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类史概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汉语句类史研究的意义、现状、思路和方法

句类史和词类史是语法史的两根重要支柱。从历史层面看,句类和词类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而鲜明的特质:

其一是恒久性。所谓恒久性也即句类和词类的不可逆性,指的是某种句类或词类一旦应运而生,就必定会在整个句类或词类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间虽有发展、变化和转移,但几乎不会瓦解或退隐。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在汉语史上发现一种曾经出现并业已消亡的句类或词类。

其二是层累性。句类和词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少而多的堆积过程,先有原始类别,再产生后续类别,新旧相因,并由此而构成一个功用相对完备的体系。该体系虽可能发生局部的替换或更迭,但从来不会步入衰微境地,因为不同的句类或词类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效能或语法特性,彼此间为互补关系,通常不会发生覆盖现象。

其三是兼容性。对具体的句子和词而言,其语用属性或语法属性并不绝对是单一的,因此语言中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句类和词类交叉现象。如同词有兼类现象一样,句子也有兼类的情形。一词多类现象是因不同的语法功能而生,一句多类现象则因不同的语用功能而生。

就此而言,科学的汉语语法史应该同时凸显句类史和词类史,这既是语言系统性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语言研究的平衡原则。长期以来,汉语语法史研究一直比较偏重词类史而忽视句类史,不仅造成了整体研究局面的失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化。董志翘等在总结、回顾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时曾经提到:“句法研究的面虽已铺开,但还不全面。疑问句、双宾语句、存在句等虽也有涉及,但都不太深入,都不能较详备地反映中古时期各种的发展面貌。感叹句、祈使句、陈述句则涉及更少。”(11)董氏的这一评述尽管是针对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状况而发,但同样适用于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大局。

不可否认,经过前修时贤的不懈努力,目前学界已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研究基础:一是某些句类的断代研究成果丰硕;二是部分专书的句类研究日渐铺开;三是个别句类的通史研究有所突破。

不过,整个句类史研究进展尚称缓慢,未从根本上摆脱研究思路老化、研究走向单一、研究布局失衡的局面,缺乏足够的新气象和新成果。从历史与现状角度考量,汉语的句类史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几种偏差现象:

1.将句类与句型混同

判断句、被动句、处置句、存在句等本是不折不扣的句类,但在汉语史研究中长期被判定为句型,整个研究基本遵循的是一种句型研究框架,由此导致了句类史研究与句型史研究的相互纠缠。

2.忽视句类的语义特点与语用功能

由于句类和句型的混同,学界在研究句类的历史进程时往往聚焦于句子格局的演变,不大注重对其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的跟踪,以致无法从本质上凸显句类的发展规律。

3.研究重心尚局限于断代研究

断代研究着眼于点与面的结合,缺少点与线的勾划,以致难以形成明晰的句类发展线索。而通史研究的薄弱极易造成句类历史的断裂或模糊。

4.研究对象尚停留于个案阶段

迄今为止的研究仍较多滞留于单一的句类研究,缺乏对句类系统的整体观照和全面把握,以致不能较详备地反映各个时期的汉语句类的发展概貌和历史特征。

5.研究的深度和新意有待强化

已有的研究偏重事实的挖掘和分析,缺乏对新兴理论、方法的借鉴和吸收,特别是忽视句类理论的思考与建树,致使整个研究的系统性不强,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

上述偏差的存在有碍于句类研究的深化、细化与现代化,导致学界至今不能理清汉语句类演变的基本趋势和重要线索,进而影响了对汉语句类演变规律、发展机制和制约动因的探究。为此,我们将致力于实现以下六个研究目的:

(1)为汉语句子归拢出一个历时性的基本句类系统及其子系统。构建一个合理的句类系统,将使我们明了汉语句类的构成状况和历史脉络,由未知达到有知,由浅知达到深知。

(2)为汉语句类演变归结出若干切实的规律和有效的机制。句类演变具有特别的发展规律和运作机制,这是操控句类发展的内在力量。揭示出这种力量,将有助于对句类未来走向的把握。

(3)为汉语句类的历时研究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操作程序和管用的研究方法。句类的历时研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专门性,其操作程序和研究方法值得探究和推广。

(4)为汉语句类的历时研究创建起一个适度规模的语料库,以改变国内无专门句类语料库的现状。本语料库拟以历代口语文献为据,重点汇集能体现句类多样性的语料。

(5)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开辟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句类的历时研究方兴未艾,有可能成为未来汉语语法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亮点。

(6)为汉语史的断代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参数。句类负载着丰富而稳定的历史信息,应该和词类一样,成为汉语史断代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在厘清句类发展线索的前提下,提取句类发展的历史特征,寻求句类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揭示句类演变的运作机制并剖析句类演变的制约因素。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整个句类史研究将紧紧扣住以下四个重点:其一是基本句类及其核心句历史进程的勾勒;其二是句类演变总体趋势的归结;其三是句类演变内部机制的揭示;其四是句类演变外部动因的剖析。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保障结论的科学与公允,整个研究将注重以下四种方法的并用:

1.数量统计

数量统计就是对考察对象在历代文献中的分布状况进行量化考核,为研究提供精确的数据。统计以抽样统计为主,即在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选择若干种代表性语料(如《左传》、《世说新语》、《敦煌变文校注》、《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儿女英雄传》等)进行穷尽考察。开展穷尽统计工作时必须把握好材料的甄别这一环节,即要确认同类现象,排除疑似现象。

2.重点描写

句类描写主要立足于语义和语用层面,兼顾句法层面。所谓描写就是依照历史语料,详尽、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语言事实既体现为量的增减,又体现为质的异同。质与量的并重是描写的生命线。区分同质与异质、显示量多与量少应当成为重点描写的关键所在。

3.个案比较

个案比较就是在数量统计与重点描写的基础上,对类似的句类现象进行比勘,求同辨异,探寻句类发展的个性与共性。本课题的比较研究不会无视句类之间的个性,但更看中彼此的共性。积累对共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句类发展的一般规律。

4.合理解释

合理解释就是从认知分析、功能分析等方面入手,揭示影响句类发展的内外因素,对句类的发展现状作出合乎历史的说明和诠释,并推测其未来的走向。合理解释是充分描写的升华与归宿。追求描写与解释的紧密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鉴于判断句、被动句、存在句在共时和历时层面均已得到较为充分的研究,笔者特将研究的笔触聚焦于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比较句、比拟句和致使句等六大句类,意在通过对这六大句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面描写和系统分析,提取出若干共性认识,并从中归结出汉语演进的基本路径和总体规律,进而为今后的纵深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汉语句类刍议//楚风汉韵何悠悠——廖序东先生纪念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牛云敏.汉语句类划分标准问题分析.现代语文,2015(2).

 


(1)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序,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年。

(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2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3)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后记,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年。

(4) 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第7页,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年。

(5) 齐沪扬《汉语通论》第343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20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7) 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第4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 吴剑锋《论汉语的八大句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9)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第18-20页,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年。

(10) 王建军《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第289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 董志翘、王东《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