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收入分配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下,虽然工具有所发展,技术有所进步,但依旧没有改变生产力低下的事实。因此,人类必须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才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这就意味着,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在原始社会实行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制度。人们没有任何积蓄,因而也不知道私有。
最初男子和女子,老年和壮年的生产活动没有分别,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男女都要进行劳动。随着采集经济到后来的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原始社会开始出现了分工,有了性别和年龄的分业。最初人们被分为男女或幼年群、壮年群和老年群,只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人们由于承担共同的劳动,所以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但到后来,随着畜牧业农业的发展,女子的劳动更多地转移到男子手中,因此男子在部落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此时依旧是共同分配劳动成果。
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发展,氏族兴起。氏族中出现了首领,他们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者。虽然他们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并没有经济特权,与其他氏族成员一样平等地参加劳动和分配劳动产品。因此,无论是社会分工的出现还是社会阶层的发展,都没有改变当时共同生产、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文献表明,在原始社会存在着遗弃老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现象(赵长明,2002)。就中国来说,就有“弃老”的习俗。从各地发现的一些“寄死窑”“弃老洞”的遗迹以及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着“贱老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弃老”现象在各个时代并不鲜见。
我们认为,在原始社会发生的“弃老”现象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人除了生产出养活自己的生活资料外,没有更多能力生产出多余的生活资料来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人。落后的生产力不允许没有劳动贡献的人存在,当然儿童除外。这也从一个方面支持了,在原始社会人类要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这种在原始社会的“弃老”现象作为一种习俗在后来的社会形态中还有一定的存留。
然而,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特别是铜器的出现,加之生产技术的进步,个人的力量得到强化。于是原始社会的协作开始崩溃,集体劳动逐渐被家庭劳动取代,出现了私有财产,进而改变了分配制度。社会分配由氏族共同分配逐步瓦解为大家族的分配。大家族逐步把之前共有的农作物当做自己的财产而占有。对于猎物和鱼类的分配,也出现了基于劳动贡献的分配。
一个社会一旦有了产品剩余,人们的私有倾向就不断扩大,政治地位和权力就会在收入分配上体现,这些权力和地位会逐步转化为收入分配的要素。原始社会也就逐渐酝酿出私有制的成分。
需要指出的是,原始社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缺少效率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有效率的制度能够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努力从事生产活动的激励。制度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搭便车”的可能性,从而使整个社会成员的生产投入的个人收益率尽可能地等于其社会收益率。同时,有效的制度能够给每个社会成员以发挥其才能的最充分的自由,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刘振环等,2008)。我们认为,原始社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得人们的劳动贡献和分配的结果缺少联系,从而产生“搭便车”的现象,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当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剩余产品的时候,分配的效率原则便取代了公平的原则,更有效率的私有经济取代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