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与坚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建所前的西北地质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的基础上,西北地质机构不断增加和充实专业人员及设备。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西北地区和全国各地质机构一样,经历了大区地质局设立、撤销以及重设的反复过程,变更频繁;队伍建设经历了从大扩充到大减员,再从大减员到大发展的急剧而复杂的过程。至1962年,西北地质找矿、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科学研究主要由地质部以及冶金、有色、石油等行业承担。

(一)西北地质机构变迁

1949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接管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划归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管理。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接收了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改称西北地质调查所,米泰恒任副所长。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1年6月撤销了西北地质调查所,成立了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西北资源勘测处。1952年4月,改称西北资源勘测局。1952年9月1日地质部成立,西北资源勘测局接受地质部和西北财经委员会双重领导,1952年11月从兰州迁至西安。

地质部成立后,在全国各大区设立地质局,各省(区)只建立地质部或大区地质局派出的野外地质队(地质分局)。1953年2月地质部西北地质局成立,西北资源勘测局撤销。1953年4月全国第一个省级地质局——西北地质局新疆分局成立,并在天山南北组建了四个地质队。与此同时,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先后成立了地质部的办事处,组建了数十个煤、石油、铁、铜、铬、铅锌等矿产(种)普查、勘探队。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各自已有地质队伍的建设,其拥有的地质人员总量和地质部地质人员数量大致相当。调整和成立了多所地质院校(系),迅速培养出大批地质专业人员。

“一五”(1953—1957)计划期间,全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矿产普查、勘探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55年10月,新疆地质分局与地质部六三一大队合并组成新疆地质局。1956年地质部先后成立了地质矿产、矿物原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探矿、勘探技术5个研究所和地质力学研究室。1956年4月,西北地质局机关由西安迁兰州。12月初,地质部南北方地质总局成立。12月15日,西北地质局宣布撤销,甘肃省地质局成立,同时地质部陕西地质局筹建处成立。1957年2月,地质部陕西地质局筹建处改名为地质部河南省地质局陕西办事处,1958年5月更名为地质部陕西地质局。1958年5月,青海省地质局成立,随后成立了青海地质科学研究室。1958年 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成立,次年7月,成立了宁夏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62年7月,陕西地质局改名为地质部西北地质局,撤销西北五省(区)地质局,新疆设立新疆地质分局。甘肃、青海、宁夏各建立一个综合地质大队,陕西设立若干个综合地质大队及专业队。1962年10月1日,西北地质局甘肃综合地质大队成立。原甘肃省地质局兰州中心实验室归属西北地质局,改称西北地质局中心实验室。1962年5月8日,地质部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省(区)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合并,组成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

1965年4月,为更有效地加强对各省地质工作的领导,经国务院批准,地质部撤销西北地质局,成立地质部陕西省地质局,与地质部区域地质测量局(自京迁陕)合署办公。同年7月,成立地质部甘肃地质局和青海地质局;新疆地质分局改为地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宁夏综合地质队改为地质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地质队。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域广大,自然环境恶劣,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加上经济落后、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工作在西北地区仅对一些经济建设急需的、开采条件较好的矿产(地),如煤炭、石油、铁、铜、铅锌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地),开展了有限的地质找矿、普查勘探和相关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数量少,范围小,程度差。

(二)发现和探明的大中型矿床

1.陕甘宁地区

1950年以后,陕甘宁地区的地质找矿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陕西的煤炭、石油、金、汞、钼矿;甘肃的石油、铜多金属、铁铜镍和铬铁矿;宁夏的煤炭、石油、铁、铬、盐类等矿产资源。

(1)陕西地区

陕北煤田:1953年,燃料工业部与地质部共同组织全国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1958年,陕西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在陕西省渭北的铜川、黄陵、蒲白等地区发现并探明了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一八五队和一八六队通过大面积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发现了震惊中外的陕北—内蒙古东胜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特大型煤田,其范围广布横山、榆林、神木、东胜等县,地表下1000米内的储量即达2300亿吨。

图1-19 1952年,陕北石油钻井颁奖大会。(资料来源:西部传媒网)

陕北油田:陕北油田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地区,包括延长油田和鄂尔多斯(后称长庆)油田两个矿区。

延长油田是我国陆域发现最早的油田,1905年建厂,1907年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10年,日本大冢专一等人来延长进行地质勘测。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合办油矿合同》,美国地质人员在延长3年,对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了地质粗查,打钻井7口,但都含油极少,因此发表文章说“没有一口井的产量有工业价值”。1934年春,南京政府成立了陕北油矿探勘处,在延长钻井4口,101井在井深101米处遇旺油,初日产量1.6吨。在永坪钻井3口,201井在井深104米处见油,初日产量3吨,因此发现了永坪油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专家曾帮助工作,1958年延长油矿扩大生产规模,1959年原油产量突破万吨。

鄂尔多斯油田1950年代开始勘探,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小秦岭金矿:小秦岭金矿(指秦岭东段、豫陕交界处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古代已开采过。1956年,河南省区调队在小秦岭东段作1∶20万区调时,发现黄金重砂异常和含金石英脉(后经河南地质局多年勘探,提交了一个大型金矿产地)。陕西省地质六队在小秦岭西段工作中,也探明了几个大、中型金矿。后来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黄金矿产地之一。

旬阳汞矿:旬阳汞矿分布在陕南旬阳县。古代曾开采,留有老硐数百处。1959年,陕西第一地质队在此从事普查勘探工作,先后探明了公馆南矿带和公馆北矿带。同时,又在公馆以南5公里发现更大的青硐沟汞矿。陕西旬阳成为仅次于贵州的全国第二大汞矿产区。

陕西金堆城钼矿:金堆城钼矿位于秦岭东段。1955年9月由地质部六四七队发现,圈定了矿化范围。1956年3月组建金堆城地质队,历时3年,探明钼矿储量近百万吨,伴生铜20多万吨,使我国钼矿储量跃居世界前列。

图1-20 肩负金堆城建设早期矿运重担的解放牌卡车。(资料来源:西部网》

(2)甘肃地区

玉门油矿:1939年5月,孙健初在老君庙主持了玉门第一口油井的钻探,以后陆续发现了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单北、青西等油田。至1949年,玉门油矿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矿得到大力发展,1952年底,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为国内最大的油田,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为玉门油田年产原油最高水平,占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

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白银厂是一座老矿山。传说始于汉朝,明代洪武初年已有金、银开采,以后主要作为铁矿开采,含铁、硫、铜、金、银等。1937年起至1946年前后,霍世诚、陈贲、梁文郁、刘乃隆、刘增乾、宋叔和、许昌沛等先后到白银厂调查。特别是宋叔和,经过大量工作和深入研究,撰写了《甘肃皋兰白银厂黄铁矿》《火山岩及其变质》等重要论文;首次公开提出和认定白银厂硫化矿床的围岩为变质火山岩系,矿床类型属西班牙里奥庭托式黄铁矿型矿床。1951年5月下旬,宋叔和等在白银厂发现了烟灰色粉末状辉铜矿,确定了铜的次生富集带,由此有力地证明了宋叔和的论断:白银厂不是铁矿,金、银和黄铁矿(硫)也属其次,铁帽之下应属铜矿床。1953年地质部六四一队成立,丛健任队长,宋叔和、卢仁槐任副队长。经钻探,白银厂矿山(包括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小铁山和四个圈等5个矿区,面积25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为金属铜131.39万吨、铅40.39万吨、锌80.82万吨、硫1636万吨、黄铁矿石379.5万吨、金33.4吨、银1970吨、镉3302吨、铟62吨、铊166吨、硒529吨,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大型铜、多金属矿产地。

图1-21 20世纪50年代的镜铁山矿区。(资料来源:孙矿生著《辉煌五十年》)

镜铁山铁矿:镜铁山铁矿包括桦树沟和黑沟两矿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和勘探最早的大型铁矿床,另外伴生有铜和重晶石等矿产。1955年6月,地质部六四五队秦士伟等据藏民报矿,发现了桦树沟铁矿;后经陈鑫、秦士伟等追索、论证,进一步发现巨厚铁矿层,即黑沟铁矿床。镜铁山铁矿探明储量达4.84亿吨,重晶石储量达2019万吨。

图1-22 20世纪60年代初甘肃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资料来源:孙矿生著《辉煌五十年》)

金川铜镍矿:1958年6月,甘肃煤炭工业局一四五队唐东福等在永昌县宁远堡进行铀矿普查时发现一种不知名矿石,遂将矿石标本送到永昌县委。10月,甘肃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1966年改为甘肃地质局第六地质队)汤中立等看到这块黑绿色布满孔雀石的矿石标本,立即去一四五队找到唐东福,并一同去发现矿石的地方,对矿化露头、超基性岩体的范围、顶底盘围岩进行了追索和初步圈定,采集了标本,然后回队部向苏联专家和技术负责陈鑫工程师做了汇报。陈鑫根据超基性岩中铜、镍可能共生的理论和实例,将标本送化验室做以镍为主的快速分析,由此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1961年底,金川铜镍矿一矿区探明矿石量10358.83万吨,镍金属量902930.38吨,铜金属量506667.89吨。后经勘探,相继找到第三、第四矿区和隐伏的原生富矿体(二矿区),共探明矿石储量51693.3万吨,镍金属量548.6万吨,铜金属量347.3万吨。此外,矿石中还伴生有钴、铂、金、银、锇、铱、钌、铑、硒、锑、硫、铬、铁、镓、铟、锗、铊、镉等元素,伴生金属元素之多,国内外罕见。

大道尔吉铬铁矿:甘肃是我国第三大铬铁矿产区。20世纪60年代甘肃肃北进行铬铁矿普查,发现了大道尔吉铬铁矿。经勘探初步查明,大道尔吉铬铁矿储量超过100万吨,属中型铬铁矿矿床。

(3)宁夏地区

煤田地质的普查和勘探:宁夏煤田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明朝就有开采煤田的记载。宁夏今天的主要煤田,在清末多已被发现。

20世纪以来,就有地质学家陆续来宁夏调查。20年代,谢家荣、袁复礼等都曾多次来宁夏考察。1940年7月,胡增璧等概略地调查了贺兰山北部矿产,对石嘴子、正义关、庆沟、王全口、打嵬沟、石炭井沟、汝箕沟等处煤田地质特征及开采状况进行考察,估算了六处煤田的储量。1941年至1943年,王鸿钧、李庆远、卢衍豪等在调查甘肃华亭、安口窑一带煤田时,曾涉足宁夏南部。

图1-23 20世纪60年代初地质技术人员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开展地质调查。引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著《宁夏地矿局志》

1952年8月,西北地质局六二二队开赴石炭井地区,揭开了宁夏大规模煤田勘察的序幕。1952年底,六二二队提交了石炭井、呼鲁斯台两煤田的调查简报和采样报告。1954年,六二二队在石炭井开钻,1956年提交了贺兰山石炭井煤田的详细勘探报告。与此同时,宁夏省工业厅资源勘测队对乌达、汝箕沟、磁窑堡、固原银洞子、炭山等煤田进行了调查。1955年12月,煤炭部西北煤管局地质勘探局组建一四六煤田地质勘探队,于1956年1月开赴宁夏进行煤田勘察,1957年12月提交了宁夏第一份煤田精查报告《甘肃省桌子山煤田石嘴山矿区向斜东南翼井田精查地质报告》,为石嘴山一矿井建设提供了资源依据。1956年,甘肃省地质局六四四队(后改为乌达地质队),对贺兰山沙巴台、宗岗堡煤田进行钻探普查,对乌达煤矿进行勘探,提交了《贺兰山北段煤田乌达煤矿详细勘探报告》。

“油气构造”的石油地质调查:1953年地质部物探大队和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对银川平原及固原至同心地区开展了地球物理勘测。从1953年开始,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陕北地质大队等对灵武鸳鸯湖地区进行了重力、磁力、地震勘探,编制了包括银川、石嘴山、中宁等地区在内的《1:50万布伽重力异常图》和《1∶50万磁力异常图》。后来,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对灵武第一号、盐池第二号“重力高”进行地震粗测,对灵武至定边进行地震普查。1957年在天池构造的“天参二井”、鸳鸯湖构造的“鸳鸯一井”相继开钻。

铁矿的普查勘探:1950年9月,西北财经委员会组建宁夏铁矿地质调查队,调查了宁(中宁)卫(中卫)北山的铁矿,勘查了中卫麦堆山等7处、石门沟等5处铁矿点。对每一矿点测制了地形地质图,调查了矿石类型、品位、产状、成因类型、成矿时代等,进行了矿量估算等工作。1951年3月提交了《宁夏中卫中宁铁矿调查工作总结》。

图1-24 20世纪60年代地质技术人员在宁夏中部进行测量工作。(资料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著《宁夏地矿局志》)

小松山铬铁矿:1945年,中央地质调查所黄劭显等再上贺兰山,在小松山一带成功发现了铬铁矿。1952年8月,西北地质局的六二一队横穿贺兰山,对小松山铬铁矿床进行两年多的普查、勘探,1954年提交了《小松山铬铁矿与镍、铜矿勘探报告》。

盐类矿产的开采利用:从西魏(554)开始,宁夏就出现了采盐业。明朱元璋时期,仅灵州的盐池年产盐即达1433.7吨。《方舆纪要》中曾记载了宁夏境内的21个盐池。1960年为解决国家的急需矿产,在灵武、盐池一带成立了钾硼矿专业队,在盐池三个湾和灵武海子井一带开展工作。1962年在大规模精减职工的情况下,仍继续对已圈定的盆地范围,加密地层岩相剖面的实测及水化学找矿工作。1963年以后,为找到国家急需的钾盐矿一直在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查和研究,虽未发现工业矿床,但基本查明了钾盐矿在宁夏的“家底”。

2.新疆和青海地区

该地区的地质找矿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新疆石油、煤炭、铁、铬和稀有金属矿;青海的石油、铅、锌、盐类、石棉、铬和铜矿。

(1)新疆地区

六道湾煤田:1951年,在王震将军的大胆启用和支持下,经中央批准,任命原新疆地质调查所所长王恒升(当时被指控为“里通外国”关在监狱里)为总指挥,组建了煤田地质调查队,在乌鲁木齐附近的六道湾找煤。对新疆地质矿产较为熟悉的王恒升估算了六道湾煤矿储量后,设计了几种开采方案,并在30米深处采到了煤;并于4个月后建成六道湾煤矿,解决了新疆军民生活生产燃煤之急。

图1-25 20世纪50年代新疆地质人员在野外工作。(资料来源:武继红著《山河荣光》)

莫托沙拉铁矿和雅满苏铁矿:1953年,六六一地质队在天山西段和静县开展1∶5万区调和普查找矿中,发现了莫托沙拉矿床。1956年,五一九队通过航磁异常发现了雅满苏铁矿。这两个铁矿的发现和开采解决了新疆八一钢厂紧缺的铁矿石。

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当地人称“黑油山”。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1955年10月底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采,年产原油1.6万吨。1957年9月,克拉玛依油田有74口油井相继投产,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39%,成为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

图1-26 20世纪60年代新疆地质人员在阿勒泰进行地质勘探。(资料来源:武继红著《山河荣光》)

阿勒泰伟晶岩稀有金属矿:阿勒泰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作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苏联地质队到阿勒泰地区收购矿石,根据牧民的报矿地点,首次在阿勒泰地区1∶50万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铍)的矿化点八处。这个富产绿柱石(铍)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苏联政府、科技界及地勘、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进行地质勘探,并在1941年开始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3月1日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1955年1月1日,矿区全部移交我国独自经营,更名为冶金部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可可托海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含锂、铍、铌、钽、铷、铯、钴、铬、铂等多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岩体含矿种之多、储量之大、品位之高,国内外罕见;蕴藏了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稀有金属占矿山总储量的92%以上,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三号矿脉共开采出稀有矿石700多万吨,为偿还欠苏联的国债,为我国国防尖端工业的发展,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萨尔托海和鲸鱼铬铁矿:新疆是我国第二大铬铁矿产区,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展铬铁矿普查,1958年进行放射性测量时发现了萨尔托海铬铁矿;1959年至1964年又用重力、磁力和钻探方法找到了鲸鱼铬铁矿。

(2)青海地区

冷湖油矿:从1952年起,石油总局、地质部等先后派出地质队到青海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普查,陆续发现了一些含油构造和油苗。1956年,地质部六三二地质队在冷湖三号发现侏罗系油砂层,经钻探在冷湖四号喷出原油流。1958年9月13日,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六三二地质队普查基础上,对冷湖五号构造进行钻探,在地中4井钻至650米处出现井涌,继而发生强烈井喷,日喷原油800吨,标志着冷湖油田诞生。1959年,冷湖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24万多吨,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

锡铁山铅锌矿:1953年,地质部地矿司佟城副司长带队赴青海进行地质矿产踏勘,在锡铁山发现了大个铅锌矿体。1953年,青海锡铁山地质队根据古代采矿遗迹,1953年开始进行了普查勘探。1955年至1958年,西北地质局六三二队、六三九队(1957年改称锡铁山地质队)、地质部西北物探大队二〇四队等先后对矿区进行勘探,1957年他们提交了《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报告》, 1958年提交了《青海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最终地质勘探报告》,探明铅锌金属量289.16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床。

图1-27 20世纪60年代初青海地质队在锡铁山勘探。(资料来源:青海地质矿产局著《踏遍昆仑》)

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盐类矿产区,钾、钠、镁、锂、锶和芒硝储量居全国第一,溴和硼储量居全国第二,还伴生大量高品位的铷、铯等贵重金属。钾镁盐矿主要分布在察尔汗、昆特依、马海及大浪滩等四大矿床中。1956年地质部六三二队发现察尔汗盐湖钾镁盐矿,1957年发现大柴旦湖硼矿。1959年至1963年,青海省地质局海西地质队发现小柴旦湖底硼矿及大浪滩、东西台吉乃尔钾镁盐富矿床,并对大、小柴旦和察尔汗矿区进行了勘探评价。

茫崖石棉矿: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新疆且末的乌兹别克族伊沙·阿吉老人报矿,由柴达木地质队(青海石油普查大队)发现。1959年至1960年对Ⅰ矿床进行初勘,提交了C+D级石棉储量数千万吨。阿尔金山超基性岩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棉矿带,茫崖石棉矿是我国最大的石棉矿。茫崖石棉不仅储量大、易开采,且具有纤维强度高、电绝缘性能强及耐酸、耐碱等特点。据当时统计,茫崖石棉矿工业储量达2000万吨,远景储量7000万吨以上,占全国储量的40%,位居全国之首。

玉石沟、百经寺、绿梁山铬铁矿:1953年至1963年,地质部铬铁矿普查在内蒙古(锡盟)和青海(百经寺、绿梁山、玉石沟等地),发现含铬超基性岩体数百个。玉石沟、百经寺、绿梁山铬铁矿就产在这些古生代基性、超基性岩体中。青海省铬铁矿床储量居全国第五位。

图1-28 20世纪60年代初青海区调普查队员在野外用牦牛搬家。(资料来源:青海地质矿产局著《踏遍昆仑》)

德尔尼铜矿:1958年11月,青海果洛地质队根据群众报矿线索在果洛州玛沁县发现德尔尼铜钴矿。1965年组建第三地质队到果洛地区对德尔尼铜矿及其外围全面展开勘查。德尔尼铜矿为一含多种有用组分的富铜矿体,除铜外,所含锌、钴、硫均可单独圈出矿体,即该矿床既为一大型铜矿,又是一个大型钴矿、中型锌矿和特大型硫矿,并伴有金、银、硒、镉、镓、铟等多种有益组分;仅以其中金的储量计算,也远超过大型金矿。已探明的德尔尼大型铜矿床,储量占全省的31.27%。

(三)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科研

1.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展

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57年开始引入苏联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规范的基本要求,1958年起在北京、辽宁、山东等局部地区,开展了1∶5万区调试点。1960年1∶5万区调试点工作扩大到广东、新疆、贵州等省(区)。1960年至1962年,新疆三个区调大队组织人员精悍的1∶5万区调小分队,分别在天山、西准噶尔地区开展工作,共完成填图面积2.4万平方公里。随后,陕西、安徽、山东、江苏等省也相继开展了1∶5万区调。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55年地质部决定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同年秋,首先在新疆组成中苏合作队,在阿尔泰、柯坪和西昆仑等地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1956年又相继组成3个中苏合作队分别在南岭、秦岭和大兴安岭地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58年中苏合作队结束工作,共完成1∶20万22个区调图幅。同年,全国开始陆续建立分省(区)专业区调队,大面积地开展1∶20万区调。1960年初,区调工作出现了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图幅质量的偏向;1962年4月,地质部在广州召开的区调普查工作会议上,决定纠正错误,清理图幅,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1∶20万区调规范,建立健全了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制度,使1∶20万区调工作走上了正规的道路。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1953年从我国东部地区开始的。1961年开始对西部地区的1∶100万区调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到1975年共完成21幅区调图幅。

新疆区调队(地质部前十三地质大队)从1955年起到1975年共完成1∶100万区调面积162. 6万平方公里,查明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新疆的基本地质构造格架,初步调查了矿产资源的分布。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基础地质研究、区域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水平,特别是在地层古生物、岩石和构造方面。不少矿床也是在区调工作中发现的,如青海省当曲铁矿,甘肃省笈岭铀矿、桃花拉山铌钽矿、塔尔沟钨矿等。

2.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及科研工作状况

1950年到1955年间,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是配合重点地区的矿产勘查和石油普查等工作,开展专题研究,解决一些地层划分对比问题以及从理论上对地质找矿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由于地质科研机构很少,只有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新疆省地质调查所、宁夏省地质调查所等少数科研单位,这些单位成立的时间短,地质科研人员少,资料设备缺乏。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的地质科研工作多是单一的、专题性的,是没有建立在系统科技规划基础上的科研工作。

1956年前后,探明了一批矿产储量,取得了大量地质资料,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依据;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为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开创了工作领域,矿产勘查工作有了空前的发展。

国家科委组织编制的中国十二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其中第九项(中国矿产分布规律和矿产预测研究)和第十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他地质勘探方法的掌握与新方法的研究)的29个中心问题的规划,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地质、冶金、煤炭等部门的地质专家共同编制的,并由各部门的地质科研单位、地质队以及大专院校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前后,地质、冶金、石油、煤炭、第二机械工业部等部门和中科院开始加强地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设。1959年3月,地质部成立了地质科学研究院(1975年改称中国地质科学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也相继成立了地质研究所(队),构成了中央、地方两级地质科学研究机构。

1962年国家科委地矿组组织各部门共同编制了《1963—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包括12个专业、49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243个研究课题。各部门以主要力量开展了国家急缺矿产和主要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找矿方向和综合利用,主要农牧缺水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和评价,以及相应的物探、化探方法、勘探技术及仪器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研究;也以一定力量开展基础地质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如同位素地质、成岩成矿实验、古地磁等)和岩矿分析测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质科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