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政治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結語

孔孟活動的時間跟古希臘三哲相若,大家都處於戰亂的時代,除了國與國之戰,一國之內也常有動亂;不過,內亂的性質不同,春秋戰國的內亂多發生在統治階層,並不是平民的動亂,例如三家分晉,晉國被三個大夫瓜分為韓、趙、魏三國。但古希臘則常有大規模的民眾暴亂,也因此出現不同的政體。

儒家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相同的地方在於,大家都認為國家的目的是實現美好的人生,也是以德性為主;當然,雙方所着重的是不同組合的德性。其中孔子跟柏拉圖尤其相似,柏拉圖兩度前往西西里,希望教導當地的君主成為哲王,可惜無功而還;孔子也周遊列國,宣揚他的主張,亦始終得不到重用。兩者也認為,通過教育可培養出政治人才,柏拉圖有完整的教育制度,孔子亦有一套教材培養從政的人才。儒家的聖王跟柏拉圖的哲王一樣,關注的是統治者的質素,重人治而輕法治;不過,後來柏拉圖修改了原來的看法,重視法治,更提出法治國的主張。

由於古希臘有多種政體並存,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有機會探討不同政體的優劣,並提出改良的方案;相反,孔孟並未對君主制本身作出反省,只是強調為政者要做什麼,也並未對君主的權力作出制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注意到分權的問題,由於政體的多元性,也體現出法治、平等和自由等價值,對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影響。

儒家思想容易跟專制極權結合在一起,柏拉圖的思想也有這個問題。有人甚至認為柏拉圖的理想國思想導致20世紀各種獨裁政權的出現,是西方極權思想的源頭。20世紀哲學家巴柏(Karl Poppe, 1902-1994)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批評柏拉圖的靈魂轉世思想帶來迷信封閉的禍害,是開放社會的敵人,只有講求科學可否證的社會才是開放和合理的。但如果有靈魂轉世的思想就是迷信封閉的話,那麼佛家也是。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驗證靈魂轉世之說,巴柏這麼快就判斷是迷信,看來封閉的是巴柏本人。雖然柏拉圖否定私有財產,但只限於上層階級。柏拉圖正強調統治者的品德,跟儒家一樣,並未主張暴力統治,只不過這種聖王哲君的思想容易被人利用,為極權政治服務。

本章的題目是國家,但並未對國家作出定義,重點只在於說明古代哲學家的理想政治和國家的功能。對於「國家是什麼?」及「揚棄國家是否可能?」等問題,會在最後一章再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