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笔者进入股票市场已经超过十年时间,在这期间,无论是市场本身的运作机理,还是笔者对市场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所幸的是,中国股票市场从原来的鱼龙混杂,逐渐变得越来越正规、越来越有效,因此掌握一种属于自己的、完善的、科学的投资体系,对投资是大有裨益的。
量化投资在中国股票市场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在这之前,量化投资已经在西方市场存在和发展了30多年。从某些方面来看,量化投资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甚至部分基本面流派的专业投资者来说,还是有一些神秘的。因此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希望能给大家普及量化投资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从而揭开其神秘面纱,让量化投资变为投资者的一种工具。
在研究量化投资时,笔者倾向于抱着一种研究+实战的态度。诚然,量化投资是比较依赖于金融学理论的。在西方金融学的研究体系里,数学实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谓实证分析,就是用金融市场数据,去验证一种假设。金融学研究能给量化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也有很多金融学教授最终投入投资实战中,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yron S. Scholes(迈伦·斯科尔斯)、Robert C. Merton(罗伯特·默顿)等人,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LTCM(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历史;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Charles M.C. Lee(李逸群)曾在量化投资巨头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巴克莱全球投资公司)担任要职;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黄明成立的睿策投资,运用行为金融和量化投资,在A股市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这些从侧面印证了量化投资是一种较成熟的投资体系。
本书并非纯粹的量化投资类书,书中介绍的量化投资体系是偏中长期的“价值”型,很多模型思想也来源于基本面研究。现在投资圈有一种趋势,就是量化投资者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并与基本面投资者彻底区分开来,认为自己是靠纯模型战胜市场;而另一方面,纯基本面研究的投资者认为量化投资者都是Geek(极客),不愿意或者拒绝接受量化投资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投资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过于偏执就会增加自己的犯错概率。在市场浸淫得越久,就越敬畏市场。这种敬畏之情也会扩展到自己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尊敬每一种成熟的哲学,尊敬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与意见,尊重事实,包容其他投资者的思维逻辑等。这种尊重和包容将贯穿此书,笔者也会在书中引用很多同仁的思想、模型和经验,以求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给投资者列举种种事实。
由于是“从入门到精通”,本书会先从经济学理论开始,逐步涉及行业和公司的分析方法,一步一步地将大家引入真正的投资管理人的境界,并思考得更加深入彻底。诚然,对于许多个人投资者而言,也许不能拥有一些较昂贵的机构投资者使用的软件,例如Wind(金融数据、信息和软件服务企业)资讯终端、Bloomberg(彭博)专业服务、天软科技等,但并不妨碍个人投资者深入思考投资决策。投资是没有太高门槛的一项职业,深入思考的个人投资者的收益完全有可能比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好很多。笔者相信,信息源的优势并不能直接成就好的投资者,投资的好坏取决于投资者对信息的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而掌握投资的逻辑,需要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持。因此,本书从经济学理论开始,介绍当前的机构投资者怎么对待经济数据,以及金融市场大环境;然后介绍基本面投资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体系应该和我国主流投资机构做基本面分析的脉络是一致的,希望大家读完这部分内容后能对基本面投资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应对一些相关的情况;最后介绍量化投资的不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基本面量化投资的理论和体系(基本面量化投资其实有很多分支,本书将着重介绍目前国内较流行的多因子投资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市面上已经有很多量化投资的普及类书籍。笔者更希望将此书写为一种方法论类或者具有启发思辨风格的书,而非介绍使用编程软件和数据库的工具类书。如果大家读此书的目的是后者,那么请参照其他专业类书籍。此外,承上所言,笔者不会把自己作为一个纯粹的Quant(金融工程师),而是更多地传播基本面量化投资的思想,因此如果有主旨上的分歧,还请大家谅解。
在这里,我想对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给予我莫大帮助和支持的领导表示感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我人生中第一次职业面试的面试人兼将我带进证券行业的领导,长城证券研究所原所长向威达先生;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领导,现任泰达宏利基金金融工程总监戴洁博士;现公司的领导——格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永红女士、副总经理兼固定收益部总监史彦刚先生。
我还想感谢长期支持我的同事、同行和朋友,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我的师兄,现任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分析师任瞳先生;三次获得金融工程新财富奖的原联合证券金融工程团队的宋曦先生;广发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安宁宁先生;海通证券的冯佳睿先生;天风证券的韩瑾阳女士;格林基金CTA(商品交易顾问)投资经理刘同先生;格林基金基金经理张兴先生;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校友、睿策投资基金经理张宇先生;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教授Scott Stewart(斯科特·斯特亚特);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校友、美国基本面量化基金O, Shaughnessy(奥桑尼斯)资产管理公司研究总监Christopher Meredith(克里斯托弗·梅雷迪斯)先生;等等。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