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战”中被遗忘的战役——日德两军交战青岛
日本和德国为争取其最大的在华利益,终至大动干戈,地点是中国的青岛。这场战争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一战”中唯一的亚洲战场。英国投入了约2000人的兵力,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为了争取和维系其在华的最大利益和特权而爆发的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斗争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1868年,日本通过一场由上而下进行的改革运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日本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在1914年与德国殖民者争夺青岛之前,日本已经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相继侵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9世纪末,德国大力扩充海军,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当时,英法等国已基本将世界瓜分完毕,德国便把扩张之手伸向了软弱无能的中国。它尤其重视山东省的资源和胶州湾这一门户。1899年,以杀害德国传教士事件为借口租借胶州湾,修筑青岛要塞,建立东洋舰队的基地,同时加紧在山东省铺设铁路,开采矿山。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自从日俄战争以来,在太平洋上如日方升的日本,于8月22日贪婪地参加协约国一方,其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趁着德国无暇顾及其在亚洲的殖民地,掠夺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利益,用极小的代价捞到很多的东西。它的初期目标是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青岛。对中国青岛早有觊觎之心的日本趁德国陷入欧战而无力东顾之机,趁火打劫,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随即派海军封锁胶州湾。日军任命神尾光臣中将为司令官,调动了以第十八师团为主力的陆军5万人,配备了数百门重型火炮和多架飞机,进攻青岛。德军在中国青岛的驻军仅有6000余人,军舰十余艘,后奥国的“伊莉莎白皇后”号参战,但此艘战舰装备落后,并未参与海战,而是将舰载炮搬至德国外围炮台。日本向中国提出要求,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之若干地域为战争地带,要中国军队保持中立。
日本军队于1914年9月2日登陆山东半岛,约有2.4万名日军参加了包围青岛的战斗。
9月2日,日军在青岛以北150公里处的龙口登陆,向青岛发起全面进攻。令人费解的是,日本向德国宣战,却不向欧洲派兵与协约国并肩对德作战,也不从青岛登陆直接攻打德国占据的租借地,反而舍近求远从渤海之滨的龙口绕个弯子对青岛德军发动进攻。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真正的险恶目的是肆意践踏侵略中国。青岛炮台曾名“俾斯麦炮台”,是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在青岛构筑的军事要塞的总称。其前身是清朝末年清军在青岛口一带修筑的胶澳炮台工程。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在清军炮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建设,此炮台地下指挥部总面积1600平方米,三层立体结构,顶部装有可旋转瞭望铁塔,是列强在中国近代修建的体系完备、规模庞大的海陆军事要塞之一,成为德国侵略中国和争霸世界的重要军事基地,在“一战”爆发以后,德皇威廉仍然没有忘记他在远东的这块地盘,驻守“俾斯麦炮台”的德军对炮台进行了紧急加固。
作为中立国,中国要求日本和德国把战事限制在租借地境内,然而,日军司令部根本无视中国的合法要求,它的军事行动开展得远远超出了租借地,不是从德国人已设防的海上,而是从后方、经过筑有工事的胶州地区去攻打德军在青岛的驻地。9月18日,日军堀内支队在崂山仰口登陆,侵占中国的李村,在此与日军独立十八师团本部会合。9月3日,英军西库斯联队900多威尔士士兵、300名印度士兵由崂山湾登陆,抵达李村与日军会合。同日,日军400人突然占领潍县车站,继而进兵济南。9月15日,独立第十八师主力冒着狂风暴雨在山东半岛北岸的龙口附近登陆,之后继续南进。在其掩援下,9月21日,日军的三架飞机飞临即墨机场,准备利用即墨机场对青岛德军的布防情况实施侦察。为配合日军主力部队攻占石门山、孤山和浮山的德军阵地,日军飞机从21日开始对白沙河附近、李村河以南地区进行侦察,还对停泊在胶洲湾内的德舰进行了炸弹攻击。24日,堀内支队和重炮部队等在青岛东部的崂山湾登陆,9月26日,日德军队在白沙河、女姑口一带开火。9月27日,德军放弃李村水源地,同日,中国政府因日军侵犯中国,占据铁路,向日本提出抗议。28日日军击败德军,夺取前进基地,准备进攻要塞。
10月2日,约30余名德军士兵分两路,从日军阵地的正面和侧面发动进攻,正在半山腰视察的日军军官急忙指挥部队撤往山顶固守。德军一个机枪小队携带两挺重机枪,从台东镇方向渡河来到桥东北方约50米的大道上,架好机枪向四方山顶猛烈射击。冲上山的德军被日军击退,德军兵力较少,退下后又与海泊桥警戒哨所的德军会合。日本海军出动了第二舰队的60余艘军舰,由舰队司令官加藤正吉指挥封锁胶州湾,并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此时,协约国最急于歼灭的德国远东舰队深知青岛要塞失陷已不可避免,于是它的主力——6艘巡洋舰——早在日军合围青岛前就悄然驶离大港,突破日军的封锁线,摆脱掉日、英、法、俄等国数十艘军舰的围追堵截,分别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攻袭作战,留在青岛港内的仅有几艘小型驱逐舰和一艘老式奥地利巡洋舰。10月17日,日本巡洋舰“高千穗”号在塔连岛附近被德军击沉,近3000余人葬身海底。10月31日,日英联军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后,集中兵力先扫清了外围,紧接着向驻青德军发起总攻,日军展开两翼合击德军有生力量,炮兵依据孤山阵地猛烈轰击停靠在青岛港内的德军船只,日本有史以来运用了飞机参与对驻守青岛德军的侦察和轰炸,极为奏效。
日本高级官员与一位同级的英国官员在青岛包围战中合影。他们背后是一门重型野战炮。
鉴于青岛要塞属坚固的现代化要塞,且从对外关系上考虑需迅速夺取,日本配备了足够的攻城重炮,派第一舰队全力支援,由第二舰队实施封锁和登陆支援,独立第十八师担任进攻任务。英国将战舰、驱逐舰各一艘和一个步兵营分别配属给日海陆军部队指挥官指挥,协助作战。在扫清驻青德军的外围防线后,日军推进至当时的青岛市区范围内,德军守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五大堡垒组成,其中,中央堡垒位于如今的镇江北路上。德军深知,五大堡垒防线一旦被突破,德军将无险可守,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在五大堡垒防线上布下重兵。由此,日德双方进入僵持阶段,直到11月6日晚上。
11月7日凌晨,日军突击队趁德军极度疲惫之机,偷袭中央堡垒,经过激烈肉搏之后,中央堡垒陷落。德军遂集中全部炮火轰击中央堡垒,组织军队反攻,企图夺回堡垒,但未能成功。日军乘势从前后两面夹击各堡垒,先后攻陷湛山、台东镇等堡垒。伊尔奇斯诸炮台随后相继失守。早6时,俾斯麦南炮台失陷,6时30分,俾斯麦北炮台亦告失守,至此,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全线崩溃。德国在青岛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军事打击和防御设施难以承受日军海陆空三面强攻,开始土崩瓦解,德皇不得不下达“准予撤退”、“毋庸驻守”的急电,德军于7时悬挂白旗宣布投降。德军代表与日军代表在青岛郊区东吴家村会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弃城投降的要求,签订了停战条约,11月11日上午,日军入城占领青岛。
此役,德军战死150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德军在投降前夕,将炮台火炮自行炸毁,军舰、浮船坞自沉海中。经过日德战争,日本取代德国成为青岛的殖民统治者,青岛陷入日军的魔掌,从此德国丧失了在亚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和在远东全部的舰队。实际意义上,这场战役确认了日本在华利益的延伸。英军在德国投降以后立刻撤走了,而日本却有意留下来,驻军于青岛,占领了长久垂涎的青岛。与此同时,日军还占领了德属的马歇尔、马里亚纳、帕劳群岛以及加罗林群岛。
日德青岛之战是德国和日本在中国领土上为争夺中国土地而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德国当局强行扣押数万中国人为其修筑炮台工事,形同奴隶。而日军每到一处,强奸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日军侵占青岛后,公然宣布将青岛置于日本天皇直接管辖之下,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与日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强行确定了日本在青岛获得的全部利益。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但是其领土完整却在战争结束后受到了蔑视,青岛的领事权换汤不换药,仍然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一个象征。最终,青岛主权和山东问题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1922年的太平洋会议中,美国为了达到力量的平衡而要求日本归还其在华的原德国殖民地,包括青岛的领事权,并要求日本在6个月内于青岛撤军。在中美英三方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经过斗争和外交谈判,1922年,中国收回了青岛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