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纽带——塞浦路斯
在古代,塞浦路斯是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铜产地之一。今天铜的英语copper即来源于“塞浦路斯金属”的拉丁语aes cyprim的缩写cuprum。铜跟黄金之所以成为人类首先加工的金属有多种原因。铜是地表中第八大金属元素,储量极为丰富,多种矿石中均能发现铜的踪影。另外,大多数金属的色泽为灰色,而铜却色彩亮丽,或红、或黄、或橙。而且在受侵蚀的状态下,还会形成绿色的碳酸铜。最后一点,纯铜还以纯天然的形式存在于地表。虽然在人口密集区域很快就被采尽,但天然铜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冷锤法加工成小物件。
塞浦路斯在地中海诸岛中的地位首屈一指。那里出产丰富的酒、油和谷物,并在塔马索斯拥有大量的铜矿。
——《地理学》(23),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前64—24)著
虽然一开始人们认为铜的加工方法最先出现在近东地区,并随后传入欧洲,但考古发现证明这项技术在近东地区、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都是独立出现的。易于获得的天然铜被采尽之后,人类不得不转向铜矿来寻求这种金属。冰人奥茨的家乡阿尔卑斯山脉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铜矿石,当时也拥有繁荣的铜石并用文明。有理论就认为,冰人奥茨是在探寻铜矿的路途中在阿尔卑斯的高山冰川中遇难的。从矿石中提取出铜是一个比在地表寻找铜块复杂得多的过程。人类有可能是在粉碎加热有色矿石,用来对陶器着色上釉时发现可以从岩石中获取铜及其他金属元素。
含铜矿石从地表开采出来之后,被粉碎并装入炭炉在1000℃的高温下反复熔化多次以去除杂质,并被做成粗糙的纯铜块。以上工序都是在铜矿所在地完成的。然后,铜块被运输到定居点进行进一步加工或直接卖给其他部落。相较而言,铜的硬度不高,可经冷锤法加工成铜珠或铜针等小物品。但冷锤法会造成开裂,不适宜用来加工大型铜器。要制造大型铜器,首先要对铜进行加热,使之易于加工。要想制造复杂程度更高的物品,就要借助浇铸法,先将铜块在陶制或金属容器中熔化,然后将铜液倒入石制或黏土模具当中,最后再施以冷锤法。冰人奥茨的斧头便是用这种方法浇铸的,其斧刃则以冷锤法加工而成。
金属时代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从外部来说,它促使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系比以前更加紧密。从内部来看,金属时代促进了类文字系统的发展,使之成为记录生产、所有权以及商业交易情况的手段。社会阶级分化也自此发端,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不同的等级或阶级,如专业手工艺者,政治、社会和经济精英及其仆从。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会了解到,铜作为人类所制造的第一种合金——青铜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当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衣女神
铜绿色的氧化物保护着自由女神像,防止其遭到进一步侵蚀。
身披铜甲
纽约的标志——自由女神像落成于188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像。该铜像由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巴廷尔迪(1834—1904)设计。一开始,铜像在外层铜绿保护层下还夹有一层铸铁层。铜抗雨水和海水侵蚀,是理想的保护层材料。塑像标志性的绿色是一层碳酸铜氧化物,是铜接触空气后形成的,能保护其内部金属免于产生进一步的锈蚀。铜像分别在1984年和1986年进行过大修,其中受腐蚀严重的铸铁层被不锈钢所替换,其外部表层也进行了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