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任务1.2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目的;

▲掌握各种对外贸易理论的主张;

▲熟悉各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内涵和评价。

能力目标:

▲弄懂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基本理论;

▲能够结合理论的学习去分析、认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

▲能够对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进行分析判断。

知识重点: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img

案例1:大危机与贸易保护

1929年10月12日,华尔街上的一条爆炸性新闻震撼了美国、震撼了欧洲、震撼了全世界。从华尔街股票暴跌开始,美国跌进了深渊,欧洲跌进了深渊,几乎全世界都跌进了灾难的深渊—这就是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经济冲突空前加剧,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经济大战。救命稻草人人想抓,可是救命的稻草毕竟有限,抓不到就抢,你争我夺;你有你的“法宝”,我有我的“护身符”,各不相让,于是混战一团。

关税历来是西方国家保护本国市场、打击外来竞争对手的惯用手段,各国无不视之为护宝法衣。危机爆发前,随着各国工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关税斗争已经相当激烈。在1925年到1929年间,德国关税提高了29%,法国提高了38%,比利时提高了50%。经济危机爆发后,关税战更是激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美国第一个投下新关税战的炸弹。1930年5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根据这项法令,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其中农产品关税的平均水平从20%提高到34%,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美国率先筑起了高关税的厚垒,其税率创历史最高纪录。美国的这一“杀手锏”着实厉害,直杀得各国叫苦不迭。该法令对英国、法国、日本的丝、棉、毛织品,德国的化学制品,瑞士的钟表,比利时的水泥、玻璃,加拿大的木材等传统出口商品打击沉重。因此,美国的这一行动使得各国怨声载道,气恼不已,马上招致了33个国家的严重抗议。有7个国家立即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的措施。加拿大决定大幅提高对美国商品的征税率,法国对进口的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于1931年制定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50%的重税。1932年,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重关税,日本和欧洲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高筑关税壁垒。于是乎,你一招,我一式,各不相让。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直杀得难解难分。

(资料来源:《“狼来了”—中国闯关前前后后》,谢建华、倪健中主编)

案例2:欧洲多国首脑重申支持自由贸易和《巴黎协定》

新华社柏林6月29日电,欧洲多国首脑29日在柏林会晤,并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申支持自由贸易和《巴黎协定》。

当天,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意大利总理真蒂洛尼、荷兰首相吕特、挪威首相索尔贝格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在柏林总理府举行会晤,为即将举行的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协调立场。

默克尔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推动《巴黎协定》方面,欧洲国家立场统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决”。同时,这些欧洲领导人还明确表示,将在汉堡峰会上支持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

对欧洲与美国在自由贸易和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分歧,默克尔说,欧美“分歧明显”,汉堡峰会的谈判“注定很艰难”。

(资料来源:2017年6月30日 新浪财经网)

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家和各地区之间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总和。而对外贸易政策则是站在单个国家的角度,研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制定和实行的政策。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国内外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本任务将系统阐述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img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

《巴黎协定》还规定,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如中美两个大国都做出了自己的减排承诺。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到达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自主行动目标。美国承诺到2025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26%~28%。

1.2.1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及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

对外贸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对本国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制定并实施的政策。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第一,保护本国市场;第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第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第四,积累资本或资金;第五,维护本国对外政治关系。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对外贸易政策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对外贸易总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它是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②进出口商品政策。

进出口商品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而制定的政策,对不同商品实行不同的政策待遇,以鼓励或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出口,使其和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③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规定差别关税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做法。

事实上,对外贸易政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对外贸易国别政策都离不开对外贸易总政策的指导,而对外贸易总政策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才能体现出来。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18世纪初。国际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当今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现为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的自由化过程。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系列干预贸易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一些经济起步较晚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主张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资本,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形成,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

img

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在签署命令时,特朗普表示,退出TPP对于美国劳动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此前,他就曾多次指出,TPP是“国家潜在的灾难”,会给美国制造业带来冲击,上任之后他会立即退出,特朗普还表示不再签署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而是注重一对一的双边贸易协议谈判。

思考:美国退出TPP的目的何在?

img

案例资料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于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该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张。试验区总面积为28.8平方千米,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核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思考问题: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国际社会对其关注度非常高,期待值也非常高。从国际贸易政策的角度,你认为为什么社会各界对上海自贸区如此关注?

分析提示:

社会各界关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大众层面来讲,延续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种园区建设的思路,往往容易把它视为一个政策洼地,认为它继续享受各类园区当中的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权力下放,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从政府层面来讲,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对政府开放以负面清单形式转变了过去以审批管理方式之后,如何实施政府在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一点,试验区构建了协同和联合监管机制、综合执法制度、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管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安全审查和反垄断的协助审查制度、综合评估制度六个方面的政府联合监管体制。

(资料来源:2015年 鲁丹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img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浦东,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千米,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其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千米。

粤港澳自贸区

粤港澳自贸区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及珠海横琴三大平台组成,其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3.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一国在制定具体的对外贸易政策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①国内外经济实力对比。

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比较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竞争与合作。反之,则倾向于保护贸易政策。一国国际竞争力相对地位的变化也会影响贸易政策的选择。

②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一般国家对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部门,相对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而对本国幼稚的战略产业,则会偏重于保护贸易政策。

③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往往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则较多考虑采用保护贸易。

④本国与他国的经济合作情况。

与他国在经济、投资等方面的合作程度较深的国家,双方之间比较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而经济往来较少、经济合作程度欠佳的国家往往会比较谨慎,较多考虑保护贸易政策。

⑤政治与外交需要。

有时一国为了配合政治与外交的需要,而对某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相对自由的或相对保护的政策。

⑥本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供求状况。

若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限制过量进口,以保护国内企业的生产;反之,国内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则可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适当增加国外商品进口,以弥补国内商品市场的短缺。

⑦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如果本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政府当局往往更多地考虑采用贸易保护的措施;反之,则更多地倾向于实行贸易自由化。

⑧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议中的权利和义务。

各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还需考虑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议中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约。这也是影响当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⑨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保留情况。

某国如果出于对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保留考虑,往往对某些产品或产业采用相应的保护贸易政策。

⑩各国领导人的思想和贸易理论。

政府领导人不同,其所持的政策主张往往也不同,所奉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有差别。因此,各国政府领导人的思想和贸易理论也是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由最高立法机关进行,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各项对外贸易政策,既包括一国较长时期内对外贸易政策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又规定了某些主要措施及给予行政机构的特定权限。

(3)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海关是设置在对外开放口岸的进出口监督管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它通过货运监管、征收关税、查禁走私等职能来贯彻落实对外贸易政策;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管理进口。

4.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所不同。纵观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下。

(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15世纪初到17世纪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下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通过限制货币(贵重金属)的输出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财富积累。该理论体系也成为国际保护贸易理论的起点。

重商主义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财富,认为特定时期社会拥有的金量总是一定的,故在两国间的贸易中,“A国于贸易之所得,恰为B国于贸易之所失。”也就是说,重商主义信奉的是“零和游戏规则”。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开展海外贸易无非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而要实现这一目的,贸易出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重商主义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以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为主要代表的早期重商主义要求在每一宗贸易中都要严格地实现出超,以赚取金银,他们的主张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在他们看来,“必须想方设法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差额部分一定会带来金币或金条的流入。”一旦因贸易入超,金银货币外流,他们就会痛心疾首、愤愤不平。晚期重商主义最大的进步在于他们已经看到了原料贸易与成品贸易之间巨大的利润差额,明白了“握有货物的人不缺钱花”的道理。他们主张,在必要时应日日夜夜寻找机会把国家的剩余货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销给外国人,以换取黄金与白银。晚期重商主义信奉的是贸易差额论,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

img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在哪里?你如何认识?

为了实现通过取得海外贸易顺差尽可能占有金银财富的目的,重商主义在国际贸易政策上坚决地主张采取一系列贸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

除了原材料以外,对其他进口货物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限制国外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入。

②积极的出口补贴政策。

对出口制成品实施财政补贴,商人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给予现金奖励,禁止本国熟练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出口,为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等。

③独占性的海外殖民政策与国家特许贸易体制。

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某个地区的贸易。

④国家武力垄断的海上运输。

各国竞相颁布《航海法》,实行国家对外贸易运输的特许与垄断经营。

img

英国过去是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的严格实行者。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业,一方面,政府以禁止纺织机的出口、征收高额关税等手段限制国外纺织品进口到英国;另一方面,为保证英国国内的生产,政府鼓励对羊毛、棉花、麻、皮革、铁及造船用品的进口,同时配以严酷的法令禁止这些商品的出口。例如,出口羊毛要判重刑。对竞争力比较弱的工业制成品及农产品,国家则给予补贴,实行出口退税或出口税的减免政策;设立东印度贸易公司,独占经营贸易和海运。英国在1651年通过了一部重要的《航海法》。这部法令可确保殖民地原料对英国的供应,规定一切输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用英国的船只或原出口国的船只装运,对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贸易必须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只。此外,英国政府还鼓励外国技工移民,以《行会法》来保护国内手工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是自由贸易,英国是带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但是由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则在该时期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3)帝国主义时期。

19世纪70年代起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垄断的加强使资本输出占统治地位,各国垄断资本为了在激烈的世界市场争夺战中取胜,总是力图夺取或独占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与这种情况相适应便产生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二战”以后。

“二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实行贸易自由化,一方面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逐渐形成了现阶段的管理贸易政策。

1.2.2 自由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技术和服务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技术和服务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这是国家政府对进出口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所采取的放任自流、不加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政策。

英国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在18世纪后半期,英国最先进入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世纪,英国成为最强的工业国家之一,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从世界各地购买原料和粮食,英国被形容为“世界工厂”。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以往的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等。这些理论意在说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要素禀赋比率等,专心生产其最有利和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实行国际分工和交换,这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社会劳动,增加国民财富。

2.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1776年在其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中提出的。该理论至今仍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

亚当·斯密在该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首次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并有力地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被世人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国富论》一书也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

①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来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即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别国的生产成本绝对低,在利益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就应该专门生产该商品并对外出口,反之就应该进口。

所谓的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拥有的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为单位劳动投入带来的产出率最大;或指一个国家较之另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中所具备的最低的生产成本—表现为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量最小。

系统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绝对优势理论。

a.绝对优势理论主张提高劳动效率。亚当·斯密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就是交换,这种天生的倾向必然会引起分工,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专业化使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即使不经过任何专业训练,一个工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长了以后,工作本身就使其获得了经验和方法;其二,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避免了不同工作之间进行的转移,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亚当·斯密把劳动时间看作衡量商品成本的唯一标准,节省了这些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就等于降低了交换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了该类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平均成本;其三,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操作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提高劳动效率。

b.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分工的原则。亚当·斯密认为,既然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那么就应该专门从事某种具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之所以鞋匠不为自己缝制衣服,裁缝不为自己制作靴子,而农场主既不为自己缝制衣服也不为自己制作靴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集中全部精力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某种产品,并用这些产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品,才能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大的利益。这件合算的事情,对整个国家同样也是适用的。

c.一国内部分工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国家之间。亚当·斯密认为,各国都应利用自己生产条件上的绝对优势,生产实际成本小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商品,然后去交换别国的优势商品,这样就比各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商品更有利,同时也会使进行贸易的双方国家较之各自在闭关自守时获得更多的商品量。各国应本着发挥各自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d.绝对优势理论提倡自由放任的贸易思想。亚当·斯密认为,市场会根据自身的发展过程进行自我调整,来实现供求平衡,而无须对其进行干预,任何干预行为都将破坏市场本身的运作规律并遭受不利的后果。在国际贸易方面也是如此,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是不利于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福利水平的,只有在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

②绝对优势理论的图形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绝对优势理论,现用一些数据和图形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贸易利益。

假设国际贸易中只有甲和乙两个国家,两国都只生产小麦和布匹两种商品,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发生贸易之前,两国每年的生产情况如表1-1所示(本书此类表的产量、成本等不设具体单位)。

表1-1 国际分工前的生产情况1

img

从表1-1可以看出,甲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乙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按照绝对优势理论,甲国应该只生产小麦,通过贸易交换乙国的布匹;而乙国应当只生产布匹,通过贸易交换甲国的小麦。

国际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国际分工后的生产情况1

img

从表1-2可以看出,甲、乙两国在总投入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因为实行了国际分工,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结果小麦和布匹两种产品的产量比分工前各增加了1个单位,这是分工带来的利益。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进行贸易,甲国以1单位的小麦交换乙国1单位的布匹(交换比例1 : 1,根据该理论中劳动具有同质性的假设前提),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

两国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后的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3 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后的情况1

img

从表1-3可以看出,甲国用1单位的小麦交换乙国1单位的布匹,不仅满足了两国各自的需求,而且从产量上看,甲乙两国在小麦和布匹上的生产也比分工前多了1个单位,因此社会福利水平也增加了。

③绝对优势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有其先进性,它揭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效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得到利益,从而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它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开展国际贸易的动机和目的。它反对重商主义国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的政策,主张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正是这种直观理解的正确性,形成了绝对优势理论被认可的基础。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它解释的仅仅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一国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然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具备先进的生产力,有可能在各种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即使如此,这些国家之间仍然能够进行国际贸易,这种现象正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

img

img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世人尊称其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代表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1776年)(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

亚当•斯密信奉市场经济,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整机制,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认为这种干涉会降低经济效率;他信奉自由贸易,提出的分工理论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亚当·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又称比较成本理论,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李嘉图出生于金融世家,青年时代就跻身伦敦证券交易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济活动实践经验。之后,他潜心钻研,于1817年编写了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西方贸易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为之后的贸易理论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

①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修订实施了《谷物法》,由于限制了谷物进口,引起英国国内粮价上涨,地租猛增。昂贵的谷物迫使工业资产阶级提高工人的工资,使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产品竞争力削弱。同时,粮价的上涨也增大了居民的粮食开支,居民相应地减少了对工业品的购买。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谷物法》限制了外国粮食进口,招致外国对进口英国工业品的报复。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迫切要求废除《谷物法》,进而与土地贵族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②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理论上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亚当·斯密提出,国际分工应该按地域、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差异来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李嘉图却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仍存在互利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绝对成本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它回答了经济不发达国家生产的各种产品成本都高、都处于劣势,而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成本都低、都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情况。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一系列简单的假定条件为前提,主要有: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进行;生产要素在国内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则完全不流动;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不变的;没有运输费用;不存在技术变化;贸易按物物交换直接进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商品,放弃生产优势相对小的商品;而在各种商品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小的商品,放弃生产劣势相对大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说明。

除了强调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以外,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基本一样。在两个国家发生贸易活动前,两国每年的生产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4 国际分工前的生产情况2

img

从表1-4可以看出,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甲国都具有优势,而乙国都处于劣势地位。甲国生产小麦的成本是乙国的 1/6,而生产布匹的成本是乙国的2/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甲国生产小麦的成本比生产布匹的成本更低,更具有优势。相反,乙国生产小麦的成本是甲国的6倍,生产布匹的成本是甲国的1.5倍,通过对比,乙国生产布匹的成本要比生产小麦的成本小。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甲国应该生产小麦,而乙国应该生产布匹。

国际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国际分工后的生产情况2

img

从表1-5可以看出,通过国际分工,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投入的劳动天数没有变化,一共为12天,产量却从过去2单位的小麦和2单位的布匹增加到3单位的小麦和3单位的布匹,分工以后小麦和布匹的产量比分工前各增加了1个单位。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进行贸易,甲国以1单位的小麦换取乙国1单位的布匹(交换比例按1 : 1,根据该理论中劳动具有同质性的假设前提),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

两国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以后的情况如表1-6所示。

表1-6 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后的情况2

img

从表1-6可以看出,甲国用1单位的小麦交换乙国1单位的布匹,不但两个国家各自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从产量上看,甲国和乙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也比分工以前多了1个单位,社会福利水平增加。这与绝对优势理论相符。

img

img

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他对经济学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1819年他曾被选为上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支持自由贸易。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发展经济的最好办法。

1.2.3 保护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中最古老的国际贸易理论,它萌芽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处于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着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拜金主义盛行,人们以金银财宝为财富,追求积累货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无论早期重商主义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得富有,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就是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又有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采取直接的强制措施来取得和保存金银,防止金银外流。在对外贸易中,政府要加强干预,使每笔贸易都实现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者重视的是长期的和总体的贸易顺差,认为一定时期内和对某些地区的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总体实现顺差即可。因此,国家可通过管制货物进出口间接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威廉·斯塔福(W. Stafford);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托马司·孟(Thomas Mun)。托马司·孟的代表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3)重商主义的影响。

尽管重商主义者的贸易思想有不少错误和局限性,如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之所得必是另一国之所失;仅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把交换所获得的产品也包括在财富之内等。但他们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关于贸易的顺差、逆差进一步发展到后来的“贸易平衡”“收支平衡”概念。重商主义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更重要的是,重商主义已经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把对外贸易看成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尽管大多数国家声称更倾向于自由贸易,但在贸易实践中更关注贸易差额,利用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施加诸多限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典型的重商主义,虽然重商主义的势头有所减弱,但在21世纪仍然活跃。

2.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19世纪,当工业革命在英、法两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还不发达,其资本主义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幼稚工业,客观上需要与自由贸易理论相抗衡的理论,于是,保护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汉密尔顿(A. Hamilton,1757—1840)和德国的李斯特(F. List,1789—1846)。李斯特的学说更深刻且系统,更具有代表性。

(1)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提出。

汉密尔顿是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他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被视为保护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在这份报告里,他极力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措施,指出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的国际贸易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的两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对美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理论。

李斯特早年在德国提倡自由贸易,1825年被迫流亡美国后,受汉密尔顿保护贸易理论思想的影响,并亲眼看见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成效,于是转而提倡贸易保护。

李斯特的主要著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其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是在批判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的保护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二是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

①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a.生产力论。李斯特指出,自由贸易理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嘉图从比较利益理论出发,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商品,而应该集中精力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李斯特不赞成这种主张,他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目的是发展本国生产力,只有如此,对外贸易才会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他批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看重财富本身的增长而忽视了一国生产财富能力的增长,但事实上,财富生产能力的增长比财富本身的增长重要得多。

就德国而言,从国外进口廉价商品,表面看似乎是合算一些,但长此下去,德国的民族工业就不可能得到扶持和发展,只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依附外国的困境,生产力水平就无法提高。

b.历史发展阶段论。李斯特批评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李嘉图等人认为,在贸易自由的环境下,各国按比较成本可以形成和谐的国际分工。李斯特认为这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杀了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和历史特点,错误地以将来才能实现的世界经济联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他认为,在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其中在原始未开化时期和畜牧时期应实行自由贸易,以促进畜牧产品的出口,并输入工业品。到了农业时期和农工业时期则应实行保护贸易,以保护幼稚工业,使其迅速增长。在农工商时期,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点,则再恢复自由贸易。他认为,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处于农业时期,德国和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要过渡到农工商时期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扶持德国工商业的发展,而英国和法国当时已进入农工商时期,故可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c.国家干预论。李斯特反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自由放任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经济,政府不应当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应遵循自由放任政策。李斯特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他以英国为例,进一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他指出,英国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固然可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英国工商业能够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初政府的扶持政策所致,德国正处于类似英国发展初期的状况,所以应实行国家干预下的保护贸易政策。

②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确立。

a.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和对象。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增加国内生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比较,李斯特认为,工业尤其是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一国应特别强调发展工业生产力,等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农业自然就会跟着发展。由此他提出了保护对象的几个条件,一是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他不主张保护所有的工业,而主张只选择那些刚刚起步且经历了相当保护时期后,确有自立前途的幼稚工业进行保护。二是保护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在被保护的工业经过适应期得到发展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低于进口的同种产品并能与外国产品竞争时,也不再予以保护。这里所说的适应期,李斯特主张以30年为限。三是工业虽然幼稚,但尚无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时,不需要保护。四是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工业成熟期尚远,才适宜进行保护。

b.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手段。李斯特认为,保护国内幼稚工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关税。具体如下:第一,主张采用递增关税的方法。因为突然实行高额关税,就会割断原来存在的各种国内外商业联系,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造成强大的冲击,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只能随工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自给程度而逐步提高关税。第二,主张采用差别税率的方法。对不同性质的幼稚工业实行不同程度的税率。比如,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品部门必须采取较高程度的保护,对奢侈品部门只需最低程度的保护,而对本国发展幼稚工业所需的复杂机器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则免税或征收最低进口税。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及政策对当时的德国和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尤其是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理论不仅对德国当时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在短时间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指明了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李斯特的不少观点对我们现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img

img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年)以国民经济和幼稚产业保护闻名,他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其终身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统一和经济发展,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代表著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以“幼稚工业保护论”闻名。他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他认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他曾写到“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古典理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独立。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政府应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

3.超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末到“二战”前,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同时国家积极干预外贸,鼓励出口。

与一般的保护贸易政策不同,超保护贸易政策不是保护本国幼稚工业,而是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加强其在国外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而是积极地向外扩张,占领国外市场。

在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用古典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解释贸易顺、逆差最终均衡的过程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们认为,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因此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

img

img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货币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研究体系建立做出重大贡献,其代表作包括《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20世纪3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失业不断增加的情况,凯恩斯由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转变为保护贸易论者,他在批判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灵活偏好三个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为政策基点,把对外贸易和国内就业结合起来,创立了保护就业理论。凯恩斯认为贸易保护政策能带来贸易顺差,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后来,其追随者又充实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观点,从宏观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差额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张国家干预,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最终形成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1.2.4 现代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P. Heckscher,1879—1959)和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创立的。俄林的主要著作为《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俄林的理论采取了其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因此通常冠以其师之名,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说,也有称为资源赋予理论的,简称赫—俄学说。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背景。

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当时的英国放弃自由贸易,超保护贸易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瑞典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因而人们对超保护贸易主义深感不安。在此背景下,俄林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以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立论基础,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继承了他的导师赫克歇尔的论点。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如何理解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之间的成本差异问题。他认为,假如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的拥有量和分布量相同,各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一样,在不考虑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既不会给其中一个国家带来利益,也不会给另一个国家造成损失。因此,比较成本差异存在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拥有量和分布量;二是两个国家产生的不同商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不一样。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有以下几点。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要素;

②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

③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的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生产的增减而变化;

④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家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⑤没有运输成本、不存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

⑥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⑦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每个国家的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相等。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指的是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进行分析,用生产诸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除了狭义的内容以外,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仅使国际间的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的生产要素趋于均等化。

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开始逐层展开的,其内容如下。

①国家间的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假设在没有运输成本的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假设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价格在甲国比乙国低,而B产品的价格在乙国比甲国低,那么甲国的A产品必然会向乙国流动,而乙国的B产品则向甲国流动,两国的国际贸易因此产生。

②国家间的商品价格差异是由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导致的。俄林认为,各国间的商品价格差异来自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同一种商品,其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成本的差别导致的。所以成本的国家绝对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第一个原因。

③国家间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两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假设只有甲乙两国生产小麦和布匹两种商品,成本比例如表1-7所示。

表1-7 成本比例不同

img

在甲国,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是1 : 2;而在乙国,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是3 : 1。也就是说,在甲国国内,1单位的小麦能换1/2单位的布匹;在乙国国内,1单位的小麦能换3单位的布匹。因此,甲国输出小麦、输入布匹,而乙国输出布匹、输入小麦,这就有了相互有利的贸易关系。

如果两国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俄林认为两国只能发生短暂的贸易关系。假设甲国生产小麦和布匹的成本都比乙国的低50%,则成本比例如表1-8所示。

表1-8 成本比例相同

img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甲国的小麦和布匹都单方面向乙国输出,而乙国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在甲国对乙国贸易出超的情况下,乙国需要大量买入甲国货币来购买甲国的商品,则甲国货币汇率会上升,汇率上升就意味乙国购买甲国商品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在汇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双方的进口值恰好等于出口值,这就建立了贸易平衡。因此,将不会再有贸易关系产生。此例中,甲国汇率上涨一倍就会使两国两种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

由此可见,俄林认为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④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价格存在差异。为什么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成本比例?俄林认为是由各国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它们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获得的工资、利息等。在一个国家,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要素价格比例关系。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所以产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每种生产要素价格如何决定呢?它们主要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对一种要素的需求是来自对其产品的需求。例如,对汽车需求的增加,自然导致对工人、原料、资本的需求的增加。

⑤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俄林认为,价格由供给关系决定,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必然会由生产要素的供给所决定。在一个国家中,生产要素的供应深受生产要素丰缺程度的影响,因此一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相对固定的。这样,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

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就便宜;反之,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例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本较少,因此地租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因此,国家间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分析,俄林得出关于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著名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各国只有充分发挥本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积极意义。

①该理论更加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该理论从一国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出发,例如它从生产要素、价格、供给、需求等实际问题入手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在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不仅仅是劳动,而且土地、资本等因素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该理论更加接近国际贸易实际。

②深化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比较成本理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比较成本理论假设两国交换是物物交换,国际贸易产生起因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俄林假设两国的交换是货币交换,两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用等量产品不同货币价格(成本)比较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是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理论提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否则将会失去更多利益。这些思想对一国外贸政策的制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img

伊·菲·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2),瑞典人,著名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学生俄林建立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论,被命名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定理)。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为《域际和国际贸易》。1977年,俄林凭其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里昂惕夫之谜对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分析,里昂惕夫(Vassily W. Leontief)以美国为例,验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美国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力比例。

由于美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里昂惕夫期望能够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结论。其计算结果如表1-9所示。

表1-9 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

img

从表1-9可以看出,1947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相比是18 184 : 13 991≈1.3;而1951年的比率约为1.06(13 726 : 12 977)。

尽管这两年的数字不同,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相同的,即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这就意味着美国出口的产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而进口替代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一结果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刚好相反。该结果令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界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熟练理论(Skilled Labor Theory);

(2)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

(3)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Cycle);

(5)产业内贸易理论(Inter-industry Trade Theory);

(6)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3.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是解释技术水平不同的国家贸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应被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技术差距也是导致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技术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而实际上技术的创新和使用在各国存在差距。技术差距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种是技术革新创造出了崭新的产品。在第一种形式下,技术差距表现为比较优势的差距;在第二种形式下,技术差距表现为拥有新技术的国家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出口。一种新产品从被外国消费者所接受到外国开始模仿生产的时间越长,技术创新的国家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大;反之,技术创新的国家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小。由此可见,技术差距也是导致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甚至出口垄断优势的原因。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解释一国对同一类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贸易理论,或者说是解释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的理论。

从国际贸易的内容角度看,可将国际贸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前者是指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如钟表与大米的贸易、汽车与电视机的贸易等;后者是指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所开展的贸易活动,如两国在酒类、饮料方面进行的贸易等。然而,实践中的贸易商品种类有成千上万之多,那么,究竟怎样界定一种商品贸易是发生在产业间的还是发生在产业内的呢?目前,一般都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SITC)进行判断。在SITC分类中,共有6位数字编码,能计入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商品的编码至少是前3位数字相同—同类、同章、同组,否则,只能视为产业间贸易。由此可见,不能把产业内贸易简单地等同于工业部门内的贸易或工业制成品的相互贸易。此外,由于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交易市场有了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之分,相应地,产业内贸易可进一步划分为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和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当然,产业间贸易也可进行这样的划分。

传统的贸易理论模式往往假定企业以相同的生产方式制造同一产品,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通常不仅生产多种产品,而且同一产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同一产品差异的表现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指产品在品牌、商标、款式、包装、支付条件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差别,这是一种由产品横向比较产生的差异;二是指产品在规格方面的差别,它是一种由产品纵向比较产生的差异。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会使具有相同实物形态的产品成为异质品,当这种产品的异质性与人们的消费心理联系在一起时,产品的异质性就会导致产品比较优势和消费垄断优势的形成,从而也使同一产品之间产生了交换的必要,产业内贸易随之产生。比如,美、日两国均生产轿车,但所生产的轿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美制轿车宽敞舒适,日产轿车轻便省油,在两国消费者消费心理倾向的作用下,分别产生了对对方产品的消费需求,最终形成了两国在轿车这一产品上的相互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同质产品国际贸易的解释如下:第一,许多同质产品,如建筑用沙、水泥等,单位价值很低而运输费用却很高,消费者对这些产品则尽可能从最近的供应地获得,于是一国极可能由于求近而进口,而该国又是这些产品的出口国;第二,由于信息、政策及历史原因导致的一些国家开展大量的转口贸易,这种贸易的进出口商品势必雷同;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具有季节性,各国生产季节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一国对这些商品时而进口、时而出口。

协议下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同一个产业内部,根据某种协议,双方各处优势地位的部门均实行专业化生产,同时每一方又将停止生产部门的市场提供给对方。这样,双方均能因实行专业化生产而收到规模经济效益。根据协议,让给对方生产的部门,在进行投资时向对方保证:将进口对方国内生产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对方安心搞自己的专业化生产,以实现规模经济。

5.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解释要素禀赋类似的国家间进行分工和贸易的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以产品异质性为基础,旨在分析国际水平分工原因的学说,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该理论认为,在产业内存在大量异质性产品系列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收益递增可以用于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

按照传统贸易理论的观点,当两国的要素禀赋特征相似时,两国之间将不会发生分工和贸易,而在规模经济理论看来,即使两国要素禀赋类似,如果一国能实现规模经济,那么该国将获得比较优势,但这种分工和规模经济只能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去完成。

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解释一国在不同时期由某种产品的出口国(进口国)变为进口国(出口国)的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蒙德·费农提出的,费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1)新生期是指新产品的研发阶段。由于要投入巨额资本购置研制设备,需要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的高级熟练劳动力,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充足资本和拥有由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知识集团的国家才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发展新产品和推销新产品的市场条件。

(2)成长期是指产品基本定型、可以批量生产并普及的阶段。此时由于研发费用已大幅度下降,需要大量开支的是资本设备购置费和原料成本费等,所用劳动是一般的熟练劳动,新产品生产已从技术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大多数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3)成熟期是指新产品已经完全变为标准品、广泛普及、批量生产方法更大规模适用的阶段。这时生产方法变得更简单,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大量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不但发达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组织生产。由于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较低,发展中国家又具有大量劳动力,他们就具有比较优势。

美国销售学者威尔士认为新产品生命应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美国拥有大量高收入消费者,在新产品试销阶段,他们拥有各种便利条件收集消费者的反应,并改进新产品设计,使之更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再加上美国在新产品原材料供应方面拥有优势,新产品必然由美国推出。

第二阶段,新产品吸引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达到一定规模后,这些国家的生产者自己组织新产品生产,这些国家的新产品问世之后,由于它们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不必支付长途运输费用和缴纳关税,也不必支付研发费用,生产成本比美国低,因而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比美国强。

第三阶段,美国和发达国家同时将新产品出口到第三国,但发达国家的产品成本和售价更低,在激烈的角逐中,它们的产品将逐步取胜,将美国排挤出第三国市场,但美国仍垄断本国市场。

第四阶段,发达国家的规模收益进一步增加,加上工资较低,改进后的设备更先进,技术水平更高,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美国,不仅可以在第三国市场上打败美国,而且进入了美国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改变了传统静态比较利益的观点,把要素禀赋理论推进了一大步。

img

当真空管收音机刚在美国被发明时,其市场前景并不确定,它并没有吸引许多顾客,生产规模也较小,价格非常昂贵并且具有手工艺的特点,因此需要大量技术性工人。经过最初错了又试的阶段之后,收音机成为适应大规模生产的成功商品,随着电台网的扩张以及收音机的有用性对消费者越来越明显,收音机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不久收音机成为出口商品。“二战”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普及,日本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扩大生产,使得日本占领了收音机市场的很大份额。

美国厂商研制开发了半导体收音机,并在几年内成功地与仍在使用旧技术生产的日本厂商进行竞争,后来日本又学会了半导体技术,并利用劳动力优势挤占美国市场份额。

美国厂商又研制开发小型半导体技术,使得美国又获得技术优势,但是这个技术最终再次被日本学去,日本再次控制收音机的世界市场。

现在,日本成为这一领域的创新者,用最新的技术生产收音机,用比较过时技术生产的收音机已转移到亚洲其他工资较低的国家,但工厂常常由日本厂商所拥有。

◆思考与分析:

这个案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国际贸易现象?

7.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是解释工业国之间进行工业品贸易的理论,这一观点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双向贸易的增加,主要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决定的,而人均收入与贸易收入的趋同性、需求结构的相似性,增大了双方贸易的数量和机会。

(1)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

林德从需求角度出发,研究了“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激增的原因。他认为只有那些存在国内需求的工业品才有可能形成出口,这是因为一国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通常有赖于国内需求的推动,在此基础之上,才会进一步扩展至国外市场。如果一种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上缺乏需求或不存在需求,那么,生产者就难以想象出能够满足国外需求的产品生产方案,即使有了这样的方案,生产的成本也会更高。林德由此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一国某一产品的国内需求将决定该国这项产品出口的可能性。

(2)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

林德进一步分析了两国需求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他的另外一个基本结论:贸易国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越相似,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强。他认为,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国民收入就越相近,需求结构也越相似,一国富有国内需求的产品也越容易找到国外市场,这样,贸易量就越大。相反,如果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和消费偏好差距很大,那么,产业内贸易就会产生障碍。由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程度和人均国民收入较为接近,消费需求的偏好相似程度较高,所以这些国家的工业品产业内贸易量越来越大。因此,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在具有相似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更易于开展。

(3)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当收入提高后,能满足商品价格提高以后需求的产品,除了原来已经有的产品外,还有比原来更精致而功能相似的产品,以及能满足更高生活质量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