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攻占柏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斯德丁反攻计划与科尔贝格之战

劳斯带着第3装甲集团军剩下的部队撤向奥得河和斯德丁。3月8日,他跑到希特勒的暗堡,辩解说吃败仗是因为兵力太少坦克太少(这倒不是假话),还列举了一大堆“英勇”战斗事迹想感动希特勒,结果只是让希特勒觉得他是个语无伦次的废话篓子。劳斯一走,希特勒面向古德里安说:“这人(劳斯)不是柏林人就是东普鲁士人。”东普鲁士人古德里安赶紧纠正说劳斯是希特勒的老乡奥地利人(17)。3月10日,劳斯被解除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职务(18),由曼陀菲尔接替。

古德里安应该明白希特勒搞错劳斯籍贯的弦外之音,波美拉尼亚的惨败使他和希特勒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趋于破裂。希特勒很早就对所谓“俄国人很快就要进攻柏林”的说法表示怀疑。在2月底或3月初(3月2日前(19))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曾指出苏军暂时不会进攻柏林,因为他们的右翼遭到波莫瑞德军的威胁,没有消除这一威胁之前,苏军主力是不会随意行动的。希特勒进一步主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斯德丁以南发动反击,穿插到奥得河苏军的后方。这样波莫瑞德军也可以在但泽以南突破,甚至进一步向波森进军。

古德里安却坚持认为苏军一定以柏林为首先目标,所以应该全力防守奥得河而不是进行什么反攻。希姆莱也支持古德里安。现场的希特勒亲随后来描述说,这导致了希特勒“第一次”对古德里安发火,他还想起当年正是古德里安在莫斯科城下贪功冒进,如今古德里安居然认为俄国人会犯同样错误?

可最终还是古德里安的意见占了上风。2月底,第9集团军实力急速增强,连同“奥得”军在内,一共有451辆战车(2月12日时只有319辆)。为了体现对柏林危机的重视,加上戈培尔也竭力劝说希特勒应该去前线鼓舞士气,希特勒本人于3月3日视察了奥得河前线的“德贝里茨”与“柏林”步兵师(20),他苍白的脸色让军官们大吃一惊。希特勒专门询问了第9集团军的弹药储备情况,得到的答复令人失望。回去的路上,希特勒一言不发。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帝国总理府。

可此后的事态证明苏军并没有进攻柏林,而是全力攻打波莫瑞。当450多辆战车留在第9集团军阵地内等待时,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却被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大型坦克军团打得一败涂地。这让希特勒大为懊恼。根据戈培尔日记,3月5日晚上,希特勒向他抱怨总参谋部(也就是古德里安)和希姆莱误判苏军的首要目标是柏林,把大量部队集中在奥得河,而忽视了他希特勒所重视的波莫瑞(21)。不过有一个细节戈培尔没有写入日记,却记录在希特勒亲随的战后证词里:戈培尔建议希特勒撤掉“无能的将军”(22)。这显然指的是古德里安和希姆莱。

古德里安却依然执迷不悟。3月8日,他再度宣称,由于波美拉尼亚对苏军的侧翼威胁消失,一周内苏军就将进攻柏林(23)。两天后的3月10日,朱可夫基本上肃清了直至奥得河口的波罗的海沿岸,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希特勒所宣布的科尔贝格“要塞”。

苏军进入一处被夺取的德国堡垒内部

对科尔贝格“要塞”,朱可夫未必听说过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历史往事,而且肯定没希特勒那么重视此地。近卫第45坦克旅那次不成功的袭击之后,苏军投入第272步兵师攻城,不久又被调走。于是朱可夫把这个城市交给波兰第1集团军去攻打。波兰人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还有几辆“斯大林-2”重型坦克,总计28000人的庞大兵力。

与之相比,弗尔里德上校指挥的德国守军,根据他上交的报告,最初只有3300人,包括2200名步兵(24)。这指的是可以投入战斗的兵力,此外尚有一些没有武器的士兵和伤员。弗尔里德从这些人以及其他一些来源,另外获得约2000名战斗员。也就是说前后共有4300~4500人参战。不清楚国民突击队等非正规武装是否包括其中。

同样根据弗尔里德的报告,守军的重型武器最初包括8门轻型榴弹炮和15门高射炮(7门105毫米,7门37毫米,1门20毫米),另有820发威力巨大的280毫米口径超重型火箭弹(16个临时发射阵地)。另据劳斯回忆,守军还拉来一些损坏的坦克、高炮、反坦克炮、野战炮。笔者找到波兰人拍摄的现场纪录片,证实城内的确有些坦克歼击车。

兵力不大的德国守备队,以猛烈且准确的炮火顽强抗击着波兰人。其间,苏联海军保持着无能无为的风格,既没有提供什么帮助,还放任德国海军的Z34和Z43号驱逐舰不断用炮火支援“要塞”,也没有阻止从海上陆续运走68000名居民和1223个伤员。波军迟迟无法取胜。这不仅因为战斗力弱,也因为他们缺少攻克坚固要塞的武器。协助他们的波兰航空师在5天内出动了125个架次,平均每天25架次,不足以摧毁德军的抵抗。朱可夫对波兰人的进展当然不会满意,下令派一个M-31火箭炮旅去炸开那些坚固的堡垒。十多天恶战后,德军退守到港口区域只有1800米长、400米宽的一小块沙丘上,可波兰人和苏联海军还是没能歼灭或封锁住他们。经过14天激战,弗尔里德上校率领最后2200名部下于3月18日晚上登船撤离(25)。波军总算占领了科尔贝格,把波兰国旗插入海湾。代价是1206人死亡,3000人负伤。弗尔里德报告德军损失了2300人,其中阵亡和被俘1100人左右。波兰人却吹嘘抓获了8000名德军。可是看现场纪录片,“战俘”队伍里尽是些穿便装戴礼帽的人,也许有些是被德国正规军抛弃的国民突击队员。

战火纷飞的但泽

虽然德军在此军事损失不算太大,但科尔贝格城几乎被完全摧毁。戈培尔也因此陷入尴尬境地:他的宣传部引以为傲且烧了大钱的彩色电影所颂扬的英雄城市科尔贝格,丢了。他只好设法让战报里不要提及此事,大规模推广这部电影的计划也受挫了。

另一方面,由于德国第2集团军被重重包围在东面的但泽,“维斯瓦”集团军群只剩下2个集团军。一个是扼守奥得河,保卫柏林的第9集团军;一个是退守北面奥得河—斯德丁地区的第3装甲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现在改由曼陀菲尔指挥,还在奥得河东岸保持着一个桥头堡(斯德丁以东的阿尔特达姆地区)。

虽然古德里安坚持认为柏林方向最危险,希特勒却执意要利用斯德丁以东的桥头堡发动反击,收复波美拉尼亚。为此他命令舍尔纳从中央集团军群抽出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向北赶到斯德丁地区。到3月中旬,“维斯瓦”集团军群光是机动兵团就有582辆战车,包括224辆“虎”、“虎王”和“黑豹”重型坦克。再加上那些独立强击火炮旅、营和步兵师装备的强击火炮,“维斯瓦”集团军群共有923辆战车,但其中只有592辆可立刻使用。

维斯瓦集团军群实力分布(1945年3月15日)(26)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

希特勒的确是个战术天才,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感觉。正如他所估计的,苏军此时的首要目标依然不是柏林。事实上,早在3月5日,斯大林就宣布消灭但泽的德国第2集团军才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为此,朱可夫必须把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外加波兰坦克旅,全都交给罗科索夫斯基(27)。这意味着朱可夫失去了一半而且是最精锐的坦克集团军。如果德国人想击溃朱可夫,现在的确是最好的时机——虽然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最好”。

可希特勒所预期的反击并没有顺利进行。据说赶到斯德丁的增援部队燃料不足,且很快陷入与苏联第61集团军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的缠斗。而从德军1945年3月20日的序列表看,第3装甲集团军只有1个装甲师(党卫军第10师),4个装甲步兵师和党卫军第502重坦克营。也就是说,“维斯瓦”集团军群并没有全力在斯德丁实施反击。苏联资料也没怎么提及在这一线遭受过多大压力。

也许正如希特勒所怀疑的,坚持认为柏林最危险的古德里安和希姆莱,联手削弱了斯德丁反击。希特勒也不难发现,古德里安和希姆莱的接近并不只是单纯因为在战术上观点一致。正如古德里安后来所承认,他此时正劝说希姆莱促成停战(28)。这对纳粹元首而言简直是背叛行为。希特勒开始暗示古德里安最好辞职去休病假,可古德里安恋栈得很。虽然他在布达佩斯、匈牙利西部、东波美拉尼亚统统打了大败仗,把希特勒最好的装甲部队败了个精光,他所预测的所谓3月8日后一周内就会开始的“柏林攻势”,拖到3月下旬也没发生,他却还想继续蹲在陆军总参谋长的宝座上不下来。

被苏军摧毁的一支德军车队,1945年4月东普鲁士地区

授勋仪式上的古德里安

在希姆莱、古德里安,也许还有曼陀菲尔的压力下,希特勒终于在3月19日同意第3装甲集团军放弃奥得河东岸的桥头堡。斯德丁反攻计划至此无疾而终。希特勒对希姆莱也反感起来。且不论希姆莱背后搞的议和阴谋,希特勒尤其不能原谅他居然和陆军的人联手糊弄自己,更不用说希姆莱手下的党卫军不仅在巴拉顿湖吃了败仗,而且也大搞欺骗(参见第四章)。希特勒终于撤销了希姆莱的集团军群司令职务。3月22日,前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海因里希从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手中接管了“维斯瓦”集团军群。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希姆莱向海因里希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他已经与西方建立了接触,将展开谈判(29)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37页。

(2)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第520页。

(3) 《帝国之子:党卫军第2装甲军史》,第327页。

(4) 《德国战斗序列:装甲与炮兵》,第187—188页。

(5) 《闪击英雄》,第497页。

(6) 《中央集团军群》,第272页。

(7) 《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48页。

(8) 《装甲战:劳斯将军东线回忆录》,第325—326页。

(9)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第264页。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43页。

(11) 《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6页。

(12) 《苏军坦克兵》,第340页。

(13) 《中央集团军群》,第298页。

(14)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601页态势地图。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47页。

(16)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一册,第563页。

(17) 《闪击英雄》,第504页。

(18) 《装甲战:劳斯将军东线回忆录》,第353页。

(19) 根据戈培尔日记确定的时间,细节参阅戈培尔日记和希特勒亲信战后在苏联的供词。

(20) 《希特勒背后的人:马丁·鲍曼和他的日记》,第101页。

(21) 《戈培尔日记1945》,第81页。

(22) 《希特勒档案》,第227页。

(23) 《希特勒与战争》,第964页。

(24) 《科尔贝格围困战斗报告1945年3月4—18日》原件照片。

(25) 《中央集团军群》,第299页。

(26) 《装甲部队》卷二,第247—248页。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247页。

(28) 《闪击英雄》,第510页。

(29) 《党卫队——佩骷髅标志集团》,第6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