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层面的生态-经济不协调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对各层面、各地区生态-经济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进行合理的生态经济划分,并研究、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使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为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奠定基础,如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历史机遇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各主体功能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生态环境的约束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升高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落实责任,确保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实现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已成为共识,如何实现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形成符合国情的主体功能区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主体功能区划已成为国家基本战略。

2.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挑战,亟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至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代,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

多年以来,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2004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有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一些城市的大气质量已接近国外发生公害事件的污染程度;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1/3,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在1.49亿吨以上,而无害化处理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置率仅为32%。中国的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千米,每年还要新增3436平方千米;森林质量不断下降,天然林不足10%;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还要新增200万公顷;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严重(国家林业局,2006)。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具有强度大、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饮水、空气、食物安全。

中国的缺水问题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将十分严重。目前,中国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年缺水总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中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77%,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水污染非常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悬殊,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多。从土地资源看,一方面,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和2/5,另一方面,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又十分严重。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征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高,因而有可能需要比工业化初期更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产生难以修复和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因而,中国如果不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模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经济之路,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3.北方沿海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北方沿海地区的京、津、冀、辽、鲁五省市地跨北纬34度22分至北纬43度26分,东经113度4分至东经125度46分,大部分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部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多丘陵,对夏季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本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冬季和春季比较干旱,多风沙。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板块,国家对北方沿海地区今后的发展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然而,该地区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

本书的研究区域包含京津冀都市圈和工业比较发达的辽宁省及经济人口大省山东。从全国范围看,这一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剧烈,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最为明显,此外沈阳、唐山、秦皇岛、济南、青岛等城市人类活动也很频繁。

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原料和环境,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北方沿海地区在较长时间里只关注经济发展而不注意生态经济保护,造成生态恶化和脆弱,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和贫困。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形成生态问题的决定因素,但是剧烈的人类活动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人口增长给生态、经济带来恶性循环(见图1-1)。

图1-1 人口增长给生态、经济带来恶性循环

北方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有着包括海陆交错带、农牧交错带、平原、山地、丘陵、湿地、草原在内的多样生态系统。从历史上看,该区气候适宜,人口密集,为传统的农业区,许多平原、丘陵已被改造为典型农业生态系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工业大省辽宁、京津冀都市圈、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该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经济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研究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区划,对于认识其生态系统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导当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典型性分析

北方沿海地区行政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三省两市[1]及渤海海域。北方沿海三省两市海岸线共约5800千米,占全国的1/3。30多个大中小城市渐次相连,7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该区土地总面积约为52.1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49%,人口平均密度为501人/平方千米,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交往中心,在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在北方经济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目前,北方沿海地区已经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被经济学家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驾马车”之一。

北方沿海地区大城市相对密集,拥有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有10个,100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13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7个。这些大城市以及京津冀、山东半岛、沈阳和大连等城市密集区中,密集的人口与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1.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北方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硼、滑石、镁、铜、铝、锌、磷、石墨等。华北、胜利、大港和中原油田以及曹妃甸海上油田,为北方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血液。山西蕴含丰富的煤矿资源,煤矿资源在河北和辽宁也有所分布,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渤海湾还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北方沿海地区总人口为2.6亿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较低,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3和1/2,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更有利于吸引投资。北方沿海地区是我国智力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北方沿海地区有300所大学,北京地区有503个市级以上的独立科研机构、62所高校,天津有40所高校和多家国家级研究中心。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全国的2.83倍,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4。科技优势为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科技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持。

2.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

北方沿海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部,区位特殊、资源丰富、工业密集、城市集聚,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大门。北方沿海地区包括以沈阳-大连为轴心的辽东半岛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以济南-青岛为轴心的山东半岛地区。这三条轴线地带,形成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强大辐射网。该地区依托其广阔的腹地和区内市场以及便捷的交通枢纽条件,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直接受惠于国家倾斜性政策,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

具备独特地缘优势的北方沿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接合部,是我国北方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最便捷的门户和对外通道,又是连接内陆和西亚、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该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以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前沿窗口,以沈阳、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管理支点,形成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集经济、文化、政治等功能于一体的外向型密集城市群,在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聚集、辐射和服务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方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格局中的第三极。与此同时,北方沿海地区处在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东面与韩国和日本呼应,北面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相呼应,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北方沿海地区区位如图1-2所示。

图1-2 北方沿海地区区位

北方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见图1-3)。铁路以北京为中心,纵横交错,公路则以京津塘、京沪、京沈、沈大等高速路为骨架,形成密集的三级公路网络。区域内分布着一大批港口和机场,高效连接着国内外的人流与物流。从天津港经北京、山西大同、内蒙古二连浩特入蒙古国,经乌兰巴托北入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到布列斯特分流,西抵鹿特丹港的大陆桥运输线是距离最短、所经过地区较发达、资源最丰富的路线。

图1-3 北方沿海地区主干线交通区位

图1-4 北方沿海地区主干线交通

北方沿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北方沿海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北方沿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北方沿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经济基础雄厚,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城市和工业集聚区之一。2012年,该地区人口总数达到253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83%;GDP为80125.72万亿元,占全国的25.80%;工业生产总值为38625.7万亿元,占全国的28.21%。在工业方面,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拥有一大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型企业。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同时,北方沿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北方沿海地区不仅保持了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而且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北方沿海地区已进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功能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

4.北方沿海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新一轮沿海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和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之一。由于长期以加速资源的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崛起,以及能源、原材料工业遍地开花式布局,该地区本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主要表现为:地表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大部分地表水为四、五级,甚至超五级,并波及地下水和近海海域;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固体废弃物积存量增加,土地沙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日渐加重;海水入侵、近海赤潮和沿海地区的风暴潮出现频率显著增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形势相当严重。

(1)北方沿海地区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

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制约着北方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土地退化,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第二,海洋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第三,能源、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第四,大气污染不断加重,水体污染范围日益扩大,人类生存必需的洁净空气和淡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第五,气候变化影响深远,“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首先,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北方沿海地区自产天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30,其人口、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1/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矛盾非常尖锐。目前北方沿海地区内相当大一部分区域都处于缺水状态。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北方沿海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大部分低于500立方米/年,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其中,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的人均占用量甚至低于200立方米/年,已处于十分严重的缺水状况。

其次,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2009年北方沿海经济圈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与破坏事故49次,其中水污染22次,大气污染17次,固体废弃物污染7次。据国家海洋局统计,渤海的入海排污口共105个,2007年入海污水量为28亿吨,占全国排海污水总量的32%;各类污染物质为70多万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质总量的47.7%。同时,由于海洋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渤海生态系统也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石油勘探开发、船舶污染等活动以及赤潮、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进一步加剧了渤海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2009年渤海东部海域无机氮大气沉降通量约为1.55吨/(平方千米·年),明显高于欧洲北海大气沉降通量[约为0.91吨/(平方千米·年)]。大气中的氮主要来源于畜牧业、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最后,海岸侵蚀严重。海岸侵蚀严重,给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等滨海旅游城市带来很大危害。秦皇岛市海岸线长124.3千米,市区海湾段近年来受海水侵蚀后退;北戴河海滨浴场由于受到海水侵蚀,滩面变窄;山东烟台套子湾海岸,在1992年16号风暴潮袭击期间,海岸侵蚀后退6~8米。

(2)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环境压力,新一轮沿海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青岛高新区等北方沿海地区新一轮开发正在展开,沿海城市群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强度增大,同时,新一轮开发给近岸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沿海地区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所以,新一轮沿海开发模式亟待转变。应逐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坚持集约发展,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集约化规模和水平。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开展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北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意义

本书目的在于通过对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的实践研究,探索区域生态经济分区理论和方法,探讨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研究的意义主要如下。

第一,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有较强的推动和补充作用。本书对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格局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丰富区域生态经济研究的理论和内涵。

第二,对北方沿海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对北方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空间效应分析,揭示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地域分异规律,可以为制定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与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灾害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建设及经济发展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实现北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经济地理等学科建设提供有益探索和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对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分析和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与模型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经济地理等学科建设提供有益探索和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