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品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或许我们需要新的传记,
不是人的传记,
不是观念的传记,
而是物的传记,
物的生和死的传记[1]。
——汪民安
对于我们生活和扎根的这个“社会”可以有各种定义,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商业社会,是信息社会,是后工业社会,但更重要的是,它是物质社会。不同的定义反映了我们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也为我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一个确切的逻辑点。
事实上,物质社会不仅意味着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丰盈度大大超过以往,更意味着我们每个个体与物质的关系正在变得暧昧且复杂。当我们与生活中的每个物件不期而遇时,我们对这些物品抱有怎样的认知?我们秉持着怎样的态度?今天,物品已经不再仅是一种简单的实用器具,它们被社会赐予了更多的意义内涵,正如有学者米克尔(Jeffrey Meikle)所认为的:“我们与物质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它们持续变化着的认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尺度”[2]。通过与物品的相遇、相知、相伴和相守来建构个体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少现代人的一种习惯,这些或大或小的人工制品为我们平凡的生活提供了切实的便利,也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有理由去这样定义并理解“设计”:今天的产品设计史就是在人性尺度下写就的物品传记史,其不仅要解决物质需求,更要直面人类的精神追求。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奇妙的一种存在关系,人类依靠物品而生活,并将物品赋予各种形态,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有趣。然而,我们却很少关注物品背后的声音。那些将物品带入我们生活中的设计者,他们是如何面向自己的内心寻找灵感?他们又是如何直面这个复杂的商业环境,甚至直面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者?经济环境对今天的设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不仅要求设计师们赋予物品以实际功用,让其能够与生活充分融合;同时还要求这些具有天赋的大师们能够以超越一般物品的姿态去向人们讲述故事,引导消费者们慢慢去品味物体的形态之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社会的主动权从生产者一端变为消费者一端时,当我们每个个体都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去市场上挑选我们喜爱的事物时,当我们与物品的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时,我们是如何去确立自己的消费观?又是如何与每一个物品建立起具体的联系?消费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让我们能够依赖一柴一米、一粥一饭去解决基本的温饱;同时它也具有媒介的属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生活对话、交流与沟通的窗口,让我们能够通过理解他人的选择来理解他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彰显自我的选择来界定自身的价值追求。
有趣的是,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很早以前就发现并且阐述了这一见解。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应仅仅只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沟通工具,而是包容了一切能让人与周遭环境发生沟通关系的介质。事实上,今天商业社会所设计和产制出的物品越来越喜欢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向人们传达不同的声音,讲述不同的故事,试图与人们发生可能性的相遇与沟通。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设计的背后都存有资本运作与消费诱惑,但我们也必须肯定的是:每一个新奇而美妙的设计也都闪烁着创意的火花,以及那份渴望改变生活的小期待。因此,我愿意抱着试探性的思维从媒介的角度去切入,让我们拥有一个新的学术视角可以透过纷杂的现象去反观生活中的一针一线和一砖一瓦,去品味那些“渴望发出声音”的设计,以及潜藏在设计背后的万千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