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仓储和地方社会:以社仓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本书作为一项区域社会研究,在坚持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总体史观为关照,注重长时段的社会考察,力图透过社仓来考察清代长江中游地区仓储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借以探讨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治理逻辑和社会变迁诸问题。农业社会里,仓储以储存丰年之结余来抵御歉年之不足,既是一种帮助农业生产和粮食积累的经济措施,又是一种储粮备荒以保障民食的社会措施。清代,由于中央政府对仓储制度的重视,对主政一方的官员来讲,这是分内之重要事务。对地方绅富来说,主办或参与民间仓储是他们主导本地事务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他们持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凭借。对一般民众而言,仓储则是他们面临灾歉、粮食(口粮或种子)不足时的主要依靠。由于这种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各类人等围绕仓储均有着积极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也会对仓储的发展产生诸种影响。基于上述思考,依据这一思路,本书的论述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渐次展开:

第一章:首先交代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的发展所依托的自然、社会和制度环境。社仓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设立除了受到国家政策、形势的影响之外,作为设置于农村的粮仓,其设置和分布既受到当地的地形、水文影响,其发展又受到气候、风俗习惯乃至战乱等制约,所以,要全面认识社仓制度的地区发展,必须注意到这些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特别是自然灾害;社会环境主要交代社会风俗;制度背景则主要着眼于清代社仓制度的整体演变。

第二章: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呈现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前、中、后期各有不同。作为清代社仓制度的发展基础,本章首先对清以前长江中游地区社仓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作了梳理。接着,分析了雍正—乾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社仓的设置、分布与积谷情况。要特别指出的是,此一时期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的兴盛除了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中央的重视之外,还和先后任职三省巡抚的陈宏谋有紧密关联,正是他制定并实施的社仓条规和章程奠定了长江中游地区社仓的管理格局,影响到各地社仓的推行力度和作用的发挥。

第三章: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仓自乾隆末年起即频频受到社会动荡的冲击,咸同之际的战乱则同样造成了本地社仓的崩溃。这一时期,在战火平缓的空隙,省级官员希图在地方重建的过程中,尽力恢复社仓,包括曾国藩这样的朝廷重臣亦曾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寄希望于通过在家乡兴办社仓、来维护家族荣光和维持传统治理秩序于不辍,但时运难违,终究无力。

第四章: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地方重建过程中,仓储建设是题中应有之意,各省不再延续前期整齐划一的面貌,长江中游三省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路径。湖北、江西二省致力于通过制度变革来实现社仓的重振和义仓的举办,在这个过程中,虽仍保持“社仓”之名,但此时的社仓在仓谷来源、设置方式、经营管理、仓谷发放、功能发挥等方面均已悄然改变,社仓从前期以借贷为主的互助型社会救助机构转变为以借、粜、赈兼行,且可用作地方公共事务的综合性社会救助机构。

第五章:受到太平天国战火的剧烈冲击之后,湖南省的仓储建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选择。除了极少地方恢复了过去的“社仓”之名外,更多州县掀起了大规模的积谷仓建设,客观上构成对江南地区、直隶、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出现的积谷仓建设的一种呼应。积谷仓集常平、社、义仓功能于一身,具有仓谷摊派、专注赈济、管理上的城乡联结等特点,区别于传统仓储,反映了晚清社会剧烈变动过程中仓储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第六章:将社仓置于清代长江中游地区仓储整体中进行考察,是加深理解社仓的地方性特点的重要方面。本章通过梳理清代长江中游地区常平、义仓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仓之间在设置、组织管理、功能发挥等方面的联系,体现了仓储体系的传承演变、社仓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中所起的作用。

第七章:讨论了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仓与基层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仓作为设置于乡村的民捐民管(官督)的仓储形式,注定和基层社会组织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里甲、保甲到晚清临时性地方组织的团练和后来形成的团局,社仓也由依托里、保按需设立转而倚仗团练成为军事用途和社会救助合一的地方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乃至逐步形成由“局”领“团谷”的一种管理新模式,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改变着社仓的存在形式,也促成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第八章:社仓和乡村社会发生联系的另一个表现是宗族、士绅的参与和主导。虽然宗族更热衷于直接建立拥有更大自主权的义仓,较少参与由官方倡导并监督、民捐民管的公共性强的社仓,但却通过派出族中行事公正、得到地方公举、经州县官认可的士绅来掌管社仓,以这种方式实现对地方公共事务的主导性和领导力。社仓作为官、绅、民三方共同活动其中的地方性组织,省级官员、州县官、吏胥、担任社长的士绅、捐户、借户与缴纳社谷的粮户各种人物的行为交织错杂,塑造着社仓的形象,也影响着社仓的命运,从而体现出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首先涉及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的功能和实效,以便对其社会救助和保障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进而透过对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与地方社会的研究,重新思考清代中央与地方、官僚与士绅等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通过将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与上游四川、下游江南地区做一简单比较,既提炼出清代长江流域间社仓的一般性特点,又对各不同地区的差异做一比较分析,进而指出:基于清代江南地区仓储、社仓和地方社会特点的“江南模式”并不适用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清代差异明显的地方社会共同构成有着不同面相的“中国社会”。


[1]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6页。

[3]邓拓认为,“荒”应和“灾”联系在一起,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绪言”第5页。而张建民、宋俭则认为饥荒是灾害的后果,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6页。

[4]灾荒史研究本身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问题,成果颇多,无法一一列举。本书主要关注其中有关清代荒政和仓储制度的研究。关于清代灾荒史研究的综述可参见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04—119页。

[5]于树德:《我国古代之农荒预防策——常平仓、义仓和社仓》,《东方杂志》第18卷14、15期,1921年7、8月,第18—30、18—33页;徐钟渭:《中国历代之荒政制度》,《经理月刊》1936年第2卷第1期;刘广惠:《中国历代仓库制度与现代农业仓库的推进》,《经理旬刊》1936年第2卷第1期;沈文辅:《论古今中外之常平仓政策》,《东方杂志》1945年第41卷第6期,第20—27页;梁云谷:《中国救济事业之史的探讨》,《仁爱月刊》第1卷第12期(徐钟渭、刘广惠、梁云谷论文转引自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马君武:《中国历代生计政策批评》,中华书局1930年版;郎擎霄:《中国荒政史》和《中国民食史》,均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王龙章:《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救对策》,独立出版社1942年版;于佑虞:《中国仓储制度考》,正中书局1948年版等。

[6]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7]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8]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9]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第186—191页。

[10]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牛敬忠:《清代常平仓、社仓制度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第104—110页。

[12]牛敬忠:《清代常平仓、社仓的社会功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第24—28页。

[13]张岩:《论常平仓与相关类仓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52—58页。

[14]赵新安:《雍正朝的社仓建设》,《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第16—20页。

[15]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陈春声:《清代广东社仓的组织与功能》,《学术研究》1990年第1期,第76—80页。

[18]陈春声:《清代广东的社仓:清代广东粮食储备研究之二》,《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8—332页。

[19]陈春声:《清代广东常平仓谷来源考》,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94—1105页。

[20]陈春声:《论清末广东义仓的兴起——清代广东粮食仓储研究之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50—66页。

[21]高惠冰:《清代前期的佛山义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39—44页。

[22]赖达观:《略论清代佛山义仓》,《佛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第21—25页。

[23]冼剑民:《清代佛山义仓》,《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第63—69页。

[24]吴滔:《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第41—67页。

[25]吴滔:《明清苏松仓储的经济、社会功能探析》,《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第21—30页。

[26]黄鸿山、王卫平:《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学海》2004年第1期,第131—135页。

[27]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义仓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第67—77页。

[28]吴四伍:《晚清江南仓储制度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9]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年版。

[30]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57页。

[31]吴洪琳:《论清代陕西社仓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期,第53—58页。

[32]吴洪琳:《清代陕西社仓的经营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97—101页。

[33]胡波:《试析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常平仓储粮规模的时代变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57—159页。

[34]王水乔:《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59—62页。

[35]岳现超:《清代广西社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6]吴霞成:《清代山东仓储探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7]王林:《清代山东仓储的兴建、管理及存废》,“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和社会变迁研究”会议论文,2009年。

[38]赵鑫:《清代河南仓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9]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与仓储》,《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第80—83页。

[40]姚建平:《清代两湖地区社仓的管理及其与常平仓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第98—102页。

[41]姚建平:《内功能与外功能——清代两湖地区常平仓仓谷的采买与输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第122—127页。

[42]杨鹏程:《古代湖南仓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9—72页。

[43]郑利民:《湖南仓储制度及其在赈灾中的作用和弊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81—84页。

[44]黄均霞、苏寒莎:《论清代湖南社仓的地理分布》,《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第124—129页。

[45]唐林生:《清代湖南的社仓》,《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93—96页。

[46]施由民:《清代江西的仓储述论》,《农业考古》1998年第3期,第249—254页。

[47]李娜:《清代江西仓储之建设与经营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2年。

[48]陈建凯:《清代江西社仓的时空分布与运营》,《农业考古》2016年第3期,第145—148页。

[49]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

[50]张大鹏:《朱子社仓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第68—71页。

[51]张品端:《从社仓法看朱熹的社会保障思想》,《黄山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13—16页。

[52]周荣:《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刘峰:《清代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4]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第67—77页。

[55]王卫平、黄鸿山、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7—82页。

[56]王卫平、戴卫东:《明代传统社会保障政策述论》,《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30—34页。

[57]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58]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9]郑功成:《中国救灾保险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0]曾国安:《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日] 刚田巧:《中国仓库制度之史的考察》,张汉译,《中国经济》1934年第2卷第12期。

[63]关吉玉:《我国常平仓制之研究》,《法律评论》1951年第1期。

[64]陈国均:《中国历代救济事业概述》,《新社会》1962年第6期、第7期。

[65]徐炳宪:《清代州县的社会救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6年第9期。

[66]黄秀政:《清代台湾的社会救济措施》,《台北文献》1975年第33期。

[67][日] 村松佑次:《清代的义仓》,《一桥大学研究年报》(人文科学研究)1969年。

[68][日] 家室茂雄:《清代社仓制度研究叙说》,《明代史研究》第19卷第11期,1983年。

[69][日] 星斌夫:《中国社会福祉政策史の研究——清代の赈济仓を中心に一》,东京国书刊行会1985年版。

[70][日] 森正夫:《一八—二〇世纪の江西省农村にぉける社仓·义仓につぃての一检讨》,《东洋史研究》卷33-4, 1973年。

[71]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功能初探》(和费景汉合作),《经济论文》1979年第7期;《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经济论文》1980年第8卷第1期。

[72]李汾阳:《清代仓储研究》,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

[73]Pierre-Etienne Will &r.Bin Wong, Nourish the People: The State Civilian Granary System in China, 1650 - 1850,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1.

[74][澳] 邓海伦:《乾隆十三年再检讨——常平仓政策改革和国家利益权衡》,《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1页。

[75]Helen Dunstan, State Of Merchant: Politic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1740s China, Cambrige: Harvard College Press, 2006.

[76]王笛:《晚清公共领域中的地方士绅、官僚与国家权力关系——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中心》,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57页。

[77]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