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环境管理绩效研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何清华等,2017)。工业企业在野蛮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环境管理的“药方”。ISO 14000等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被引入工业企业的日常运营中,除工业企业外,建筑业也在快速增长中寻找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案。对于一个体系成熟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考;而工程项目由于设计和施工过程的不确定性,初期的设施供应和基本排污条件可能不完善,工程的环境管理面临难以预计的困难和挑战(杨剑明,2016)。重大工程的施工管理界面错综复杂,而且不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其环境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显著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型工程,也不是中小型工程简单叠加的结果。重大工程的环境管理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动态管理机制作为支撑。类似于PDCA循环,重大工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按照“政策规划(Plan)——资源投入和目标实施(Do)——监督检查(Check)——问题处置和改进(Action)”的运行模式建立的。
2.3.1 重大工程环境管理
(1)环境方针与目标
重大工程具有多层次、长周期、跨区域等显著特征,其建设过程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为避免环境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重大工程的业主首先需要设定具有前瞻性的项目环境方针和目标,预防潜在环境问题和风险的集中爆发。只有当项目指挥部(或管理局)等高层管理者达成共识时,具体的项目职能部门人员才能将环境政策逐级落实为具体的目标和行动,否则所有的宣传口号都有可能受到预算、时间或人力等制约而“空有其名”。重大工程需要将明确的环境政策和方针以项目文件的形式公之于众,以便接受项目成员、周边社区、政府、媒体的有效监督,以及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审计。港珠澳大桥是投资超千亿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桥管理局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通过专家评审会的方式就海洋环境与动物的保护方针和目标达成共识,并通过引入环保厕所、成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和演练、组织施工期水环境监测研究技术评审会等方式使各项环境政策落地。
(2)组织投入和团队建设
由于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项目指挥部需要设置专项资金以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强投入,组建专业的环境团队处理环境合规、环境技术及环境事务3方面的工作(杨剑明,2016)。
环境合规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审查项目的环境评估报告;②评估现场的自然环境风险;③引入第三方审计体系或顾问团队;④为施工管理提供法律法规咨询。环境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涉及环境技术报告的编制、环境设备和设施的选择及环境数据的监测等。与上述两项工作不同,环境事务方面的工作需要的并不是环境技术方面的专家,而是具备项目运作和协调经验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与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对接,协助环境评估报告的提交和验收、环境保护奖项和基金的申报等工作。
(3)过程控制和问题监督
重大工程的施工过程面临高度复杂的环境风险。如果环境问题或事故不能得到及时处置,其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甚至会改变项目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重大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理体系,如在上海迪士尼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的环境管理团队根据环境风险由高到低分为5个等级:轻微风险E1、一般风险E2、重要风险E3、严重风险E4、特别严重风险E5(其中E是Environment的缩写)。E1类风险是指未导致环境影响的文件问题,如缺少程序或记录;E2类风险是指环境不友好行为,如材料使用浪费、机器空转等;E3类风险是指对环境造成较小影响的事件,如恶臭和厂界噪声超标等;E4类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问题,但可以修复的事故,如少量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等;E5类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问题,且难以逆转的事故,如超量的危险化学品排放(泄漏)至土壤、地下水等。上海迪士尼项目的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流程包括环环相扣的7个步骤:事故通报、初步处理和现场保护、应急联动、事故处理、原因调查、事故总结报告及经验教训的分享。重大工程的环境管理部门既要监管项目实施中的所有环境问题,又要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环境保护局、环境卫生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媒体大众的监督。
2.3.2 环境管理绩效的内涵与维度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环境一体化。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绩效是组织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程度和表现(Wagner et al.,2001)。
有关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的研究已经成为组织领域的研究热点。在Google学术中检索后发现,包含关键词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的记录高达38万条。围绕环境绩效的概念涌现出版本繁多的定义。依据《牛津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7)的注释,绩效(Performance)是指经过确认的工作效果或工作行为。围绕绩效的概念,主要形成以下3类观点:①是以结果为导向,强调以最终的工作效果衡量绩效的优劣;②是以过程为导向,强调以组织成员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衡量绩效的优劣;③是综合型,认为绩效是过程和结果的综合体现,单从任何一方面进行评价都是片面的。
Judge等(1998)将环境绩效界定为组织环境保护承诺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s Commitment to Reach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侧重于组织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属于过程导向的定义。Elsayed(2006)将环境绩效界定为组织环保措施的结果(Results of an Organization’s Responsiveness Toward the Environment),属于结果导向型定义。Trumpp等(2015)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进一步综合过程和结果视角,将环境绩效的概念归纳为环境管理绩效(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和环境实施绩效(Environmental Operation Performance)两个维度。其中环境管理绩效反映的是组织内部环境管理的过程,是环境政策(Environmental Policy)、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环境流程(Environmental Process)、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环境监督(Environmental Monitoring)5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而环境实施绩效是指组织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组织在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时产生的碳排放等,如图2.2所示。Tung等(2014)对环境绩效也有类似的分类,即包括环境管理绩效和环境实施绩效两个维度。有关环境绩效的维度分类研究,以及环境管理绩效和环境实施绩效的内涵详见表2-4。
图2.2 环境绩效的维度构成(Trumpp et al.,2015)
表2-4 环境绩效的内涵和维度划分
注:内容参考Trumpp 等(2015)整理。
Jung等(2001)将环境管理绩效概括为环境管理策略(政策)和环境管理实践(运营)两个维度。而Trumpp等(2015)则进一步将环境管理绩效细化为以下5个维度:①环境政策是指组织环境保护承诺的制度体现,表明组织改善环境绩效的理念与思路,如环境管理实施大纲、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②环境目标是指组织将纸面上的环境政策转化为实际目标行动的情况,如环境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及社会舆论和大众的具体反馈等;③环境流程是指组织进行环境管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具体过程和实施方案,如环境管理方案的论证程序、环境事故的处理预案等;④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环境管理的资源调配及人员配置情况,如人力资源的投入、管理人员的组织与培训等;⑤环境监督是指组织对其内部生产流程进行严格审查和考核,以及时纠正错误并持续改进,同时接受外部的意见反馈和监督。
2.3.3 小结与述评
对于中小型工程而言,项目的空间跨度小,工期相对短,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不一定非常突出,因此也易于管理和控制。但对于重大工程而言,项目的空间跨度大,工期相对长,如果不引入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或简单复制中小型项目的环境管理模式,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导致环境问题的失控。质量管理领域的PDCA循环管理体系在工程项目,尤其是重大工程的环境管理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大工程在环境目标和方针上的前瞻性、组织投入和团队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过程控制和问题监督的复杂性3个方面显著不同于中小型工程。因此重大工程环境管理绩效的评价在项目实践中也主要围绕上述内容展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绩效成为组织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虽然学者们对于环境绩效的具体内涵诠释有所差异,但在其维度划分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将环境绩效分为环境管理绩效和环境实施绩效两大维度。其中Trumpp等(2015)经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将环境管理绩效的内涵概括为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流程、组织结构及环境监督5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在不同行业及各类组织中广泛应用的环境管理绩效测量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Jung(2001)的研究,上述环境管理绩效的5个方面可以进一步缩减为环境管理策略和环境管理实践两个方面。为区分组织在环境管理中所想(What Organization Plans)和所做(What Organization Practices)的差异性,本书在后续研究中沿用环境管理策略和环境管理实践两大维度的分类框架,以揭示环境管理策略和实践之间“鸿沟”的形成机制。对于重大工程环境管理绩效的评价,本书主要参考Trumpp等(2015)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