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尼采的家族

关于尼采的家族,他说自己的祖先是波兰贵族,但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一点,比较确定的是,他的祖辈很多从事屠宰业。(5)对此,尼采妹妹伊丽莎白这样讲述:“我的哥哥经常提及他的波兰血统,在晚年他从事一些研究去证实这个观点,取得一些成功。我对这些研究不了解,这些大量的材料于我哥哥在都灵崩溃后遗失了。我的家族确实来自一个波兰小贵族,姓尼基(Nicki, 发音为Nietsk; 尼基这一姓有虚无的意思),获得了强大的波兰国王奥古斯都(Augustus)的特别喜爱,从国王那里获得了伯爵的爵位。然而,当波兰人赖泽凯斯基(Stanislaus Leszcynski)当国王时,我们假定的祖先卷入了有利于萨克森与新教徒的一个阴谋,他被判处死刑;于是与妻子一起逃跑了,他的妻子刚刚生下一个儿子,他与妻子作为逃亡者有两三年流落在德国的小国中,我的曾祖母尼采在这期间自己哺育她的孩子。由此,这个传说流传出来,我们的曾祖父尼采,在90岁高龄还能骑马飞驰,据说是在这种境遇中锻炼出来的。不幸的是,日期看起来并不能算得很精确;不管怎样,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关于我们的高曾祖父尼采和他的家庭所能知道的第一个确定的日期为1709这一年。”(6)

根据伊丽莎白的表述,尼采的父系这边往前溯五代应该是波兰贵族。(7)据布林顿教授分析,从尼采父系回溯五代,可以发现有一位祖辈,在1600年左右,名叫克里斯托夫(Christoph Nietzsche),生活在上卢萨蒂亚的布尔考地区。有更进一步的证据,将尼采的家族追溯到斯拉夫的波希米亚(Slavic Bohemia)。尼采(Nietzsche)这个姓可能来自流行在这一地区的斯拉夫圣人的姓尼古拉斯(Nicholas)的德语发音的小的变体。尼采的血脉中流着捷克的血液,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易北河河盆地区。尼采家族的其他姓氏,母亲的姓奥勒尔(Oehler)、祖母的姓克劳泽(Krause)等,都是德国姓氏。(8)据这样的考证,尼采认为自己的祖辈是波兰贵族看来得不到证实。尼采的家族从他的祖父这一辈开始有比较确定的记载,关于祖父这一辈之前的事迹看来遗失了,尼采的祖父并没有为后辈留下有关家族的确切家谱信息,尼采的父亲是否从其父亲那里知道一些确切情况不得而知,由于尼采父亲去世早,没有为尼采留下多少这方面的信息,尼采的母亲看来对此不很感兴趣,一些信息是由尼采的姑妈奥古斯特提供的,但也并不确切。尼采偏偏希望考证出自己有贵族家庭背景,这可以看到尼采很明显的性格特征,后来他的道德的谱系观念强调,出生高贵与德性有内在关联,从中可以看出,尼采为什么这样在意自己的波兰贵族出身。另外,尼采强调自己的波兰贵族血统,也是为了批判德国精神找到一个外在的立足点。在尼采名声大起来后,自然有人出来从事他家谱的考证,这一工作最先是由尼采母亲本家的后人完成的。

尼采的家族有很深的新教背景,多人是路德教牧师。尼采的祖父奥古斯特·尼采(Friedrich August Ludwig Nietzsche, 1756—1826),生前由于一系列杰出的论文被哥尼斯堡大学授予神学博士,长期担任德国路德教会最高的神职神学督导,出版著作《迦玛列,或,基督教的永恒持续:督导与镇静》(1796)、《对促进宗教、教育、主体责任及人的生活的理性态度的贡献》(魏玛,1804)。(9)这些作品受到法国大革命精神与康德哲学的影响。祖父一生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去世时,留下了七个孩子,尼采的祖母耶尔德慕丝·多萝西娅·克劳泽(Erdmuthe Dorothea Krause, 1778—1856)是他祖父的第二个妻子。她是一位来自姓克劳泽(Krause)的新教牧师家庭的寡妇,娘家在瑙姆堡。祖母有三个兄弟和一个姐妹,三兄弟中第二个克劳泽(Dr. Krause)是神学博士与神学教授,祖母喜欢这个兄弟,遇到困难就投靠他。祖母在嫁给祖父后又生了三个孩子,头两胎是女儿,也就是两位未出嫁的、在尼采家中占部分统治地位的奥古斯特(Auguste Nietzsche)姑妈与罗莎莉(Rosalie Nietzsche)姑妈,最后生下的就是尼采的父亲。这10个异母姊妹中有一位在英格兰致富,死时还是单身,将所有钱给了亲戚。遗留给尼采的一份遗产为巴塞尔退休后的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10)尼采的祖父于1826年3月16日,他70岁时去世。

尼采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Carl Ludwig Nietzsche, 1813—1849)为路德教牧师,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爱伦堡(Eilenburg)。爱伦堡离莱比锡不远,在他出生后不久,莱比锡战役就发生了。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约50万的军队在莱比锡展开了一场被称为最伟大的单一战役,改变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战争的残酷给这个家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许多在战争中绝望的人来向尼采的祖父寻求宗教的安慰。尼采的祖母常说,经常做关于那个时期的噩梦。爱伦堡那时属于拿破仑联盟的萨克森州,战后回到普鲁士给这个小镇带来了欢乐。当然,这种政权交替体现的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向普鲁士君主制保守精神的转移,卡尔就是在这种时代精神中成长起来的。卡尔在乡村是一位杰出的人,开始在罗泽内本(Rossleben),后来在哈雷接受神学教育。卡尔是一位音乐家与作曲家,但他谱写的乐谱没有留下来。在罗泽内本的时候,卡尔经常在星期天邀请朋友,在教会活动与午餐之间的时间弹奏钢琴,卡尔常常是唯一的演奏者,他的即兴演奏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尼采小时会与父亲在钢琴上一起弹奏作品。在尼采出生前几年,卡尔成为阿尔滕堡公爵孩子的家庭教师,后来,尼采一家与阿尔滕堡公爵一家维持了几十年的交往。卡尔的三个学生是特里萨公主(Princess Theresa),她一辈子独身;伊丽莎白公主(Princess Elisabeth),后来成为奥尔登堡大公夫人;亚历山德拉公主(Princess Alexandra),后来成为俄罗斯康斯坦丁大公夫人。阿尔滕堡公爵很喜欢卡尔,时常带他到柏林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四世的宫廷,君王发现这位家庭教师很聪明、和蔼可亲。不幸的是,卡尔在阿尔滕堡公爵的职位遭到了他的牧师主管萨克斯(Friedrich Heinrich Sachse)日益增长的嫉妒,萨克斯挫败了卡尔希望继续留任这个职位的想法。(11)之后,阿尔滕堡公爵向柏林皇家推荐卡尔,皇家认为卡尔适合当牧师。对卡尔来说,很关键的一年是1841年,皇家任命他出任洛肯的牧师,并赐给他教区住宅(vicarage)。接到去洛肯的任命后,卡尔到了洛肯,住进了这栋教区住宅,住宅后面是卡尔服侍的教会教堂。卡尔对自己的这个职位不是没有一些挫败感,他在城市长大,之后服务于阿尔滕堡公爵之家,任公主的教师,与欧洲最杰出的君主交往,现在住在经常被水淹的乡村,这里大约只有28户的住家,总共只有202位居民。卡尔的薪水大部分来自这些农民的农产品,吝啬的普鲁士政府只提供很少的薪水。更进一步的是,卡尔为他的助手、地方学校校长达特(Gustav Dathe)所恼,达特也是教堂管风琴师,在卡尔外出时他承担卡尔的事务。达特是一个粗鲁的人,对他的学生非常野蛮。有一次,卡尔在教会事务中被达特搞得心烦意乱,当场就飙泪了,只有离开,等到心情平复了才回来完成仪式。表面上,卡尔很好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努力工作,在别人眼中他比接任他职位的牧师更称职,他的教区居民与监督声明对他的工作表示满意,甚至很喜欢他的服务。但卡尔私下承认,对自己的这个职位是充满恐惧的。卡尔逐渐失去自信,也许由于他的健康状态,他遭受偏头疼之苦,时常伴随着疲惫与精疲力竭。(12)伊丽莎白后来认为,他的父亲有可能升迁至柏林皇家牧师空下来的职位,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卡尔并没有这种幻觉,他给人写信说自己将在乡村牧师职位上终老:“我很久前已经放弃了迁到大城市的奢望。”(13)卡尔在洛肯定居后,邀请他的母亲耶尔德慕丝来洛肯,耶尔德慕丝在罗泽内本住习惯了,不愿搬到这种有失尊严的乡村。经过长时间的磋商,耶尔德慕丝同意搬到洛肯来住,但需要带上奥古斯特与罗莎莉。卡尔与小姐姐奥古斯特还合得来,尽管她的身体不好,时常要耶尔德慕丝负担医药费用;但他不喜欢罗莎莉,罗莎莉喜欢争吵,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物。卡尔希望将罗莎莉安排到萨克森的普劳恩(Plauen)的亲戚家去住,但没有成功。两位姐姐迁到洛肯后,奥古斯特主持家政,罗莎莉致力于基督教福利事业。在母亲和两个姐姐搬到洛肯之后,整个尼采的牧师之家还是很和睦的,尼采家族的女性都是很好的管理者,两个姐姐也喜欢将自己的弟弟偶像化。(14)

尼采的母亲弗兰奇斯卡·奥勒尔(Franziska Oehler, 1826—1897),娘家姓奥勒尔(Oehler),是新教牧师奥勒尔(David Ernst Oehler, 1787—1859)的女儿。母亲所在的奥勒尔家族相比尼采父亲的家族地位低一些,信仰的是新虔信派,相比尼采父亲家族信奉的理性的路德教,在宗教上更加积极与虔诚。尼采的外公奥勒尔是一个离魏森费尔斯(Weissenfels)两小时路程、比洛肯更小的村庄泊布勒斯(Pobles)的牧师,泊布勒斯只有18栋建筑,130位居民。卡尔在1843年拜访邻村的牧师奥勒尔时,认识了尼采的母亲弗兰奇斯卡。弗兰奇斯卡有十一个姊妹,她排行第六。弗兰奇斯卡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乡村女孩一样,教育水平不高,美丽而不通世故,当然对尼采家族的那种礼仪是陌生的。卡尔的一位同事甚至认为二人的结合是令人困惑的不适当的婚姻。(15)卡尔对弗兰奇斯卡的情感是真挚与持久的,他给一位朋友写信:“我的弗兰奇斯卡也许没有丰富、受过良好教育的智力……但是她有一颗向一切开放的心。”(16)至于弗兰奇斯卡,她确实没有选择卡尔,在卡尔求婚前看起来绝没有想到结婚。不管怎样,她不反对这个没有料到的荣耀,她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婚姻。(17)1843年10月10日卡尔的生日,卡尔与弗兰奇斯卡结婚了。弗兰奇斯卡当时17岁,卡尔30岁。夫妇二人在萨克森的普劳恩度蜜月,临近卡尔母亲成长的地方,是卡尔父亲第一个家庭成员居住的地方,之后他们回到洛肯。这对厚道的弗兰奇斯卡是一个决定性时刻。耶尔德慕丝没有放弃控制自己的儿子,卡尔的两位姐姐也不希望弗兰奇斯卡干预她们的家庭管理事务。

弗兰奇斯卡的父亲奥勒尔是一个织布工的孤儿,童年时代过得很艰辛,后来经过努力成为当地的牧师。外公在尼采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喜爱音乐与文学,是一位对人间万象有深刻洞察力的人。(18)1859年8月2日是尼采外祖父70岁生日,庆祝场面很热闹。在那年夏天,外祖父得了重感冒,这位当了40多年牧师的人在这个冬季的12月17日去世了,尼采失去了一位真挚的、父亲般的朋友。(19)尼采的外祖母哈恩(Johanna Elisabeth Wilhelmine Hahn, 1794—1876),出生在靠近莱比锡的德国小镇,哈恩来自当地一个富有的家庭,她的父亲拥有国王敕封的大片彩邑。当哈恩出嫁时,父亲给她的嫁妆为一辆四轮马车、一个马夫、一个厨师,还有其他的仆人,这在当时相当不平凡,更不用说对一个织布工的儿子而言。总的来说,尼采母亲的家族相对父亲的家族更健康,对生活更热情,对万事万物的态度没有那么严肃。尼采的母亲性情后来显得比较冰冷,不理解自己儿子精神的发展,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天性,她在娘家本来是比较活泼的,嫁到尼采家族后长时期并不适应,她要努力按照尼采家族的严谨来要求自己,逐渐改变了她的性格,变得比较孤僻与冷静。她在卡尔家里并没有什么权威,一切事务她基本插不上手,只是在孩子身上才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尼采作为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对尼采非常溺爱,甚至由此产生了一些后果,尼采到两岁半左右才开始学会说“奶奶”(Oma),而不是 "Mama"。父母亲由此非常担心,把医生找来看尼采是否有什么精神问题,诊断的结论是,这是过于溺爱的结果。尼采后来显示出来的牛脾气尽管是天生的,但也与母亲对他小时候过于溺爱有一定关系。(20)

尼采有一个妹妹与一个弟弟,妹妹伊丽莎白(Elisabeth Nietzsche, 1846—1935)于1846年6月10日出生,伊丽莎白无疑对尼采的一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没有伊丽莎白就不会看到尼采现在这么多作品,伊丽莎白坚信自己的哥哥是杰出的人,细心收集并保存尼采的作品,尼采小时的习作也得到了认真保存。尼采的弟弟约瑟夫(Joseph Nietzsche, 1848—1850)出生于1848年,1850年1月,弟弟去世,弟弟的死给年幼的尼采留下了很深的心灵创伤。关于尼采的家族的一些情况,现在大部分来自伊丽莎白的《尼采的生活》,一些更真实的情况,尼采在自传《看这个人》中透露一些信息。伊丽莎白在《尼采的生活》中,经常在一个称为“尼采”的家族与一个称为“奥勒尔”的家族之间做比较,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学者发现,尼采的父亲在结婚后不久就对他岳父的家族发这样的牢骚:“我不再认识他们,对他们的尊敬越来越少……在我和他们之间关于生活与信仰完全是在不同的方向,恐怕我会与泊布勒斯的姻亲正式断绝关系。”(21)尼采父亲给朋友写信,抱怨他的岳母完全是一个世俗的、普通的妇女。这也许是尼采以后的态度,尼采称自己为波兰贵族的后裔,站在自己父亲的家族一边,与自己的母亲与妹妹也时有冲突,他一定程度继承了自己父亲的性格。(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