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早期荷李活的三位華裔

儘管《排華法》在二十世紀初對美籍華人影響巨大,令華人的居所、生活局限於唐人街,可從事的職業寥寥,但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刻,他們也獲得了不尋常的機會,比如進入荷李活的創作團隊。

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D.W. Griffith)在荷李活製作《殘花淚》(Broken Blossoms, 1915)時,因劇情中有位唐人街華人青年愛上了一個不堪家暴而離家的白人女孩,他僱用了關文清(Moon Kwan, 1896-1995)作為「技術顧問」,負責片中男主角的服裝、化裝、表演及其住所的佈景與道具。這部異族愛情故事由默片時代的大明星呂倫·居殊(Lilian Gish)、李察·巴林美斯(Richard Barthelmess)主演,開創了荷李活用白人演員扮演亞裔角色的傳統。

關文清生於廣州,少年赴美,因迷戀默片大明星瑪麗·碧克馥(Mary Pickford),而嘗試進入電影圈。1915年進入格里菲斯的劇組之前,他已經在洛杉磯的電影學院主攻編導,旁聽了有關電影拍攝的其他課程,算是受過比較系統的電影專業教育,同時他還在荷李活做臨時演員。相比較當時諸多醜化華人的電影,《殘花淚》的華人青年是正義與愛的象徵,因此影片在上海公映時,曾有評論讚嘆片中手無縛雞之力的華人青年竟能夠殺死對白人女孩施暴的父親,並說:「嘗見外洋舶來之影片,凡描演我國人民處,泰半排在盜藪惡黨之列,而此《殘花淚》一片,獨能演出高尚純潔之戀愛,誠不勝榮幸之事耳。」(4)《殘花淚》讓關文清成為荷李活第一位知名的華裔工作者。

《殘花淚》中的華人青年和白人女主角都由白人演員扮演。

1920年關文清歸國後,首先在上海附近的南通創辦電影公司,但未成功。1923年他加入了黎北海、黎民偉兄弟在香港的民新公司。作為首位從海外歸來的電影專才,關文清的電影觀念和黎氏兄弟相似,也希望以影劇來愛國救民、啟發民智。關文清對民新公司的貢獻,一是擔任演員養成所的教員,培養了香港第一批電影藝人;二是參與了香港首部長故事片《胭脂》(1925)的攝製,負責全片的化妝。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大批剛成立不久的中小型製片企業被迫關門,部分香港影人到內地發展。在香港電影發展的低潮中,關文清於1926年為廣州的南越公司導演了《添丁發財》,之後幫助美國商人伊薩克·奧咸(Isaac O. Upham)拍攝和剪接了風光片《中國點滴》(Pieces of China),還創作了獨幕劇《太子求劍》連同《中國點滴》一起在加州的戲院放映。關文清後來到香港拍片,成為早期華語電影的一位重要導演和監製。1933年他在赴舊金山時,幫助趙樹燊成立了大觀聲片公司,並成為大觀的主要導演,在香港和美國兩地都拍過電影。1941年他在舊金山和伍錦霞聯合導演了《金門女》(Golden Gate Girl, 1941)。晚年住在加州的關文清,常對來訪的人大聲說,「我給大導演格里菲斯工作過!」(5)

關文清和美國女友、友人們在一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美國士兵從歐洲帶回來的所謂「西班牙流感」席捲美國,令荷李活片廠人手短缺,另一位年輕華人獲得了他的片廠工作。1899年在廣東出生、1904年來到美國的黃宗霑,先是得到了一份每天清潔場地上的膠片的工作。有一天,默片時代的大導演施素·德美(Cecil B. DeMille)需要多機位拍攝時,人手不夠了,於是這個一度夢想成為拳擊手、個頭不高的華人青年,開始負責打板。一次,德美需要一隻黃鸝唱歌,但是小鳥不肯開口。黃宗霑把一片香口膠黏在鳥嘴上,小鳥為了甩掉香口膠而嘴巴一張一合好像唱歌一樣,導演拍到了他要的效果,立刻給這個華人青年漲了50%的工資。由於從小喜歡攝影,黃宗霑工餘也幫明星們拍照賺些外快。女演員瑪麗·明特(Mary Miles Minter)發現他為她拍攝的肖像照片,讓她天藍色的眼睛呈現美麗的深色而不是慣常的淺白色。明特問他,你是否可以拍電影時也把我的眼睛拍成這樣?如果可以,我下一部戲就請你做攝影師。黃宗霑一口答應之後,才發現原來他無意之中成功的秘訣,在於他的影樓裏面的背景黑絲絨,讓她天藍色的眼睛產生了這樣的效果。他於是名聲傳出,其他有同樣問題的藍眼睛演員們也蜂擁而至,黃宗霑就這樣踏上了成為荷李活攝影大師之路。很快他就從普通攝影師晉升成攝影指導,首先拍攝了明特主演的《命運之鼓》(Drum of Fortune, 1923),之後又拍攝了嘉麗拉寶(Clara Bow)主演的《村夫艷婦》(Mantrap, 1926)以及鍾歌羅褔(Joan Crawford,瓊·克勞馥)主演的《笑吧小丑》(Laugh, Clown, Laugh, 1928)等名片。他總是能夠用特別的燈光,使女明星們看起來既美麗又性感,這個神秘的華人攝影師此時已經靠着一套特殊的美學,而在荷李活站穩了一席之地。

荷李活首位華裔攝影師黃宗霑。

1928年他希望事業上能更上一層樓,自己能夠導演一部和中國有關的電影。他於是到上海拍攝一些素材,希望能夠用在自己的電影中。但當他返回美國時,不但沒能夠做導演,還必須重新學習拍攝技能,因為此時荷李活已經進入有聲片時代,很多攝影師被淘汰。黃宗霑憑着聰明才智,很快適應了聲片的拍攝,並再次成為衆人爭搶的攝影師。1933年,米高梅僱用他作為專職攝影師,他在拍攝了約十五部影片之後,又跳槽到派拉蒙。伍錦霞1935年前後第一次闖蕩荷李活時,黃宗霑就利用自己的人脈幫助她尋找攝影師和其他技術人員。兩人的友誼一直從那時持續到二十年之後,她到紐約開餐廳時,他仍舊經常介紹大明星客人到她的餐廳用餐。他熱心幫助同胞,是出了名的。作為早期的電影從業員,荷李活的師徒傳承、各部門配合的體制,為黃宗霑屏蔽了有可能因其種族而在其他工作中受到的刁難,但他也是靠自身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尊重。事實上,作為荷李活大師級的攝影師,他在片廠對於電影的主導有時會壓過經驗不足的導演。

1922年,十七歲的華人少女黃柳霜(Anna May Wong, 1905-1961),在荷李活第一套彩色電影《海逝》(The Toll of Sea)一片中飾演主角蓮花——一個蝴蝶夫人類型的角色。接着,她和荷李活大牌明星杜格拉斯·菲賓士(即道格拉斯·范朋克)出演《八達城之盜》(Thief of Bagdad,又譯《月宮寶盒》),在國際影壇上知名。作為攝影師的黃宗霑和扮演印弟安公主的黃柳霜,共同參與了1924年的《彼得賓》(Peter Pan,又譯《小飛俠》)的拍攝。黃宗霑也為黃柳霜拍攝過非常著名的肖像照片。同樣作為荷李活的從業人員,在幕後工作的黃宗霑一直被各導演爭搶,拍片量很大;而在台前、鏡頭前演出的黃柳霜,則因為她的亞裔形象而很難獲得角色,不要說像樣的角色。但是她還是憑着異國情調的面孔、完美的身形、精湛的演技讓她獲得了很多影迷的追捧。1928年,華納兄弟在《血色都市》(The Crimson City,1928)一片中讓她做梅蓮娜萊(Myrna Loy)的配角,萊在片中扮演一個亞裔女子,柳霜則扮演她的丫環。不滿於荷李活一直以來寧可用匈牙利、墨西哥、印地安演員扮演華人角色,也不肯用華人演員做主演,柳霜離開了荷李活,到了歐洲尋求機會。在柏林,柳霜立刻就在兩部影片——《歌女》(Song, 1928)和《都市之花》(City Butterfly, 1928)——之中成為女主角,並且引起了轟動。接着她在英國拍攝了自己的最後一部默片《唐人街繁華夢》(Piccadilly, 1929)。這部影片在被遺忘多年後,被英國電影學會重新修復,讓今天的觀衆可以一睹默片後期黃柳霜的演技。在英國為了適應舞台的需要,她師從一位劍橋大學的語言老師,把自己的加州口音永久地改成了英國口音。因為柳霜是舞台和電影雙棲的演員,當很多默片演員在有聲片時代被淘汰時,她則進入另一個創作的黃金時期,她的第一部聲片由她本人錄製了英、法、德語三個版本。

黃柳霜在《海逝》中扮演一個蝴碟夫人式的角色。

黃柳霜和菲賓士在《月宮寶盒》中。

黃柳霜著名的造型照。

黃柳霜的默片高峰作品《唐人街繁華夢》劇照。

作為亞裔演員,黃柳霜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卻不能獲得像樣的角色。即便如此,她出演配角的電影也照樣引起注意:電影院會把她的名字貼在展示板上招攬觀衆;影評人們也經常在一些乏善可陳的影片中,留意到唯一的亮點就是黃柳霜精彩的演出。作為一位職場女子,黃柳霜出入柏林、倫敦、紐約的上流社交場所,跨洋旅行必坐輪船的頭等艙,通信、交往的有很多社會名流,所到之處會受到影迷追捧,並且應邀接受當地報刊的訪問,還有記者們讓她教摩登女性如何保持美麗。她的成功,點燃了無數亞裔青年的明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