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黃漢立

《論語》、《周易》、《老子》這三本書,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可以說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部份學生的言論,儒家學說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老子》是道家哲學之源,後世道家、道教學者都傳承其說。至於《周易》一書,既是儒、道兩家哲學之源,又是兩家學者都研習,並據各自的立場,引申發展其奧義的。因此,《周易》一書,隨着歷代學者的闡釋、發揮,將當代的知識精華,增添、補充於其中,使它成為蘊含歷代文化精華的寶典。再加上《周易》一書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即以闡述事物的規律為其最高目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各門學術,在建立其基本理論時,便多以易學為依據,既以易學為依據,便不得不認真研習《周易》及易學了。

明白了《周易》和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係後,便可推知《周易》和易學的興衰,可以影響中國文化的興衰了。漢代中國文化興盛,《周易》、象數易學也盛、《易經》成為五學(經)之源。隋唐佛道極盛,儒學較衰,易學亦不盛;從流傳下來的易學著作很少,即可推知。宋代文化復興,儒學再次成為文化思想主導,而易學亦極盛,從流傳至今著作質與量之佳之多,亦可推知。而儒學主流理學,其理論便多以《周易》及易學為依據,理學家幾乎人人都讀《周易》,其中很多都是易學大師,其說影響至今天。清代樸學雖然反宋學,但研究易學亦非常盛,只不過不是宋代義理易學,而是以復興漢代象數易學為主而已。

清代中葉以後,長期受到列強侵略,中國人由文化自大,逐漸變成文化自卑,一切學術都以西方文化為準,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衝擊,《周易》及易學亦受到前所未有的低估,甚至被斥為占卜迷信,以至眾多大學數十年間都不開設《周易》的課程,而研究《周易》,精通《周易》之學的,亦不太多!

任何事物,依據易理,總是否極泰來,剝極必復。最近三四十年來,經過深思,再加反思,中國學術文化,到今天仍有其存在價值。因此國外、國內,到處掀起了研究《周易》的熱潮。這可能反映了《周易》的復盛,將會帶來傳統中國文化的復興。

我少受庭訓,先父二明公諱華表指導我研讀北宋程頤的《程氏易傳》,並由此推展到研究宋易之學。肄業中學時,得到陳本、陳魯慎兩師的悉心教導;肄業大學及研究院時,又先後得到錢賓四、牟潤孫、羅慷烈、柳存仁、伍叔儻、曾克耑、莫可非諸師的教誨,因而對中國傳統的文史哲之學略有所得,尤其是牟師潤孫,更於課外指示研究漢易的方法,使我對漢易亦能有所認識。四十年來,曾於香港、美國匹茲堡、加拿大溫哥華等地,多次講述《易經》。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一日至二〇〇八年一月十九日謝錫金教授邀請前往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講授《易經》講程,傅玉堂賢弟提議講述的課題,謝教授和我認為可行,經仔細修改後,定出課程共八講,每講三小時,第一講介紹《周易古經》,第二、三兩講介紹《十翼》要義,第四講介紹《周易》古占筮法。這四講是介紹《易經》有關知識的,介紹的原則,第一講側重於說明《周易古經》的體例、特色,並藉《乾卦》卦辭、爻辭為例,使聽者、讀者更能明白所講述的要點;第二、三講(成書後,合成一章,即書中的第二章)分別講述七種十篇《十翼》的內容、特色及其對研習《周易古經》的重要意義,並將其所建立的解釋經文規律,即「位」、「時」、「中」、「乘」、「承」、「比」、「應」等,加以闡釋,俾便更深入了解《周易古經》原文之義。第四講則就《繫辭傳》所載占筮法、說明占筮術及其背後的理論根據,而此理論,終於將迷信的占筮術提升到自然哲學的高度,使後來易學的發展,有了正確的方向。

後面的四講集中介紹易學。然而易學內容廣博,不是區區四講所能包括的,因此只能選擇一般人最關心的數項加以講述而已。第五講講述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第六講講述易理和太極拳的關係,第七講講述丹道如何根據易理建立其煉丹理論,第八講則通過講述歷代易學的發展及基本參考書籍,提供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易經》的方法,作為結束。

至於從眾多易學內容中選取這四項的原因是:《易經》和易學為甚麼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如此深遠和鉅大的影響,可以通過周敦頤《太極圖說》建立儒家的宇宙生成論,終於使到儒家學說復興,成為近八百年來文化的主流一事推知,這便是第五講講述的主因,此其一,易學中有兩幅《太極圖》,為宋代以來,各種學術所引用,甚至作為其學說的基礎理論,因此了解易學,必當優先學習兩幅《太極圖》,這便是第五和第七講的主題所在了,此其二;在易學所闡釋的易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恐怕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哲學命題了,因此在第六講中便詳加解說了,此其三;另外,今天有心學習《易經》的人非常多,很多人苦無門徑以入,第八講及以前七講便是為此而設的,尤其希望第八講能解答此問題,此其四;復次,今天注重養生,因此太極拳和氣功成為時尚,由於它們和易理有密切關係,因亦藉講述《太極圖》和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連帶而及了,此其五。

至於講述的內容,一以傳統的易說為主,近人新說合理的,亦酌加採用,間中亦有我的看法。至於講述的形式,則依西方學術方法,間中亦酌採西方之說和易理比較,俾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易於接受。但總以乾易坤簡的易簡作為講述內容和形式的原則。如果聽者、讀者能因此而略有所得,將是我感到最榮幸的事了。如果書中有錯漏,懇請方家、讀者不棄,匡正所失為禱!

本書在堂上講述時,同時錄音、錄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學生陳家偉先生根據錄音整理成書,除了極少數地方略有增刪外,皆忠實地將口語轉譯為語體文,成為一本可讀的書,至為難得!為了方便讀者,特將當時錄音製成MP3光盤一張,以供比較、參考。

沒有謝錫金教授的邀請,不會講述此課程;沒有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李安女史的青賞,並大力推薦出版,此書無法問世;沒有陳玉、李安兩女史合編此書,則不知此書何時才能出版。在此對謝錫金教授、陳玉女史、李安女史致以衷心的感謝!

霍震寰先生、謝錫金教授、李安女史為本書撰寫序文介紹,使本書得藉青雲之士而增光不少,至為感謝!

周夏森女史安排課程一切事宜,吳卓佳女史負責講義印派和課堂事務,葉穎麒先生負責錄影,傅玉堂先生任助教,解答同學疑難問題等,使到講學更能順利完成,尤其參與的同學認真聽講,熱心向學,給我最大的鼓舞和策勵,在此衷心致謝!

內子彭德貞操勞家務,使我有空閒時間讀書研究;而對今次講課,提出多點意見。改善了教學方法和內容,減少了錯誤,亦在此致謝!

最後,我的易學和其他學問,很多都是先嚴教導、啟發才略有所得的,現在藉着此書的出版,以紀念先嚴黃公諱上華下表,先慈李氏諱上楚下嫣,是為序。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五日黃漢立謹序於香港新界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