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生态——自然、人文生态对雷剧形成和生存的影响
一 雷州[11]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与神灵崇拜
雷州半岛为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其低于北回归线,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地区。雷州半岛地处北热带与南亚热带交界处,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低气压影响,常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降水量较多,年平均雨量为1417毫米至1802毫米,夏季暴雨频繁,但秋季降水量较少,时常有秋旱;此外,雷州半岛雷暴日较多,年均雷暴日为85—108天。[12]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雷州半岛处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部,且由于雷州地区自古以来经济水平都不高,交通不发达,雷州地区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地方,民风朴素,观念守旧,因此很多当地的传统习俗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人类作为生态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雷州生态与雷州神灵崇拜习俗的纽带。根据雷州地区居民的思想传统,崇尚鬼神之说者居多,加上雷州多台风、多雷等自然特征,使雷州人自会认为是风神、雷神等自然神的旨意,因此造成了雷州当地居民崇拜自然神的文化现象。雷州人对自然神的崇尚,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习俗中。由于雷州常有秋旱,而在多雷之地雷州,雷又是下雨的征兆,因此雷州人认为雷是能带来丰收的祥和之物,且有驱邪之效。崇尚自然神则要对这些自然神进行祭祀活动,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祭祀对象,雷州人会在当地创立特殊节日以供对神灵的祭祀,如每年“正月十五的‘开雷节’、五月初一的‘风神节’等”。除自然神之外,雷州人民还会祭祀各种各样的神灵,如天后、炎帝等,崇神风气甚浓。
二 雷州的神灵崇拜与雷剧演出风俗
雷州的民间艺术,基本上都是源于对神灵的崇拜。宋哲宗元符二年,秦观被贬至雷州,作《雷阳书事》,其中写道:“骆越[13]风俗殊……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出郭批莽苍,磨刀向猪羊。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14]此诗描写了古雷州风俗的特殊性,其中涵括古雷州以音乐祭鬼求福的情景,因此,此诗为雷州艺术起源于鬼神祭祀提供了历史佐证。直至现代,经由雷州歌逐步发展而成的雷剧,其演出的高峰期在神诞期间,因此,在神诞期表演的雷剧被当地人称为“神诞戏”。同时,又由于雷州半岛每个地区所供奉的神基本不一致,所以不同地区拥有不一样的神诞日,当地亦将这种日子称为“年例日”。若某些村庄所信奉的神较多,或是那些村庄的某些特殊的传统年例习俗得以保留,则可能出现一个村庄或地方有多个“年例日”的景象,如雷州市乌石镇,正月十三至十五、二月十二都是该镇的“年例日”。在雷州半岛,“年例日”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我们举国庆祝的春节。因此“神诞戏”又可称为“年例戏”“神诞年例戏”。而与神有关的雷剧,并不仅仅有“神诞戏”,还有“还愿戏”“吊镰戏”。如今,雷剧已不仅仅是为了祭祀神灵而进行演出的仪式了。其本体正日趋完善,专业性较强,因此雷剧对雷州人民的娱乐功能正逐渐增强。不过雷剧作为神诞日必演剧种,与雷州神灵崇拜的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雷州神灵崇拜的人文习俗为雷剧的演出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需求,这为劝世歌、班本歌专业化发展至雷剧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如今雷州专业剧团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市场推动力,也成为如今雷剧生存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