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眼球对眼球”
10月24日,星期三,上午8∶00
(莫斯科,下午3∶00)
在这场国际危机的紧要关头,赫鲁晓夫不认为有必要和民众直接沟通。他是苏联领导人中相对通情达理的一位——他毫不介意自己走在玉米田里或者挥舞拳头的时候被别人拍摄,公众舆论在他看来不算要紧事。他既不像肯尼迪面临中期选举的压力,也不像卡斯特罗需要动员全国民众抵抗入侵。
他现在就是要表现得一如往常。他对在苏联的美国人十分友好。前天晚上,他曾和其他苏联领导人陪同美国男低音杰罗姆·海恩兹(Jerome Hines)到大彼得罗夫剧院(Bolshoi Theater)观看《鲍里斯·戈都诺夫》。演出结束后,他还和歌唱家喝了杯香槟。美国西屋电气的董事长威廉·诺克斯(William Knox)也于近日拜访了赫鲁晓夫。
诺克斯此番来莫斯科是为了寻求生产合作的。他对苏联了解甚少,不知道克里姆林宫的墙上挂着的大胡子是何许人也,不得不请教赫鲁晓夫。苏共书记听了颇为吃惊:“这就是卡尔·马克思,他可是共产主义之父啊。”两天前,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酒店里,这位西屋董事长半夜被轰隆隆的军用车和刺眼的探照灯弄醒。“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后来写道,“红场上到处是士兵、水手、坦克、装甲车、不同长度的导弹、吉普车、炮兵等,多得数不清!”直到第二天早晨,他才知道昨晚是每年11月7日革命纪念日阅兵式的排演。
苏联选择这位电气公司董事长担任超级大国的使者,听着委实有点奇怪。对苏联来说,诺克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代表了苏联对美国统治阶级的认识。熟谙马克思主义的赫鲁晓夫坚信,美国政府是由企业的执行官们掌控的,好比木偶剧幕后的操纵者。所以,在得知诺克斯来到莫斯科后不到一小时,赫鲁晓夫便匆匆要求与这位大资本家见面。
赫鲁晓夫想通过诺克斯向美国传达这样的信息:他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首次承认,苏联在古巴部署了配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但是坚称这是出于“防御”目的。他解释说,武器的目的取决于拿武器的人的动机,“如果我为了攻击你而拿枪指着你,那么这把枪就是进攻性武器;如果我用来防止你袭击我,那么这把枪就是防卫性的”。他说,他知道古巴人性格“起伏不定”,这也是导弹只能由苏联人掌控的原因。
承认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后,赫鲁晓夫又提及短程巡航导弹。如果肯尼迪想了解苏联到底在古巴放了哪些武器,那么只要他下令入侵古巴,就会很快知道了。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在入侵的“第一天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我对毁灭世界没有兴趣,”赫鲁晓夫对诺克斯说道,“但如果你们想让大家地狱见,悉听尊便。”
然后,赫鲁晓夫讲了一则他最喜欢的故事,是关于有个人在生活陷入困境后,和一只山羊一起生活的故事。虽然他讨厌山羊的气味,却不得不努力习惯。赫鲁晓夫说,“像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这样的北约国家”就相当于山羊,苏联忍受得够久了,现在也该让美国人尝尝这样的滋味。
“纵使你多不情愿、多不喜欢,也不得不学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