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高人胆大:陆逊“以进为退”
东吴兴起以来,一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扰,那便是此起彼伏的蛮夷叛乱。从最初据有江东六郡到现在拥有整个江南、岭南,吴国的地盘大大扩张了,但江南、岭南一直以来都是百越之地,很难统治。孙权称帝后的第二年(吴黄龙二年),武陵郡五溪蛮夷叛乱,吴国为之震动。
所谓五溪蛮,又称武陵蛮,主要分布于湘西与黔东。五溪是指武陵境内的五条溪,分别是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这个地方经常发生叛乱,与它的地形复杂有关。东汉初,武陵蛮叛乱,光武帝刘秀派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进剿。在统一中国之战中,东汉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然而在武陵,这支一万人的部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来刘秀又换了几位将领进军讨伐五溪蛮,最后是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率四万人马平定了叛乱,然而此役之艰辛着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汉军伤亡过半,马援病逝前线,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才艰难地平息了动乱。在整个东汉时期,武陵蛮时常起事,堪称一个火药桶。
当五溪蛮叛乱的消息传来时,孙权意识到,这不是一支小部队能平定的。他紧急召回经验丰富的交州刺史吕岱,由他挂帅,与太常潘濬共同率兵五万,进剿五溪蛮。这次战争,史书并没有很详细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吕岱、潘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斩俘数万人,最终平定了五溪蛮的叛乱。
五万人马在武陵作战三年多,这严重影响到孙权在北方的用兵。
对孙权来说,进攻曹魏帝国的第一站就是合肥。
在此之前,孙权曾多次进攻合肥,但都无功而返。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年底,孙权放出风声,称将出兵攻打合肥。此时曹休已经去世,魏明帝曹叡派满宠接管曹休的军队,坐镇扬州。
满宠风闻消息后,不敢怠慢,急调兖州、豫州诸军入援合肥。哪知援兵刚到,孙权的吴军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消失了,这批援军怎么办呢?魏帝曹叡打算下诏撤回援兵,满宠分析认为:“敌人大举出兵却不战而回,这没有道理。他们必定是假装撤退,实际上是为了让我们调回援兵,这样就可以趁我们不备时,重新杀回来。”他把自己的建议上报给朝廷,皇帝批准暂缓撤回援兵。
果不其然,过了十来天,吴军果然杀了个回马枪。只是孙权判断错了,魏国援兵并没有撤走,合肥固若金汤,吴军攻城受挫,只得悻悻而退。
一计不成,孙权再施一计,还是老套路:诈降以诱敌深入。
这次扮演诈降角色的是中郎将孙布,他写信给魏国扬州刺史王凌,表示愿意归顺洛阳朝廷,并称:“道路太远,难以独自逃脱,请出兵予以接应。”王凌急于立功,便把孙布的投降书上达朝廷,请求批准派出军队策应。
这个时候,孙权正在阜陵设下天罗地网,就等着王凌上钩呢。
要是这个伎俩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魏国军界的面子不得丢光了吗?王凌虽是扬州刺史,但扬州的军事权却掌握在征东将军满宠手中。因为有前车之鉴,满宠对孙布的投降格外慎重,他认为这恐怕又是吴国人的阴谋,故而不肯调拨军队给王凌。不仅如此,满宠还写了封信给孙布,先是表扬他改邪归正、弃暗投明,然后委婉地说:“本想派兵迎接,只是考虑到如果派的兵力少,就无法保护你方军队;派的兵力多,势必会走漏风声。”最后,他建议孙布先保守秘密,等日后时机成熟再归顺。
王凌勃然大怒。要知道孙布是向王凌投降,这件事如果成了,王凌可是大功一件,你满宠这是在跟我唱对台戏,不让我有立功的机会。
一不做,二不休,王凌索性上书弹劾满宠,指责他年纪老迈,还昏庸酗酒,不可都督一方军事。在汉魏,刺史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地方官员,所以皇帝曹叡对王凌的指控书相当重视,便下旨召满宠入京,当面质询。
临行前,满宠没忘记交代长史:“倘若王凌要前往接应孙布,不可拨军队给他。”满宠走后,王凌便前来索要军队,长史依长官吩咐,坚决不肯给一兵一卒。这下可把王凌给气坏了,作为刺史,他也有军队,但是人数不多,他东拼西凑了七百人,由一名督将率领,前去与孙布接头。这一去的结局大家势必都能想到,孙布早就磨刀霍霍地等在那里了,魏国七百人的小分队,被打得死伤过半,狼狈而逃。
这时满宠回到洛阳,皇帝曹叡召见他后,发现他根本就没有老态龙钟的模样,反而十分健壮,气色很好。这时又传来王凌上当受骗的消息,曹叡知道满宠的意见是正确的,遂继续让他都督扬州,镇守淮南。
由于合肥不易攻破,吴国决定改变战略,打算先攻取庐江。
公元232年,吴国上大将军陆逊率军北进。以前有“上将军”“大将军”,很少有人被称为“上大将军”,孙权弄了这么个名号给陆逊,正是要显示陆逊的与众不同。一时间,庐江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进满宠的营帐。多数将领都认为,必须速速救援庐江城。
满宠是魏国十分出色的将领,他审时度势,分析说:“庐江虽然小,却有精兵良将,可以守上一段时间。敌人舍船登陆,行军两百里,后无援兵。就算他们不来,我还打算诱使他们前来呢,尽管让他们进攻吧,我只担心他们逃跑时,我们追不上。”
陆逊的本意是通过进攻庐江,调动敌人主力来援,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歼灭魏师。他很聪明,只是对手也不笨,满宠偏偏不救援庐江,而是挥师直捣吴军后路。陆逊不敢恋战,只得匆匆撤走。
三国有个有趣的现象:魏国实力最强,却总是防御的一方;蜀、吴实力较弱,却总是进攻的一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合常理的现象呢?因为在先攻蜀还是先攻吴的问题上魏国很头疼,欲攻蜀国,必先取汉中,欲攻吴国,必先取长江,都是难啃的骨头啊。
由于吴师频频出击,魏国在淮南的大本营合肥处境比较不妙。合肥南面是巢湖、长江,很容易遭到吴师的围攻。一旦合肥告急,魏国必须从北面的寿春出兵救援,两城相距较远,救援十分不方便。作为魏国在淮河南岸的重要军事支撑点,合肥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确保合肥的安全,便成为满宠的考虑重点。
经过再三斟酌,满宠向朝廷抛出一个方案:把合肥的守军撤到城西三十里处,寻找一处地形险要的地方,另筑一座城堡。这样做,相当于放弃防守原先的城池,这是为什么呢?满宠解释说:这样是为了让吴师舍船登岸,诱使他们在平地作战,以便截其退路,一举歼之。
这个作战计划上报后,遭到护军将军蒋济的反对。他认为,敌人还没来,我们倒先把军队调出合肥城,这是示弱于敌,不战而先败。曹叡也觉得有点儿丢面子,便下诏否决了满宠的计划。
满宠很有韧性,他坚持己见,再次上书朝廷。他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指出示弱于敌,正是为了引诱敌人上钩,让吴国人放弃舟船之优势,在平地战中将其击败。
战争的艺术,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敌人。在这一点上,吴国人有过几次诱敌深入的战例,而魏国的军事思想相对僵化,他们自恃强大,战术不够灵活机动。满宠的计划,弥补了魏军的短板。这次,魏帝曹叡批准了满宠的筑城方案。
合肥新城开始动工兴筑,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是个机会,打算趁新城还没建成,就将其捣毁。
公元233年(吴嘉禾二年),孙权集结了一支舟师,浩浩荡荡地杀奔过去。不过,新城距离水岸挺远的,又修筑在险要地形上,如果舍船上岸,对方是骑兵,己方是步兵,明显会吃亏,舰队停泊了二十几天,孙权终究还是小心谨慎,没敢长驱直入。
孙权不来,这可怎么办?满宠对部将们说:“孙权得知我们迁城,肯定在部下面前夸下了海口,如今大举前来,就是想有所表现。他还算识相,不敢攻城,不过他肯定会登岸炫耀武力,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满宠算是摸准了孙权的心思——想进攻怕有所闪失,想撤退又脸上无光,最好的办法就是搞搞花拳绣腿,秀秀肌肉。算到这一步,满宠事先在肥水附近埋伏了六千人,只等吴军上岸。
果然,孙权命令战士们登陆,走走队列,喊喊口号,出出操,舞枪弄棒了一通。看上去是挺热闹的,哪知六千名伏兵突然杀出,吴军大惊,慌乱而逃,被魏军砍瓜切菜般地杀了几百人,有一些吴军士兵跳进水里,就再也没有浮起来了。
孙权心里很窝火,非得报复一下不可,遂令卫将军全琮攻打六安。不过,这次战斗也没成功,吴军未能攻克六安。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时间已到了公元234年。
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在策划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打算出动十万人马进攻魏国。鉴于以往单打独斗的效果不明显,诸葛亮决定约请吴国出兵,在东、西两线同时对魏国发动猛攻,以二打一,胜算自然高。孙权正因去年的失利而郁闷,对诸葛亮的建议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五月,孙权兵分三路,大举出击。他亲率主力舰队进入巢湖湖口,兵锋直指合肥新城。他的军队号称有十万之众,其实这是吓唬敌人的,实际人数应该不足一半,也就是四五万。另两路人马分别是:上大将军陆逊、左都护诸葛瑾率一万余人入江夏,目标直指襄阳;将军孙韶、张承入淮河,窥视广陵、淮阴。
这次孙权投入如此多的兵力,显然是希望与魏军打一场大决战。与吴军相比,魏军显得十分尴尬,这时正值东方部队的轮休期,很多将士还没有归队。满宠紧急抽调各地的部队,下令轮休部队停止休息,立即返回,同时向朝廷请求支援。
这时魏国朝廷刚刚调拨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开赴西线,应对诸葛亮的攻势,哪里能给满宠提供足够的兵力支援呢?皇帝曹叡愁眉苦脸,这时散骑常侍刘劭建议说:“可以先派出三千骑兵、五千步兵作为先锋出发,放出风声,假称魏师数路并进,以威慑敌人。骑兵到了合肥后,先分散开来,广布旌旗,四处擂鼓,迷惑敌人,然后悄悄绕道敌后,断其归路。敌人风闻我军大举入援,后路又被我们的骑兵抄截,定会不战而自退。”
话是这么说,但作为东部军区最高司令长官的满宠仍忧心忡忡,他建议放弃合肥新城,把军队撤到北边的寿春。皇帝曹叡不同意,他指出:“东线的合肥、南线的襄阳、西线的祁山,这是先帝所置的三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权攻打新城,肯定没法攻下。各位将领须坚守城池,朕将亲自前往讨伐孙权。等到了那时,恐怕孙权已经逃跑了。”
从曹叡这些年的表现来看,他这个皇帝很不简单。曹叡颇有雄才,在国家重大军政问题上有主见,有眼光,多识善断,实有明君风范,怪不得刘晔称赞他是秦皇、汉武之类的人物——在三国时代,各国不是有明君,就是有名臣、名将,怪不得三方能角逐这么久,把历史演绎得如此精彩。
曹叡明确指出不能放弃合肥新城,同时表明自己将亲征。这无疑给了前线将士莫大的鼓舞。在皇帝亲征的激励下,合肥守军士气旺盛,众志成城。满宠招募敢死队出击,成功逆袭,一举把吴军的攻城器械给焚毁了,并在战斗中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
对孙权来说,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部队中的传染病开始蔓延,非战斗性减员大量增加。与此同时,他获悉两个情报:第一,魏国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包括三千名骑兵与五千名步兵;第二,魏国皇帝曹叡已从洛阳出发,乘坐龙舟,亲自东征。这大大出乎了孙权的意料,皇帝亲征带来的不仅是旺盛的士气,还有能征善战的生力军。两个皇帝要是能面对面地干上一仗,这倒是一大看点,不过孙权底气不足,他是经常亲征,但却战绩不佳。
出于谨慎,孙权撤围而去。与此同时,进击淮河的孙韶也率部回朝。
可是,进攻襄阳的陆逊、诸葛瑾兵团在撤退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
问题出在一封信上面。
这是陆逊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汇报了军队的情况。不料,这封信没能送到孙权手中,而是被魏国的巡逻队截获了。
诸葛瑾闻讯后大恐,他赶紧写信通知陆逊,说:“圣驾已回,敌人截获了书信,完全知道了我们的虚实,况且河流水位在下降,应当赶紧撤军!”信送到了,陆逊看完后没有反应。他还像往常那样,催促士兵们种菜、种豆,自己与部将下下棋,玩玩射箭的游戏,完全不慌乱。
送信的人回来把这些告诉诸葛瑾,诸葛瑾对陆逊很了解,他说:“陆逊足智多谋,他这样做一定有原因的。”于是他亲自前往陆逊兵营,与之共商大计。陆逊说:“敌人知道主上班师回国,没有什么担忧的,定会全力对付我们。他们已经封锁险关要隘,我军将士开始意志动摇,必须镇定才能安抚军心,接着实施各种欺骗手段,方可顺利撤军。若是马上表现出想逃跑的样子,敌人便会认定我们胆怯了,到时步步施压,我们非败不可。”
当时陆逊、诸葛瑾的部众只有一万人,满宠在合肥转危为安后,可以调动数倍的兵力前来围剿,因此形势十分危急。陆逊不愧是一代名将,艺高人胆大,他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制定一个大胆的方案:以进为退。他非但没有撤退,反而继续向襄阳城推进。陆逊指挥军队舍船登岸后,摆出进攻的架势。魏军知道陆逊富于谋略,搞不清他的真实意图,担心落入他的圈套,便纷纷躲进城内。这么一来,却正中了陆逊的计,他虚晃一枪,撤向事先预定的会合点,诸葛瑾的战船正在这里等着呢。众人迅速登船后,从容退去。
从这里也可看出陆逊用兵之谨慎与多谋。不过,就这样空手而回,陆逊未免心有不甘。当舰队行到白围时,他故意停船上岸打猎。魏国人一直盯着陆逊这支舰队的动向,既然侦知是打猎,也没放在心上。岂知陆逊醉翁之意不在酒,魏国人又一次上当了。陆逊暗地里命令将军周峻、张梁等袭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斩获千余人,算是给这次北伐争回点儿面子。
这是孙权称帝后,与蜀国的第一次协同作战,在稍占优势的情形下,并没有取得大的战果。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孙权仍严重倚赖舟师的力量,不敢远离江湖作战;其二,东吴有数万精锐部队被调去讨伐武陵五溪蛮,北伐力量不足。
东线孙权的北伐已宣告失败,西线诸葛亮的北伐又如何呢?西线的情况更糟——北伐的灵魂人物、蜀国握有实权的人物,丞相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让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说诸葛亮北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