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创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图形的发展历程

(一)图形的起源

关于图形的起源虽然难有定论,就像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讨一样,其结果受到考古学及其相关学科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或影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点,即图形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可以作为人类的第一期语言形式,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萌芽。当人类开始具备有意识的思维形式时,创造活动才真正开始,于是出现了用于保暖的“服装”、用于生产的石器和用于信息传达的图形媒介。

图形期出现在语言期和文字期之前。当史前人类尚不具备能够用于交流的语言系统时,图形成为祖先们记录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乃至传授经验的媒介。考古学的成就让今天的人们得以透过那些尘封已久的地下文明和洞窟壁画中淡淡的痕迹,见证祖先们以画图的方式记录日月山川以及狩猎、饮食、迁徙、耕作、争斗的场面,传递他们崇拜、开心、兴奋、忧伤等各种情感。这一时期的图形表现了突出的写实性,即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对象(见图1-6、图1-7)。

图1-6 战争场景壁画

图1-7 狩猎场景壁画

(二)图形发展历程概述

中石器时代出现了对图形的有意识的抽象,出现在壁画、饰物和器皿上的图形都越来越具备符号化的特征,这反映了人类思维开始呈现日益鲜明的主观性倾向。在漫长的原始文明中,图形从旧石器时代的写实风格,到新石器时代的抽象加工,再到青铜器时期对这两种风格的有机结合,都反映了人类无穷的创造力,清晰地勾勒出图形文化不断演进的脉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信息交流需求的日益提升,原始图形逐步朝着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图形符号化,即日益强调其象征、装饰和审美功能;一是衍生出古代文字。不仅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有“书画同源”的论断,纵观四大人类文明的原始文字,无不表现了鲜明的象形风格和图形化特征(见图1-8、图1-9)。

图1-8 中国甲骨文

图1-9 古埃及象形文字

文字期的到来使得人类开发出另一种信息记录与传递的有效媒介,推动了人类文化的飞速发展。同时,图形得到了解放,在文化的沃土中进入了第一次大发展阶段。中西方的文化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之后,都逐步形成了各具文化特色与内涵的典型图形,这一时期的图形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呈现自然、人物、动物、植物、图腾和各类纹饰分门别类的现象,而且与文化日益结合,具备了鲜明的服务和审美功能,表现出明确的艺术性和设计性特征。例如中国图形文化中的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龙凤、鬼神形象与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相关元素都体现了人类对图形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的客观实际。图形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出新的形式语言,进而推动了绘画、民间艺术甚至现代设计的发展(见图1-10、图1-11)。

图1-10 青铜器装饰纹样

图1-11 龙凤装饰纹样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包括图形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的蓬勃发展。就图形而言,随着这两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更新,极大地降低了图形传播的成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提升了传播频率和范围,丰富了传播方式,革新了传播手段,使得图形文化深入民间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西传加快了文艺复兴的出现,推动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引发了图形理念的革命,直接促使图形设计思想和表现技巧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独立,标志着图形艺术正式走向现代,进入蓬勃发展的高潮期。

图形传播的又一次革新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迅速波及全球的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一大批新科技、新技术的出现也为图形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摄影术的发明成为信息传播的全新媒介,使得图形的表现更加轻松和自由,信息传达更加准确和高效,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和细腻,传播领域更加宽广和深入,完全打破了传统图形传播的各种限制。而影视艺术的问世和持续发展,将原本平面、静止的图形艺术带向多姿多彩的动态,迈向图、声、光、色完美综合的新时代(见图1-12、图1-13)。

图1-12 摄影技术下的图形

图1-13 影视艺术中的图形

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迅速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和经济的日益融合,信息共通成为共性需求,人类致力于建立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系统。由于图形所具有的感性、生动、直观、快速和不受民族、地域、文化种别限制等鲜明特征,使得其超越语言和文字,成为现代人类的通用语言系统之一,引导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读图时代。当今,借助现代数码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图形的表现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既可以轻松实现与时空同步呈现,从而逼真地记录现实,又可以插上思维的翅膀,天马行空地超越现实,瑰丽多姿地触碰人类认识的极限。现代图形已经成为最通俗的文化形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14~图1-17)。

图1-14 现代数码技术下的图形艺术(1)

图1-15 现代数码技术下的图形艺术(2)

图1-16 矛盾空间图形(1)

图1-17 矛盾空间图形(2)

课间故事

1875年的一天,一个牧羊人在阿尔塔米拉牧场发现一个岩洞,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位名叫马塞利诺的生物和历史学家。马塞利诺前往岩洞考察,找到一些文物碎片。1878年,马塞利诺在参观巴黎世界博览会时,看到在法国南部出土的一些史前文物与他在阿尔塔米拉找到的文物十分相似,这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1879年的一天,他带着4岁的女儿玛丽亚重返阿尔塔米拉岩洞。马塞利诺寻找他的文物,女儿在一旁玩耍。突然,传来女儿的惊叫声。马塞利诺急忙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到女儿身边。原来,玛丽亚手拿蜡烛发现洞顶有一头野牛正睁大眼睛盯着她。女儿待的地方高不到1米,马塞利诺爬进去观察,看到了岩洞顶上的野牛绘画,接着他又发现了长达15米的群兽图,共有20多头动物画像。

窟顶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而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刺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了寓动于静的手法,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野牛倒在地上已经无法站立,却低着头保护自己,也是极为生动的一个画面,表现了动物的尊严与力量,以及它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由此,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富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一一得以体现(见图1-18)。

图1-18 受伤的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