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量效关系名医汇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常用中药临床用量2000年流域

傅延龄

今天分享我个人和我所带领的团队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关于发展量效关系以及中药剂量用量流的相关思考。从题目中大家看到“流域”两字,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河流,我们取象比类,把它应用于药物剂量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药物的用量从它的源头算到现在,那么确实形成了一个用量流,整个用量流域的狭窄宽阔不一,代表着药物用量的变更。
因此,我们在考虑药物用量时,应该从一个“面”上整体把握,而不应该仅仅从一个“线”上来考虑。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提出“用量流域”概念的原因。桂枝汤为临床常用方剂,我最近在写《方药用量2000年流域研究》这本书时,曾看到过一则吴鞠通的医案,讲他自己在夏天感受风寒后,自服桂枝汤治疗。最初使用寻常剂量,桂枝为3钱,但无效,第二天桂枝用到8两,半剂,病愈。在吴鞠通的年代,1斤约为600克,8两是半斤,那么一剂药中桂枝用到了300克。张仲景用桂枝汤,常用剂量为3两,即41.4克,现在多数医家认为用量过大,然而仲景在桂枝汤服法中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可见病重者,服3剂9服,一天桂枝的即达到120多克。我们讲前圣后贤,前圣是张仲景的用量,后贤是吴鞠通的用量,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中药的用量有很大的奥妙。峡谷的两岸十分陡峭,河流在这样一个峡谷里,两边不会蔓延,边界清晰。而平原流域中,河流浸渍河岸,而无明显边界。我们中药的用量就有这样一个特点:《药典》中给出的用量范围犹如陡壁,临床上应用时却成发散状,有的医家用量很小,有的医家针对重病时用量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