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成名的欲望
——约翰·列侬枪击案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点45分,纽约市曼哈顿上西区达科塔公寓外突然传出一连串剧烈的枪声,枪声划破了深秋宁静的寒夜,也揭开一起诡异谋杀案的面纱。纽约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抽调附近的巡警赶往案发现场控制局面,因为事发地点位于纽约市的繁华街道,所以周边的巡警数量众多,在办案警探赶到案发现场之前,事发地点的局面已被巡警控制。
巡警斯蒂芬·斯皮罗就是首批赶到案发现场的人,当时,案发现场的情况还很混乱,枪击刚刚发生不久。如果站在事发地用力抽动鼻翼,还可以闻到枪械发射后的轻微火药味。在酒店门卫和其他几名目击证人的帮助下,斯蒂芬和几个一同赶到的同事迅速锁定了开枪的嫌疑人。
这个人就站在公寓拱门外侧,这是一位年轻白人男子。因为巡警赶到现场的时间很短,所以这名男子并没有时间逃离案发现场。看到大批巡警将案发现场围住后,该男子也没有尝试着逃离,他高举双手,缴械投降。
将嫌疑人控制住之后,巡警们立即查看伤者的伤势。被枪击者名叫约翰·列侬,是享誉世界的披头士乐队的成员。在很近的距离内,凶手冲着约翰连开5枪,约翰身中4枪,伤势十分严重。这4颗0.38口径的子弹让约翰立刻陷入重度昏迷之中,警方火速将约翰送到最近的罗斯福医院接受治疗,但为时已晚。
当晚11点钟刚过,急诊室的医生就传达了约翰·列侬不幸遇害的消息。约翰·列侬的死让很多人深感悲痛,在那一年,总会看到有人在街上哀悼他。喜爱约翰的粉丝不愿接受这个已经发生的事实,他们不愿相信刚刚过了40岁生日、正值壮年的传奇披头士乐队成员就这样离开了。因为受害人的身份很特殊,所以这起枪击凶案自然就成了各大媒体密切关注的大案。
凶手是25岁的马克·大卫·查普曼,这位来自夏威夷的年轻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曾经是约翰·列侬的忠实粉丝。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痴迷披头士乐队的年轻人杀死自己的偶像呢?警方在处理凶案并寻找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一步步揭开了隐藏在这起凶杀案背后的谜团。
罗恩·霍夫曼是负责调查这起案件的侦探,在调查工作展开后,他首先调查了查普曼的背景。原以为查普曼的背景应该十分不堪,但让罗恩没有想到的是,查普曼的过往生活中并没有任何污点。25年来,查普曼从没有做过任何值得让人提高警惕的事情。认识查普曼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好,朋友们也很喜欢用“开朗”“友善”“勤恳”“乐于助人”这一类词汇来描述他。
所有认识马克·大卫·查普曼的人都不认为他和杀死约翰·列侬的凶手是同一个人。在调查这起凶案的时候,警方还必须了解披头士乐队的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摇滚组合,他们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都是音乐史上不曾有过的。
在当时,这支乐队对年轻人的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西方,这种影响还涉及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披头士乐队成员的一举一动就是当时人们关注模仿的风向标。在这群痴迷披头士乐队的年轻人中,有一个内向孤独的少年,这个少年就是马克·大卫·查普曼。少年时期,马克极度痴迷披头士,他的痴迷程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同龄人。
等到披头士乐队进入全盛期后,成员公开了他们的经历,其中就包括使用迷幻药的事情。因为极度痴迷披头士乐队,查普曼也开始尝试使用迷幻药,在他看来,这种举动能够让他拉近与偶像之间的距离。
但是,在1971年以后,查普曼又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不再滥用药物,也不再追捧披头士乐队。为了坚持自己的新信仰,查普曼开始抗拒摇滚,尤其是抗拒以约翰·列侬为主的披头士乐队。据查普曼自述,他成为基督徒的时候只有16岁,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基督教义,他和同伴拉里一起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光中,查普曼开始尝试与不同的“事情”做斗争,在做斗争的过程中,查普曼还会寻求“主”的帮助。事实证明,查普曼的这种新信仰不可避免地让他开始排斥过往,而这种排斥的力度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约翰·列侬创作的部分歌曲中包含不相信耶稣、上帝以及宗教的词汇,这让查普曼非常难以适应。
起初,查普曼开始改写约翰的歌词,但他的这种行为并不能影响约翰,这个时候,查普曼开始幻想一件事——如果约翰·列侬死了,那该有多好。被警方逮捕后,查普曼并没有否认自己的罪行,他说自己之所以会杀死约翰,是因为他比耶稣基督更受世人的欢迎,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事实上,约翰·列侬曾经在196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过类似的话,但他当时的意思是说相对于上帝,人们更喜欢关注披头士乐队,但这句话还是引发了争议。在美国南部信奉基督的地区,很多人将约翰的这句话错误理解了,他们认为约翰是在鼓吹自己比上帝还要厉害,而这是对上帝的一种亵渎。
1970年,披头士乐队解散,约翰·列侬和新任妻子大野洋子开始单飞,一年后,列侬夫妇搬到纽约定居,他们住进了达科塔公寓。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家、演员和音乐家都喜欢住在这栋有着浓郁哥特式风格的豪华公寓里。对约翰而言,新的生活和新的国度可以让他有新的创作灵感,他们也做好了迎接新生活的准备,但他们并不知道,新的麻烦也将出现。
因为列侬夫妇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感召力,所以他们在乐坛和政治方面的行为也备受世人关注。当列侬夫妇提出反战主义之后,美国政府立即展开了反对约翰·列侬的行动。等到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下台之后,约翰·列侬身上的压力再次剧增。一直到1975年,约翰·列侬基本上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但约翰并不是一位隐士,他总会复出。等到政治局势缓和,约翰·列侬才重新回到世人的视线之中。1980年11月,列侬召开发布会,发行由他和妻子大野洋子一同制作的大碟——《双重幻想》。此时,约翰刚过40岁生日,在很多人眼里,此时的他正走进前途无限的新殿堂。约翰从没有想过,他的这次复出竟然会惹到一个远在夏威夷的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又会用极端的手段杀死他。
警方通过审讯,从查普曼口中获知了一些他在谋杀前的行为。约翰·列侬的新专辑发布后,查普曼就经常全身赤裸地坐在放映机前,他会将放映机的声音开到最大,在激烈的摇滚乐中祈求魔鬼撒旦赐予他杀死约翰·列侬的力量。在查普曼过完25岁生日之后,这个表面正常的年轻人实施了他策划已久的计划——刺杀约翰·列侬。
查普曼在佐治亚州的迪凯特出生,他是家中长子。查普曼的家庭是典型的美国乡村家庭,家庭环境很正常,查普曼也从来没有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警方可以确定,查普曼不具备任何极端或不寻常的天性,他没有精神病,在童年阶段也从未遭受过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高中毕业后,查普曼先后换了几份工作,然后又去读了大学。据查普曼的同学和老师回忆,查普曼对学习并不感兴趣,而且一直默默无闻。
1977年,查普曼来到夏威夷生活。通过详尽的调查报告,警方发现,查普曼来到夏威夷后先后有两次自杀行为,但都以失败告终。自杀失败后,查普曼才在夏威夷定居,一年后他又结了婚。在此期间,查普曼只住过一次院,其他时间一切正常。婚后,查普曼在一家打印店找了一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只做了几个月。
辞职后,查普曼又在当地的一栋豪华公寓内找到一份安保工作。在这个时候,查普曼开始迷恋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这是一本描写青少年焦虑的经典名著,在查普曼看来,故事中的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与他的情形很相像,所以他十分认同“霍尔顿”的行为。查普曼觉得自己也和“霍尔顿”一样,正在同碰到的伪君子们斗争。
1980年夏,查普曼开始宣称自己精神错乱。没过多久,查普曼就看到《双重幻想》即将发行的消息。这一刻,查普曼开始将他积攒多年的对“伪君子”的恨意转嫁到约翰·列侬身上。查普曼被逮捕后,向警方陈述了他对约翰的观感,在他看来,生活在达科塔的约翰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查普曼会对自己重复这句话,这让他进一步坚定了要杀死对方的信念。查普曼还宣称,从约翰让他感到愤怒的那一刻起,约翰就一定会被杀死。
查普曼被逮捕后,警方搜查了他的房屋,在查普曼的家中,警方找到一册涂满标记的日历,在这册日历上,查普曼清楚地标记了他想要做的事情。从1979年9月起,到1980年12月止,写在这本日历上的疯狂行为开始急剧增多,虽然这些行为都被划掉了,但它们从侧面证明查普曼正在逐步失控。
查普曼还宣称,近些年,他的脑海里冒出了许多“小人”,这些“小人”总会指挥他,向他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指令,所以他才会经常发怒。1980年10月20日,在被约翰·列侬激怒之后,查普曼在夏威夷警察公寓附近的街道上购买了一把0.38口径、可以发射5发子弹的左轮手枪,而这把花费197美元、使用现金付账的手枪就是杀死约翰的凶器。
警方从枪店拿到了查普曼购枪时填写的单据,在单据的署名上,查普曼先是填上了约翰·列侬的名字,然后又将这个名字划掉,填上了自己的名字。1980年10月29日,查普曼搭乘飞机前往纽约。到达纽约后,查普曼就带着手枪来到达科塔公寓门外等待着杀死约翰·列侬的机会。
警方在调查这起凶案的时候,发现约翰·列侬并不是查普曼选中的唯一目标,他还有备用计划。事实上,查普曼来到纽约的目的是用他刚买来的枪杀害一个名人,并借此吸引大家的注意。为了能够成功实施计划,查普曼还列了一份名单,上面罗列了一些备用目标,如果他没有机会杀死首选目标约翰·列侬的话,他就会试着去杀害沃尔特·克朗凯特、约翰尼·卡森、肯尼迪夫人、马龙·白兰度以及乔治·C.斯科特。
此外,查普曼还计划在成功杀害了约翰·列侬之后赶到百老汇,借着在前排座位观看演出的机会,用手枪近距离射杀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乔治·C.斯科特。但是查普曼的计划并不是很周密,因为他不能在纽约给自己的手枪购买子弹。在纽约待了两周后,查普曼才飞回夏威夷。
回到夏威夷后,查普曼告诉他的妻子,说自己对约翰·列侬很着迷,所以他准备杀掉他。查普曼的妻子劝他去看心理医生,但查普曼并没有去。12月初,查普曼再次动身,他先在亚特兰大停了一下,在这儿搞到了5发0.38口径的子弹,然后才飞往纽约。1980年12月6日清晨,马克·大卫·查普曼到达纽约。中午时分,查普曼赶到达科塔公寓,他成功混入了达科塔门口附近的粉丝队伍中。
在随后的两天内,查普曼就在这儿等待约翰·列侬出现。被警方逮捕后,查普曼曾着重描述了等候约翰时的内心变化。查普曼说当时他已经完全沉浸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世界中,他犹豫着,不知道是要自杀,还是要原路返回夏威夷或者是等待约翰·列侬的出现,然后不顾一切地杀掉自己曾经的偶像。
1980年12月8日凌晨3点钟,查普曼和妻子一起返回旅馆。短暂歇息之后,查普曼拿出《圣经》,开始翻看新约,查普曼在约翰福音注释的后面写下了列侬的名字。当天上午8点钟,约翰再一次离开旅馆,赶到达科塔公寓门外,他有预感,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离开旅馆房间。在离去之前,查普曼拿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在书中写下:“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给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是我的供词。”在这句话下面,查普曼还画上了横线。
在查普曼的供词中,他详细讲述了这句话的含义。查普曼告诉警方,原本他打算在射击后保持缄默的,警方想要的只能从这本书、这句话中去找。就在这天早晨,查普曼遇到约翰·列侬的另一位粉丝保罗·格列什,这个人是一位业余摄影家,他和列侬有些私交。两个人做了简短的交流,然后就待在公寓外等待。
因为查普曼一直与约翰·列侬的粉丝待在一起,所以达科塔的安保人员并没有察觉到异样。大约下午5点钟的时候,列侬夫妇从公寓中出来,他们原本打算去录制专辑中的最后一段歌曲的。因为来得很早,所以查普曼和格列什站在粉丝队伍的最前排。等到约翰·列侬夫妇走近之后,查普曼很自然地将夹在手臂上的《双重幻想》专辑递给列侬,列侬接过专辑,习惯性地问道:“你想让我在上面签名吗?”
查普曼点头称是,列侬又问道:“你带笔了吗?”查普曼又掏出一支笔,递给列侬,列侬接过笔,开始在专辑上签名。格列什觉得这是一幅很有意义的画面,他急忙举起相机,准备将这幅画面拍摄下来。签完名后,约翰·列侬将专辑递给查普曼,然后问道:“这样可以吗?你还有其他事情需要我帮忙吗?”
列侬的话让查普曼有些不安,就好像是列侬已经察觉到了什么一样。等到晚上8点钟,约翰·列侬准备离开录音棚的时候,其他人都已经散去了。此时,达科塔公寓门外只有查普曼、格列什和公寓的安保人员还在。在列侬回返公寓之前,查普曼和格列什说了一通奇怪的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查普曼暗示格列什可能会再也见不到约翰·列侬,格列什不明所以,也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格列什离开后,查普曼继续待在达科塔公寓拱门外等待,门卫乔斯则在门外侧的人行道上巡视。两个半小时后,约翰·列侬返回公寓,他从一辆高档轿车内走下来,站在妻子身后20英尺的地方。查普曼站在公寓拱门外没有走动,他等着列侬夫妇走近。当洋子走过去的时候,查普曼还冲她点了一下头。
约翰随后走进门廊,他认出了查普曼,但他并没有和查普曼讲话,两个人擦肩而过,查普曼向门外走了5步,然后转身,掏出手枪,朝着约翰的后背连开5枪。5颗子弹除了第一发打空了,其余4发子弹全部打中。受了致命枪伤的约翰摇晃着向前走了几步,然后扑倒在地。实施谋杀后,查普曼并没有急着离开,据他回忆,当时他的脑海中一直在回响着“成功了!我成功了!”的声音。
就在这一晃眼的工夫里,门卫乔斯大喊着冲进门廊,他用力摇晃查普曼的手臂,将手枪从查普曼手中夺了过来。这时,查普曼依旧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被自己的行为惊住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查普曼从自己的口袋中掏出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旁若无人地在门廊内缓缓踱步,试着去读这本书。查普曼无法让自己冷静下来,一直到警方赶到。案发两分钟后,警方就将查普曼制服了。警方在救护车赶到之前用警车将约翰·列侬遂往最近的医院接受治疗。罗斯福医院的值班医生斯蒂芬·林恩负责这次治疗,当医生将约翰·列侬推进急救室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晚上11时35分,消息传出之后,默哀者立即聚集到达科塔公寓门外,人们捧着烛台,轻声哼唱着披头士的歌,为约翰·列侬守夜。12月10日,约翰·列侬的遗体在一场小型葬礼上被火化。12月14日,约翰·列侬下葬4天后,数以百万众的粉丝响应大野洋子的请求,为约翰·列侬默哀10分钟来悼念他。
12月9日清晨,杀害了约翰·列侬的马克·大卫·查普曼被警方套上一件防弹背心,用专用的押送车押到纽约市刑事法院大楼。当查普曼等待审讯的时候,警方又搜查了他的旅馆房间。警方希望能够从旅馆房间中找到查普曼行凶的线索或动机。在查普曼的房间内,警方找到了一台显示器、一本《圣经》、一本护照、一些朋友的照片、一张托德·朗德格伦的卡带、一封基督教青年会的介绍信以及一张基督青年会的收据。
这些东西都摊放在显眼处,就好像是故意给警方检查一样。乔纳森·马克思是指派给查普曼的辩护律师,在询问查普曼是否想要更换审讯地点的时候,查普曼这样回复乔纳森:“当然不想,即便你把审讯的地点换到巴黎,人们也会知道。” 这并不是侦探小说,凶案发生后,查普曼恍如无人地待在案发现场,目击者看到了他开枪的全过程,他也没有试图逃跑。所以调查工作一开始,被告律师就以查普曼患有精神障碍为由为其辩护。
查普曼被送到贝尔维尤医院的特殊监护病房内关押,他将在这里接受精神状态评估。法医精神病学家丹尼尔·史瓦兹博士负责该项检查。史瓦兹博士可以肯定查普曼并不是精神病人,他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他才会选择在约翰·列侬背后开枪,才会将子弹射进约翰的要害部位。
虽然查普曼有很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但他的心理又确实存在问题。丹尼尔认为,查普曼在孩童时代就十分孤僻,在9~10岁的时候,查普曼开始幻想一个全是小人的世界。这些小人住在他的起居室内,住在他出现的每一个地方,而他则是这些小人的皇帝,是这些幻想对象的指挥官。
丹尼尔还认为,当查普曼开始跟踪约翰·列侬的时候,他的确产生过自杀倾向,但这其实是因为他将自己看成了约翰·列侬,所以他想要杀死自己。查普曼认为,只要自己杀掉变成“自己”的约翰·列侬,他就可以获得重生。所以,在临床检测的时候,查普曼与那些偏执性精神分裂者及双重人格障碍患者有相同特征,从这些情况来看,查普曼确实患有精神疾病。
事实上,检方的看法更为直观,在检方眼中,查普曼杀死约翰·列侬就是为了出名,他根本没有患上精神病,所以他必须承担杀人的后果。1981年6月8日,案件发生6个月后,在审判马上就要展开的时候,查普曼突然申请无罪辩护,这与辩护律师的观点不谋而合。最终,陪审团在参考了辩方律师提供的精神诊断书的情况下,做出以下宣判:马克·大卫·查普曼被判终身监禁,且在20年内不得假释。宣判后,查普曼被送到纽约州阿提卡监狱服刑。
20年刑满之后,查普曼开始申请假释,在接受法院假释委员会询问的时候,查普曼首次公开透露了他杀害约翰·列侬的作案动机。查普曼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出名,因为杀掉约翰·列侬可以迅速引起公众的注意,这样一来,约翰·列侬的名气就会转嫁到他的身上。
假释委员会认同这种说法。在假释委员会眼中,查普曼的行为十分恶劣,他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尊重生命,所以假释委员会驳回了查普曼提交的假释申请。
犯罪心理解析:从迷恋到仇恨
这是一起枪击惨案,受害人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乐队成员——约翰·列侬,而凶手则是曾经痴迷约翰的忠实歌迷。查普曼当场被捕,但他的作案动机并不明朗,在立案侦查的初期,警方暂时还不知道这个人畜无害的年轻人为何会枪杀约翰,但等他们厘清一切的时候,凶手的行凶动机自然就水落石出了。
是什么让查普曼从一名忠实歌迷变成了杀人凶手?犯罪心理专家认为,其中包含多种因素。首先,查普曼并不是一个完全正常的普通人,他孤僻的性格是导致他精神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情况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已经成了常态。尽管查普曼不爱交际,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努力在生活中表现得与常人无二,这是他的伪装,也是导致他难以得到治疗,无法改变精神现状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查普曼的精神状态不断恶化,产生幻觉成为常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查普曼开始痴迷披头士乐队,这种新兴的摇滚乐能够让他进入幻想世界,只是当他模仿乐队成员开始服用迷幻药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再次恶化。在这个时候,查普曼开始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义的帮助下,查普曼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基督教义让他开始仇视曾经的自己和让他变成那样的披头士乐队,而约翰·列侬也逐渐成了他仇恨的主要对象。但是这并不足以促使查普曼做出谋杀行为,更何况是要赶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谋杀对方。搬到夏威夷生活后,查普曼又迷上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与书中的主角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又一次加重了他的精神问题。
在这个时候,查普曼不仅仇视约翰·列侬,他还仇视自己。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自己不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又整日伪装自己的伪君子吗?为了让自己不再“碌碌无为”,查普曼决定让自己出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查普曼对约翰·列侬动了杀机,而这就是查普曼策划实施枪杀案的原始动机。
至于查普曼为何会有多次自杀经历,这完全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让他误认为自己就是约翰·列侬,但他又清楚自杀并不能让自己出名,所以这几次自杀均以失败告终。事实上,尽管查普曼对约翰·列侬动了杀机,但他的内心中依旧在挣扎,这也是他在见到约翰·列侬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动手的真正原因。一直到渴望出名的欲望压倒了一切,查普曼才动手杀死了对方,而他也必须为自己的恶劣行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