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地区性的特殊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区要素禀赋。地区生产要素的特殊性是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现实水平与地区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密切相关,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必须从地区生产要素供给的现实条件出发。
第二,需求结构导向。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结构不但受到当地需求结构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区域甚至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的影响。地区经济对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的开放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31)
第三,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地区间商品的区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影响地域分工和要素配置效率,最终影响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
第四,生产的地区集中度。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是指一个国家某产业产品在某一特定地区的生产规模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主要受国家的产业布局战略、经营环境、市场规模、生产要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产业在某地区的集中度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主导产业状况。
除以上因素外,地区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决定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构成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保持,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回顾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旁侧效应是指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前向效应是指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这些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32)
可见,通过主导产业发展,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成长的主要动力。
(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主导产业构成区域经济的主体,但是对特定区域而言,过分突出主导产业的作用,片面专业化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后果。第一,区域主导产业如果没有众多的辅助部门、服务部门的扶持与协助,是不可能顺利发展的。第二,片面专业化会削弱区域对周期性经济危机或偶发性危机的抵抗能力。第三,片面专业化会使区域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及时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第四,片面专业化,势必有相应一部分经济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
因此,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密切协作的区域产业结构,才能够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与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一)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地区主导产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有较高的区位商,一般Q值在2以上
主导产业是该地区集中度高的专业化部门,该产业的生产应当主要为区外服务,那么其他区域的发展将为本产业提供扩大的市场需求。
2. 产出规模大、就业比重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较大的区域产业门类多,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要求相对较低;范围较小的地区,产业门类少,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要求相对较高。
3. 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强
通过主导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
4. 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极强的市场渗透和辐射能力
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弹性大的产品社会需求增长更快、市场前景广阔,以生产这种产品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5. 科技进步潜力大,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引导生产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选择科技进步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生产率就能保持一个较高的上升率,该产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就会随之增加。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1. 根据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一个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在区域发展的初期,主导产业以大农业、矿产采掘业、手工业等为主;进入聚集发展阶段后,主导产业演变为矿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业等一般技术的产业,并开始产生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较复杂技术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农用机械工业;进入扩散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以采用先进技术的制造业、组装工业等产业为主;进入成熟期后,主导产业以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33)
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指出了人类社会经济成长六个不同阶段以及相应的主导产业。传统社会阶段的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体;为起飞准备条件的阶段,主导产业仍以农业为主体;起飞阶段主导产业是纺织工业;成熟阶段主导产业包括钢铁、电力、煤炭、通用机械、化肥工业等;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主导产业是汽车制造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公共服务业和私人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质量部门作为主导产业。(34)
2. 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把相关的产业组成一个群体,主导产业是以一个群体出现,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正是主导产业群体作用的结果。主导产业群也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而不断变化,从近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五次主导产业群的更替,每次更替的主导产业部门都不同(见表1-4所示)。
表1-4 主导产业转换和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
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更替说明,在产业发展中,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产业总量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发展中不同阶段的逾越性,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技术的不同阶段衔接的不可间断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群体,进行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群体的建设时,一方面必须循序渐进,但某些领域可以“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兼收并蓄,综合几次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优势,缩短产业建设高度化的时间,在起点低、发展时间晚的情况下,用较短时间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3. 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选择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应当选择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才能保证随着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对该产业产生持续不断的需求,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35)
四、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依据主导产业选择原则,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状况及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借助以下经济指标,有助于对区域主导产业做出定量选择。
1. 产业的市场潜力
社会需求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功力,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而且也应有巨大的潜在社会市场需求,因此,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收入弹性大的特点,但“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指标有一个缺点是市场对区域某个产业的产品的需求量不容易测出。因此,可采用另一指标作为替代,这个替代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1和X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高层次区域某产业的年销售额,R1和R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人均年销售额,S是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S数值越大,说明该区域这个产业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反之,说明其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小,市场潜力小。
2. 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B代表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该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B值越大,其比较优势越大。
3. 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的大小,可以用指标“区位商”来衡量,其计算公式见(1-6)。
Q>1,说明这个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Q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或就业规模)越大。Q<1,说明这个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4. 产业关联度
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作影响力;另一种是主导产业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作感应度。这两种影响合起来叫作主导产业的波及效果。
影响力和感应度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影响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H1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就是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反之,亦反。感应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Z1代表某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Z2代表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G是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G>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G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反之,亦反。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综合为一个指标,叫作波及效果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Y、G、J分别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J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它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越大。
一般而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而且数值都较高的产业,其波及效果系数也大于1,而且数值也较高,则这种产业部门就产业关联方面来讲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的产业,其波及效果系数也小于1,则这种产业不宜作为主导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有一个大于1,另一个小于1的产业,其波及效果系数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此时,该产业部门是否可作为主导产业,要看其他三项指标(市场潜力、产业规模和比较优势度)的数值大小来决定。
将以上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四项指标计算出来后,再用加权平均法或者几何平均法可将同一产业部门的这四项指标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标。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fi=1(i=1,2,3,4)
式中,Xi代表考察主导产业的四项指标,fi代表标识四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权重,根据其对反映主导产业重要程度的贡献大小,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的权重分别取0.2,0.25,0.35,0.2,A代表主导产业优选综合指数。
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x1,x2,x3,x4分别代表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
将各个产业部门的主导产业优选指数都逐一计算出来后,依据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产业就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候选者。一个区域究竟选择几个主导产业合适?一般地,区域资源综合优势度大,经济总体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候选产业波及效果大,主导产业的个数可以多一些;反之,应少一些。特别是处于发展中初期阶段的区域,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综合条件最好的产业。
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还有其他定量分析的方法,比如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两条规划产业结构的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36)
五、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
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会向高级化方向演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健康、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高度化)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一般来说,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 产业素质高级化
新技术在各产业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企业家的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各产业的产出能力、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2. 结构效应高级化
整个产业结构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在加工工业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3. 产业组织高级化
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竞争从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转向以联合或集团式的集中性大规模竞争的方向发展;产业间关系趋向复杂化,大中小型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专业化协作越来越细,企业多角化经营范围越来越广。
4. 产业协调高级化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现与产业系统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
(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法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既可以截取某区域不同时点的资料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在同一时点上进行区际横向比较。具体方法有:
1. 标准结构法
将各国的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以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产业的“标准结构”参见表1-3。
2. 相似性系数法
这是以某一国的产业结构为参照系,通过相似性系数法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我国学者曾利用相似性系数以日本为参照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行过估计,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结构(1992年)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0.9846);而产值结构(1989年)则与日本1925年的水平基本相等(相似性系数为0.9268)。(37)
3.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在工业内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可以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是传统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过程。通过计算和比较某特定区域不同年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等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通过比较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可以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对水平和发展差距。
(三)主导产业升级的途径
第一,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第二,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比如说吉林省的汽车产业在很长时期内都是载重车为主的产品结构,面对国内轿车需求量迅速扩张而载重车的需求则相对萎缩的市场状况,选择大规模发展轿车,逐步形成以轿车为主的产品结构,培育了吉林省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产品结构调整后,汽车仍然是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煤炭产业是山西省传统的主导产业,未来时期山西省需要大力调整煤炭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建立以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以大规模机械化、电气化操作为手段的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38)
具体地说,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不同;
(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
(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