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感光度测定
▼实用感光度测定的意义
摄影是一个通过感光材料对光的感应来记录被摄体的亮度和颜色等信息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曝光误差,使我们不能正确记录被摄体包含的信息。可能产生误差的环节大致有以下几种:胶卷的实际感光度与标称感光度的误差,测光系统的误差,相机光圈、快门的误差,镜头、滤光片透光率的误差,底片加工的误差,放大照片的误差等。
我们知道,在整个摄影过程中,负片或反转片完成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摄影的最终结果,而这个过程又是不可重复的,一旦底片出现问题,有的场景可以重新拍摄,而有些场景却永远不会再出现。因此在拍摄前,将摄影过程看成一个系统,进行实用感光度测定,是非常必要的。这个过程能把所有未知因素变成已知因素,把误差变成可计算的部分,从而实现有把握的拍摄。
▼什么是实用感光度测定
实用感光度测定过程俗称“试片”,实际上是将摄影过程的各个环节固定下来,发现误差,确保调整误差以后按照同样的摄影过程拍摄可以获得准确的曝光,所以,实用感光度测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测定过程中,首先应将感光材料、摄影器材和冲洗加工工序固定下来。假如我们在实验阶段发现某一胶卷过度曝光2/3级可以得到最好的影像,那么在实际拍摄中,如果用同样的器材、同一批号的胶卷,我们只要将胶卷的感光度降低2/3级,就能得到最好的影像,那么这个胶卷实际使用时我们认定的感光度(比生产厂家标称的感光度降低了2/3级),就是胶卷的实用感光度。
▼简单的实用感光度测定方法
完整的实用感光度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烦琐的过程,并且需要特殊的专业仪器,但由于我们是进行人像摄影,因此可以针对我们的摄影主题将这个过程简化。
准备工作
为了使实用感光度测定有意义,必须保证实用感光度测定所用的胶卷与实际使用的胶卷有相同的性能(最好为同一批号),并保证在实际拍摄中使用相同的测光表及相机等器材,最后还必须保证使用相同的冲洗条件。
拍摄时首先要选择典型的主体和环境,由于人物是我们拍摄的主体,我们只要选择人物头像和基本色谱板作为主体就可以了。基本色谱板是为了给影调和色调的再现提供客观的比较。在取景框中,我们将这两个主体尽量充满画面。如果在室外进行,可以将天空、建筑、植物等常见的景物包含在内。
布光方式
以前侧光为好,因为这种角度的光线可以更好地观察到人脸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影调变化,并与实际拍摄情况也比较接近。光比也比较接近实际拍摄的范围(1∶2—1∶4之间)。
确定曝光量和拍摄
我们以基本色谱板的18%灰的部分测光,注意测光范围不要超出18%灰的范围,然后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基础曝光组合。然后以这个基础曝光组合为中心,以1/2级曝光为变量,梯级增加或减少曝光量拍摄一组照片,为了使拍摄条件不至于混淆,可以在拍摄时将拍摄条件一起摄入画面(图2-1)。
冲洗和放大
按照标准的实际拍摄时将要使用的冲洗条件冲洗试片。照片放大时将18%灰板置于一旁,将每张试片放大一张照片,要求画面中18%灰的部分的密度与18%灰板的密度相同。此时,我们就基本完成了简单的实用感光度的测定实验。
▼如何评估实用感光度测定结果
由于摄影影像的作用对象是人,所以对摄影影像的评估就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进行。
图2-1 实用感光度测定
主观评估主要观察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色调,特别注意人像的还原,比如脸部肌肤的质感、影调过渡关系、头发的层次还原等。此外,对照片颗粒性和色彩的评估也是一种主观评估。
客观评估主要观察基本色谱板的还原情况,特别注意消色色阶的还原(图2-1)。假如照片中消色色阶的消失界线由暗部向中心偏移,说明没有利用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向曲线的趾部偏移,胶卷曝光不足;如果照片中消色色阶的消失界线由亮部向中间偏移,说明影像向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肩部偏移,胶卷曝光过度。
因此,正确的评估要结合这两方面因素,挑出综合质量最好的一张照片,然后按照其拍摄条件,换算成胶卷感光度的变化,得出本次实用感光度测定的结果。比如我们认为曝光量+1/2的照片质量最好,我们就把比胶卷标称感光度低1/2级的感光度认定为该胶卷在我们使用的摄影系统里的实用感光度。
▼使用一步成像胶片预测拍摄结果
我们在人像摄影中经常会用一步成像器材来预测拍摄结果,好处是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看到影像,摄影者可以及时发现曝光以及光比、遮挡、漏光、投影等照明问题。一般我们使用的可换后背的120相机都有与之匹配的一步成像后背。
但是运用一步成像器材并不能取代实用感光度测定,一方面是因为一步成像的感光材料与实际拍摄的感光材料的构造和显影情况完全不同,而且前者容易受当时温度的影响,所以它对最后的影像质量没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一步成像的画面面积非常小,一般只有8.5—10.8厘米,其对细节的表现也不具备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