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土上的喜忧欢愁
这段时间以来,从甘肃的小山村到山东的小镇,我一直都在阅读毛晓春先生的《纸上低语是故乡》。因身体状况欠佳,只好断断续续地读,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认真读完了。甘肃的小山村与山东的小镇均是与我联系密切的地方,前者是我挂职两年的地方,后者则是我的出生地,它们对我而言都是故乡般的存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毛晓春先生的“乡愁”,无形中添了一份共鸣。
与毛晓春先生结识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算短了,可我始终无法用合适的词语去形容他。他在一家文化单位上班,酷爱书法与绘画,书法方面尤擅金错书,被誉为“金错书第一人”。他所绘就的竹兰鸟禽独具风格,寥寥几笔之下趣味尽显。他性格看似外向,实则倾于腼腆,尤其不善饮酒,却创办了一大大的酒厂,从厂房建造到设备引进、工艺选择再到酒瓶设计等无不是他亲力亲为,令我讶异。当然,在他所做过的事情当中,作家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个身份,并且20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多本文集,在文学方面的成绩也是越来越大。
《纸上低语是故乡》一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乡愁、乡情、乡韵,总计50余篇文章。毛晓春先生偏爱短章,所以这些文章也多是一两千字的短文。从写作时间而言,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大,既有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作品,也有当下写就的。这些作品虽然分属不同的时间,但其内核终究离不开一个“情”字。毛晓春先生在书中所透出的“情”真挚而热烈,不掩饰亦不做作,读来触动颇深。在《我家的土炕》《故乡的杏树》《换粮》等作品中看到的是苦难如何将一个年轻人推向坚强与成熟;在《写给父亲、母亲》《我要在温爸坟头种香蕉》等作品中看到的是亲情之于一个年轻人的滋养与教育;在《他,永远是农民的儿子》《中学时就背你的诗》《霍老,这事我办好》等作品中看到的则是一个年轻人对前辈学者发自内心的坦诚与尊敬。正是由于这份真挚与热烈的“情”,一份本应独属个体的乡土记忆与生命体验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让我们更加熟悉、了解了毛晓春先生。
近些年来,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样不少,每每读到,或感动或沉思,但总是很难去评说些什么,尤其是对于那些独属于作者的乡愁记忆,更是不敢言说,唯有静观细读。于我而言,在毛晓春先生的《纸上低语是故乡》中,看到毛晓春先生写如此多关于青少年时期的事情,关于自己、关于亲人与邻人、关于乡俗与美食等,虽然他常常会在文章结尾处写及自己只记得这些了,但他所记得的这些已然不少。我与毛晓春先生其实有着相同的经历,乡村长大,长大后离开,并在远离家乡的城市生活,看到他笔下的凉粉、浆水、土炕、电影等,同在异乡为异客,仿佛随他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只可惜我所记得的人、事甚少,许多的事情都如云烟一般在岁月中消散了,不能不说是遗憾。
毛晓春先生的《纸上低语是故乡》是一部来自记忆深处的作品,见证了他的成长与人生,正如他在《我的生命和文学创作》中写到的那样:“这些写下的文字,反映着我的心声,反映着我的心境,从一个充满热血、充满梦想、充满抱负的青年,到一个孤独寂寞,饱经世间沧桑、冷眼的青年。”生活的困苦与磨难似乎让毛晓春先生变得沉沦,“虽然,我的生命还很年轻,我的路还很长,但我的心却已很苍老。我觉得我的年龄和我目前的心境是多么的不协调,就似一个身材矮小的人长着一个很大很大的脑袋。我的勇气在逐渐地逐渐地消磨下去,消磨下去。”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被消磨,“这么多的伤害、痛苦、不幸、屈辱、人世的沧桑并没有使我厌世、沉沦,反而使我更增加了活下去、写下去的信心。”他通过这些作品为自己年轻时候的人生旅程留下了深情的记录,更为亲朋与故土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才是故乡,青少年的那些人与事早已留在了过往的时光里,或美好或灰暗,均不可再回来。许多次回到家乡,每一次都会觉得家乡变得越来越陌生,曾经就读的学校早已破败不堪,迁去了别处;曾经的老建筑里,亲朋也已先后离开,有些甚至已不在人世;曾经繁华的街道趋于萧条,喧嚣不在,这一切无不令我心生感慨,但怅然过后,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努力生活,安然前行才是生活的永恒要义。
与毛晓春先生共勉。
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