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方法与实证](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88/34866288/b_34866288.jpg)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定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为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国际气候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1]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设定了到2050年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间节点,即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落实减排承诺,与各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关键主体。我国政府在城市层面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多领域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模式。2010年7月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开展了三批87个低碳省(区、市)的低碳试点工作,分批次明确提出试点要求,包括明确目标和原则、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创新经验和做法、提高低碳发展管理能力等。三批低碳试点工作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第一批试点强调加强领导、组织协调、抓好落实、务求实效;第二批在第一批基础上,增加了“试点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试点的总结、评估和推广;第三批进一步提出,试点工作的制度创新要与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工作统筹协调,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中央会议精神,把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工作更好对接,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低碳发展的支撑。
事实上,中国很多试点城市出现了以低碳目标管理为依托、以顶层设计与试点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试点模式和发展路径。经过九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及时总结试点的实践经验、发挥示范的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全国范围的绿色低碳发展。而尽快构建统一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任务,可以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定、全面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提供理论支撑;为低碳城市建设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优化升级提供定量支持;在低碳政策执行中为城市低碳发展比较优势和发展短板的识别提供分析工具;通过同类型城市发展绩效的比较,为城市间低碳发展经验的借鉴、加强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工作提供依据;规范低碳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为区域发展战略讨论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到目前为止,专家学者、研究团体或地方政府开发了很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但均存在一定弊端。一是缺乏相关理论支撑,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差。二是指标选取具有盲目性,因理论缺乏,很多指标按照出现频率的多少选取,有的指标覆盖面广但低碳相关性弱,有的低碳内涵性强但不易获取数据。三是不利于分类指导,很多指标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能推广使用,或是采用单一标准划分了区域,划分结果有待推敲。四是用户不明确,使用范围窄,以学术为目的的指标体系经常集中于方法测算,较为复杂,而以地方考核为目的的指标体系科学性值得验证。
基于此,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集成构建了一套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城市通过“找准病因”“精准施策”,积极推动形成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低碳发展的效率,让低碳转型释放出更多动能和红利。本书构建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系统性。根据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进展,借鉴国内外与低碳相关的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集成构建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学涵盖了理论基础、功能、原则、评价选取的重要领域及指标、评价方法与标准、权重设置、标准化处理及综合评分等一系列过程,形成既同国际接轨又本土化的指标体系。
二是针对性。明确了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用户及三个功能,即为国家主管部门提供了“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自评估工具,为第三方机构提供了用于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综合凸显了低碳的行动力。
三是方法创新性。采用了“标杆值”的评分方法,根据每一个指标特点,选取不同的“标杆值”,包括达峰与否、国家规划目标、省级规划目标、“领跑者”城市的水平值等。
四是内涵拓展性。采用了“低碳+”和“+低碳”模式对低碳内涵进行扩展。一方面,“低碳+”模式可以从宏观或部门和技术效率视角上更加直接、精准地反映城市低碳水平和碳排放动态时序特征;另一方面,“+低碳”模式可以把低碳作为对能源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有利的因素,加强整个社会的低碳导向性。
五是分类指导性。对城市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融入指标体系的构建当中,避免了“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在指标体系的应用阶段,采用了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按地理位置、城市群和城市规模评估,以及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等分类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发现了共性与差异性。根据评价结果和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类型分类指导的意见,促进其尽早达峰。
六是协同性。从理论上揭示了城市发展与低碳的本质关系,更新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指明了低碳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的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从执行力上,提出了“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各部门资源整合、协同促进的建议,助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目标。
七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多次征求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地方实际操作人员的意见,经过十余次修改最终完成。为在全国推广使用,又编制了应用指南。整套方法既保证了科学性又突出了实用操作性。
从内容设计上,本书按照为什么要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什么是最优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怎样构建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深化了城市“以评促建”的战略构想,规范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评估了低碳城市建设成效,保障了城市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发展理念。基于此逻辑,本书共包括五篇十四章。
第一篇 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及实践进展。本篇介绍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城市发展与碳排放规律,进而丰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前两批低碳试点城市的实践进展进行了分析,从现实角度为集成构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作了铺垫,以便更好地分类指导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对全国不同类型城市进一步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篇 低碳城市建设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本篇从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实际应用、未来趋势等方面对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与低碳城市相关的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国内外指标体系的共性、特色、优点、不足,凝练出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和原则、关键要素,为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借鉴。
第三篇 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低碳试点城市实践进展评估结果及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集成构建一套包括宏观领域(城市低碳发展总体情况)、能源低碳、产业低碳、低碳生活(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消费)、资源环境、低碳政策与创新六个维度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是把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明确用户与功能(国家主管部门考核评估、地方政府自评估、第三方评估),体现评价体系的低碳相关性、内涵差异性、自身特色性、政策导向性及区域差异性。该指标体系以定量为主、以定性为辅,在城市分类指导的基础上,设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标杆值能够真实反映试点城市的现状及努力程度。
第四篇 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本篇首先研究了中国低碳试点城市分类与差异化特征。其次利用构建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进行了多维度评估,包括宏观维度评估、地理位置评估、城市群评估、城市规模评估、分批次评估、城市类型评估、重要指标评估及实际数据分析等,探讨了低碳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识别出中国城市在不同领域低碳发展状况的优势与差距,提出分类指导的建议。最后,选取浙江省11个城市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了11个城市的城市类型变动情况、低碳发展现状和努力程度、不同分类城市的碳排放特征及低碳控制路径。
第五篇 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支撑体系。本篇围绕能用、有用、好用、适用的原则对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支撑条件、功能条件、操作条件、推广条件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宏观战略导向建设、完善中国统计体系建设、加强能力建设及标准化建设等建议。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批准号:15ZD055;结项号:2018&J142)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庄贵阳研究员任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陈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学敏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河海大学杜栋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雷研究员分别任专题主持人,带领团队参与了项目设计和研究。参与项目研究的成员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朱守先副研究员、周枕戈助理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陈楠副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苒副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谢海生副研究员,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朱婧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艳梅教授,山西大学张晓梅讲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周伟铎助理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薄凡讲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张昱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沈维萍,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项目助理刘嘉等。
本书由庄贵阳研究员负责组织编写和统校。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谢欣露的认真审读和宝贵意见。由于低碳城市研究与实践日新月异,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期待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庄贵阳
2019年6月
[1]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0/c64094-29037658.html,2017年1月20日。
[2] 李慎明:《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10月22日,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2/c414305-2960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