共享监管状态和结果信息。相关单位通过“单一窗口”实现了合作共建,涵盖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商务、税务、外汇、食药监等23个口岸和贸易监管部门。
上海市在“单一窗口”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我国贸易产品和贸易方式复杂、口岸监管部门多的实际,采用公共平台加系统对接的方式,不改变各部门原有的内部审核系统,以达到对各部门现有的业务流程的影响最小,可操作性最强。更重要的是,“单一窗口”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企业需求,专门为自身信息化条件较好的试点企业提供导入导出接口,直接与企业ERP系统对接,在ERP系统自动生成申报准备数据后,批量导入“单一窗口”。
上海自贸区“单一窗口”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功能不断完善,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上海口岸95%的货物申报、全部的船舶申报,都通过“单一窗口”来办理;服务企业近20万家,近5800家企业注册办理业务。一是企业通关流程大大简化。如在货物通关方面,按照原有方式,企业办理口岸通关共有8个环节,“单一窗口”实现了8合1。在“单一窗口”模式下,货物申报数据项减少了1/3,船舶申报数据项减少30%。二是企业通关速度大幅提高。企业通过“单一窗口”货物申报系统进行“一次申报”,申报作业时间由1天压缩到半小时;查验作业时间由2天减少到1天;船舶申报时间由2天减少到2小时;船舶离港办理时间从1天压缩到以秒计。三是企业通关成本大幅降低。“单一窗口”各类申报均对企业免费,每年直接节省企业申报信息服务成本达2.8亿元;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更是间接降低企业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等成本。
上海市“单一窗口”是我国最早在国际贸易上进行管理改革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还存在平台覆盖有限、各功能模块实现程度有差异、不具备进出口舱单功能、旅客申报功能未实现、跨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有待加强。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应该全面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从自身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应用和服务贸易相关功能,不断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全面推进各类许可资质办理,实现全流程通关和货运电子化;从区域要加强与长三角各省份“单一窗口”的合作与对接,增强区域性应用功能;从国际要逐步推动与多国“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建立和亚太电子口岸网络的协作与融合,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以及世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信息互换与服务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