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颜色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近代汉语白色词场研究

第一节 单音节白色词场

一 成员构成

(一)新产生的有文献用例的单音节白色词

先唐有文献用例的单音白色词共25个,到了近汉仍然使用的有18个[13]:“白、素、缟、皓、皎、皙、皤、颢、的、皑、鹤、翯、瑳、顠、皛、霜、雪、银”。另外,先唐不见文献用例的“皦”到了近汉产生了文献用例。故承用先唐的一共19个。

先唐有文献用例而到近汉不再使用的单音白色词有7个:皏、皭、皬、斯、杲、翰、旰。

近代新产生的白色词有5个:苍、、皠、斑、粉。

“苍”本指草绿色,唐时产生了灰白义: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唐·杜甫·洗兵马)

颁条信徒尔,华发生苍然。(《全唐诗》·李逢吉·望京楼上寄令狐华州)

遍赏扬州百种花,因循忘却鬓苍华。(《全宋词》·陈造·鹧鸪天)

一任他苍头皓发,莫徒劳心猿意马。(《全元散曲》·乔吉·玉交枝·闲适二曲)

偏偏那科的状元又“龙头属老成”,点的是个年近五旬的苍髯老者。(《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苍”为何可表灰白色?“苍”本与“青”同义,指绿色和蓝色。《说文·艹部》:“苍,草色也。”《广雅·释器》:“苍,青也。”《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传:“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徐朝华认为:“青为清母耕部字,苍为清母阳部字,本为同源词。从文献使用情况来看,‘青龙’又叫 ‘苍龙’, ‘青天’又叫 ‘苍天’,‘青苔’又叫 ‘苍苔’,都说明最初 ‘青’‘苍’同义。”[14]汉语有的一个词可表多种颜色,但所表示的颜色一般是色相很接近的邻近色,如“青”表“蓝、绿、黑、紫”,而“苍”的灰白义和蓝—绿义并不是邻近色,为何都可用“苍”表示?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上古“苍”多用于修饰天,而天除了蓝色,有时候也是灰白的。其二,《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传:“苍苍,盛也。”白露时节的芦苇多为灰白色,所以此例中的“苍苍”很有可能被重新理解为灰白色。其三,古时玉石的使用十分普遍,玉石有一类呈青白色,既不是纯白色,也不是纯绿色,而是白里透青的颜色,这种颜色因其绿色不太明显,也可说成是灰白色。其四,天空中的星宿常被形容为苍白色,如《后汉书·天文志中》: “十二月,彗星起天菀南,东北指,长六七尺,色苍白。”《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裴注引《魏氏春秋》:“麒麟在东,凤鸟在南,白虎在西,牺牛在北,马自中布列四面,色皆苍白。”《魏书·天象志四》:“至三年三月癸巳,有奔星如三斛瓮……状如苍白云,须臾屈曲蛇行。”据今天的科学知识,天空中的星星因其距离远近、物质构成以及大气折射作用的不同,看起来会呈不同的颜色,有的偏黄,有的偏红,有的偏蓝,有的偏白。“苍白色”的星星也如同我们提到的玉色一样,既可以理解为透着青色的白色,也可理解为灰白色。而当“苍白”被理解为灰白色时,“苍”就有可能吸收整个词的词义,单独也能表示灰白色了。简言之,“苍”本指青色,当所修饰的青色对象颜色比较浅淡时也就很像灰白色(如蒹葭、星宿、天空、碧玉,等等),所以导致人们把“苍”理解为灰白色的可能;再加之“苍白”经常连用,表示白里透青,而白里透青与灰白色本就界限不明,渐渐地“苍”就吸收整个词的词义,到唐时单独也能表示灰白色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颜色的模糊性和词义的重新分析。

与此类似的,“青白”也同“苍白”一样常常用于形容星宿的颜色,如:《汉书·天文志》:“元帝初元元年四月,客星大如瓜,色青白,在南斗第二星东可四尺。”“青白”还可形容其他事物,也都呈现为白里透青的颜色或灰白色,如《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稻之紫茎,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齐民要术·种麻第八》:“崔寔曰:‘牡麻子,青白,无实,两头锐而轻浮。'” 《搜神记》卷一:“车上有壶榼,青白琉璃五具。”渐渐地,“青”也可单独表示灰白色,如: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慢慢的,窗子发了青。”今天我们形容一个人不太健康的脸色,可以说脸色“发青”,也可以说脸色“灰白” “惨白” “卡白”,同样说明了“青”与“白”在语言表达上的模糊关系。但“青”与“苍”在词义演变上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修饰毛发的“青”指黑色而不是指灰白色,这是“青”从青色义往黑色义的演变,这种演变是“苍”所没有的。

有趣的是,不仅单音的“青”可以演变出白色义,联绵词的青色词也可发展出白色义,如:《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南来登五老,鬓发已苍浪。”《全宋诗·黄庭坚·次韵时进叔二十六韵》:“发疏虽苍浪,齿嚼未龃龉。”《敦煌歌辞总编》:“能令绿鬓作苍筤。”

《广韵·曷韵》:“,白色。”清汪琓《游马驾山记》:“俯窥旁瞩,蒙然然。”

《集韵·贿韵》:“皠,白也。”唐·韩愈等《斗鸡联句》:“腷膊战声喧,缤翻落羽皠。”宋苏舜钦《祭舅氏文》:“丹旐的的,素帆皠皠。”

头发花白。唐方干《元日》诗:“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白色。唐杜牧《丹水》:“沈定蓝光彻,喧盘粉浪开。”

(二)新产生的不见文献用例的单音节白色词

我们在近代字书韵书中找到不见文献用例的白类词21个,这21个词都是以“白”为形符的形声字。

:《字汇补·白部》:“,白也。”

:《字汇补·白部》:“,白也。《篇韵》或作。”

皊:《集韵·青韵》:“,白色。或从令。”

:《集韵·有韵》:“,白也。”

:《集韵·铎韵》:“皪,白色。或从各。”

皒:《集韵·歌韵》:“皒,皒皒,白色。”

皘:《集韵·霰韵》:“皘,白色。”

:《篇海类编·声色类·白部》:“,头白貌。又人老面白貌。”《字汇·白部》:“,同皤。”

:《集韵·铎韵》:“,鸟之白也。或从隹。”

皗:《篇海类编·声色类·白部》:“皗,缯白。”

:《集韵·荡韵》:“,白色。”

:《字汇·白部》:“,白也。”

皟:《字汇·白部》:“皟,深白也。”

:《集韵·屋韵》:“,物气烝白。”

:《集韵·东韵》:“,素白也。”

皧:《集韵·代韵》:“皧,白色。”

:《集韵·笑韵》:“,白色。”

:《集韵·青韵》:“,白色。”

:《集韵·荡韵》:“,白色。或从党。”

:《集韵·曷韵》:“,白也。”《字汇·白部》:“,白色。”

皪:《广韵·锡韵》:“皪,的皪,白状。”

综上,我们可将近汉单音白类词的构成情况列表于下:

二 近汉常用单音节白色词的共时比较

(一)使用频率的比较

在所有白类词中,“白”的使用频率非常显著地居于第一位,且由于用例数量庞大,故不再对其进行使用频率的统计。我们主要看其他白色词:

由上表可知,近代汉语使用频率居前几位的白类词分别是:白、素、银、皓、霜、皎、雪、苍、缟、皑。

(二)搭配对象的比较

近汉单音白色词的搭配对象如下表所示:

续表

我们可对上表做如下分析:

“素”可以广泛地搭配六大语义域的对象。

“银”侧重搭配泛着亮光的白色事物,如“月亮、银河、浪涛、萤火虫”,等等。“银”搭配植物类对象多用于分类命名,而不是一般的描写。

“皓”侧重搭配人体类对象、其他自然物类对象和动物类,这和中古是一致的。如果再考虑搭配频率,尤以搭配“月”和“齿”最为常见。

“霜”在六大语义域都有比较广泛的搭配能力,其中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点:搭配人体类对象时侧重搭配毛发类,不能搭配肌肤类对象;搭配刀具类对象时,侧重表现其寒气逼人的感觉;搭配月亮时,侧重于表现其清冷而非亮光,这和“银”有所不同。而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与其原义有关:“霜”是带有寒气的白色事物,“银”是泛着亮光的白色事物。

“皎”侧重于搭配其他自然物类对象,尤其是明月。在搭配其他事物时,语义除了表示“白”,还含有“光亮”的意思。

“雪”侧重搭配植物类、动物类和人体类对象。“雪”所搭配的白色事物,多还有“洁净”义。在搭配刀具类对象时,也有“寒气逼人”的意思。这些附加义都是来自“雪”这种事物的特点。

“苍、皤、斑、鹤、顠”的白色义只用于搭配毛发,指花白。

与先唐相比,“缟”发展了在各语义域的搭配能力,但强势搭配域仍为织物类。

“颢、的、皙”的用例都较少,也都是承用先唐的用法,没有新的发展。

三 常用单音节白色词在近汉的演变

综上,从先唐到近汉,单音白类词最大的变化有这样几点:

其一,从上古到近代,“白”的地位一直都稳居使用频率的前两位,非常稳定。“缟”从上古的第三位到中古的第五位再到近代的第八位,地位逐渐下降;近代汉语相比中古汉语,“银”的使用有大幅度上升,提高到第三位。近代新产生的白类词“苍”也有较频繁的使用,使用频率位于第六位。“霜、雪”的使用较为广泛。

其二,单用的“苍”新产生了白色义,指灰白色,只用于修饰毛发。“苍白”除了承用先唐用法,可修饰星宿、云气和动物以外,在口语性强的文献中大都用以修饰毛发,修饰面色的用法在明清小说中始见,如《古本水浒传》第七回:“只见关胜脸色苍白,昏迷如死。”《泣血亭》:“此人面容消瘦苍白,燕尾黑褂。”《师公案》第四十回:“贤臣细看那人头上无帽,面皮苍白,须发皆白,尖嘴缩颈,浑身褴褛,泪眼愁眉。”

其三,“霜”“雪”“银”的白色义得到广泛的使用,都可搭配六大语义域的对象。但这三个词的原型意义仍表名物,即在提到这三个词时语言使用者脑海里第一反应所想到的意义是名物义,在文献使用中也仍以名物义为主,故其白色义的抽象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表现为其白色义还带有原附名物的某些特点,如“霜、雪”所修饰的对象常有清寒的特点,“银”所修饰的对象常有光亮的特点。在句法层面则多与比拟动词组合以表达白色义,如:《全唐诗·吕岩·七言》:“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全唐诗·聂夷中·短歌》:“无言鬓似霜,勿谓事如丝。”《全宋词·苏轼·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见黛玉颜色如雪,并无一点血色,神气昏沉,气息微细。”这些例子中的“银、雪、霜”还当看作名词,它们用作比拟动词的宾语。而当它们直接出现于修饰对象前面时,就可看作颜色词了,如:《全宋词·葛长庚·永遇乐》:“银月凄凉,绮霞明灭,秋色如此。”《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一回:“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全宋词·李商英·木兰花慢》:“诮不管山翁,霜髯皓鬓,为锸花枝。”即便如此,其抽象程度仍不如“白”,在行文中有时还会再用“白”明确示色,如:《全唐诗·李白·赠友人》:“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其四,“白”发生了语法化演变,产生了副词用法,可以表不付代价的,无偿的。如宋欧阳修《乞放行牛皮胶鳔》:“盖其抛死牛马,已是下民之苦,更不支得价钱,令人户白纳。”表示枉空,徒然,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料来想必定是些儿闲气,白瘦得个清秀脸儿不戏。”表平白地,平空地,如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表示容易地,轻而易举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表示总是,老是,如《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回:“原来教我只顾认了半日,白想不起。既是旧儿女,怕怎的?”表示只是,光是,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王夫人道:‘也没甚话,白问问他这会子疼的怎么样?'”表示随便,稍微,如《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15]

其五,“雪”在“白”的影响下,产生了隐喻用法(喻高洁)和动词用法(表白,表明;呵斥,斥责)。

四 单音节白色词从近汉向现汉的演变

我们这里所说的单音白色词泛指非复音状态的白色词,包括复音白色词中的白色词素。如“皙”“苍”几乎不独用,我们将“白皙、苍白、苍苍”中的“皙、苍”也看作单音白类词。我们调查了现汉七部作品中白类词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其一,现汉“白”在白类词场中的主导地位越发显著,其使用次数几乎是位于第二位的“苍”的近十倍。

其二,“苍”的使用从近代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多组成“苍苍”或“苍白”形容头发和颜面的颜色。

其三,在所调查的七本书里,“素、银、皎、皙、缟”尚有使用,但用例都很少。

我们将调查范围扩大到CCL语料库,我们先列出语料库中出现的单音白类词及常见组合,再统计这些组合中各白类词的使用次数总和,可大致看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从上表可看出:

现代汉语的白色词除了“白”以外,使用较多的还有“苍、银、皙、皎、皑、斑、皓、粉”,另外“鹤、雪、霜、缟、皤”也有使用,但用例较少。

从使用频率来看,发生较大变化的有“苍、缟、素、霜、雪、皙”。其中使用频率排序有较大提高的有“苍”和“皙”,“苍”从近代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皙”在整个古汉语的使用都不太多,而到了现代汉语频频被用于修饰肤色。使用频率大幅下降的有“缟、素、霜、雪”。“缟”从上古的第三位降到中古的第五位再降到近代的第九位,到了现汉则只有为数不多的用例了。“素”在近汉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白”,而到了现汉,“素”已极少用于白色义,“素色”大都表非彩色或素净的颜色,如:“阿昌族男子穿蓝、白、黑等素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彩色的古镇比素色的古镇更吸引人。”“印花图案有散花,也有独花。颜色有单素色,也有彩色。”另外“霜、雪”的使用频率也大幅下降。

有些白类词的搭配对象与近代汉语相比,日渐变得单一和固定。也就是说,到了现汉,不少白类词只承用了各自最为常见的搭配,如整个古代汉语“皙”主要用于修饰人的肤色,偶也可修饰别的事物,到了现汉,则几乎不见其修饰别的事物的例子(在CCL语料库中一例都没找到)。近汉“雪、霜”可修饰六大语义域的对象,到了现汉“雪”主要出现于“雪梨、雪浪”这样的组合中,偶也可修饰衣服和鬓发,“霜”基本上用于修饰鬓发,偶有其他搭配则是对古代文献的引用。“素”多用于修饰衣着,偶可用于修饰肤色、花朵、器皿及其他事物,总的说来搭配范围也不如近汉那么广。

不同的白色词体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和修辞色彩,“白”不拘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最为常见,而其他白色词则多用于比较文的书面语中。另外在使用“银”的时候还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试比较“白发”“苍发”与“银发”。

五 小结

近代汉语有文献用例的单音白色词共24个,其中新产生的5个为:“苍、、皠、斑、粉”。“苍”白色义的获得是基于有的浅青色事物有时会呈现出苍白色,从而导致了对词义的重新分析。另外还产生了一些只见于字书韵书但不见文献用例的白色词,这些词的构字都以“白”为形符,字形复杂。

近汉使用频率居前三位的白色词分别为:“白、素、银”,到了现汉居前三位的则是:“白、苍、银”。从上古到近汉,“素”的使用一直位居第二,到了现汉则急剧下降;使用频率下降厉害的还有“缟”,从上古第三位下降到中古第五位再到近代第八位,而到了现汉的使用就更少了。与此对应的是,“苍”和“银”在白色词场中的地位有大幅上升。

近汉,一些抽象化程度不太高的白色词其搭配对象多受其所附名物特点的影响,如“霜、雪”所修饰的事物多有清寒的特点,“银”所修饰的事物多有光亮的特点。

到了现汉,有些白色词的搭配对象日益变得固定和单一,只承用了各自最为常见的搭配。“白”以外的白类词多用于比较文的书面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