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墨子显学耀神州,平民科圣写春秋
话说周武王姬发继位后,重用姜太公,发动了牧野之战,逼得殷纣王自焚于鹿台,从此商朝灭亡。聪明的周武王对前朝遗老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甚至将殷商皇室的一支册封为宋国公。宋国君位代代相传,到了宋襄公时期,襄公之兄墨夷(目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滑呀滑,滑到春秋末,滑到战国初,墨夷的后代终于滑到了谷底,本来高贵的姓氏“墨夷”也变为平常的“墨”姓了。最后,墨姓一族干脆成了正宗的泥脚杆,以至于诸如什么何时出生、在哪里出生、何时去世、在哪里去世等信息都早已变得无关紧要了,反正能吃饱穿暖就已谢天谢地了。
在这些泥脚杆的后代中,有一位名叫墨翟的人格外与众不同。他天资聪慧,人虽穷,但志不短,更是热爱学习和善于科研。当牧童时,他挤时间学习;做木工时,更是多方面学习。他既学习文化知识,也学习实践经验,大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味道。他自信地称自己为“鄙人”,乐观地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即对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职事,对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更直白地说,那就是“无官一身轻,吃穿也不难”。因此,他也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大家都称他为“布衣之士”,用现在的网络语言翻译出来便是“屌丝达人”。据说,他的军事技术水平很高,已胜过当时的“工程院院士”鲁班了。不过,他并不甘心做井底之蛙和池中之鱼,而是毫不迟疑地穿上草鞋,顺着滔滔东流的黄河,开始了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的求学之旅。
可惜由于经验不足,他错选了儒学专业,《诗》《书》《春秋》等成了必修课。一段时间后,墨翟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该专业,尤其反感教材中对待天地、鬼神和命运的态度,反对过于铺张的葬礼和过于奢靡的礼乐。因此,他“背周道而行夏政”,即要改孔子的“克己复礼”为“克己复夏”。后来,大约在30岁之前,他干脆放弃了儒学专业,自己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还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文、理、军、工兼备的“综合性民工子弟大学”,并在各地聚众讲学,广收门徒,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不遗余力地反对各国的暴政和兼并战争。墨翟很快就赢得了大批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粉丝,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了儒家的主要反对者。他自己也被尊为“墨子”。墨家学派的亲信弟子曾多达数百人,声势浩大,以至于宋昭公都得委任他为大夫,相当于宋国的部级干部。可是,好景不长,官运不畅,墨翟很快就被贬为布衣了。
作为民间外交人士,墨翟热心于周游列国,“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四处宣传其政治主张,并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他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和卫。他本打算还要去越国,但最终因谈判破裂而未能成行。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墨子一个人就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还真的成功阻止了多场“世界大战”。比如,他让鲁阳文君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在沙盘作战演练中战胜鲁班,因而让楚国放弃了攻宋的打算。墨子还多次到楚国访问,不但给楚惠王“签名送书”,而且借机向君王讲述墨家的思想,想让对方深刻理解战争的危害。楚王则打算收编墨子,为此先聘他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但墨子没接受。后来,楚王又赐给他一块地产,墨子也推辞不受。墨子见愿望难以达成,就干脆离开了楚国。越王也想请墨子来越国,高薪聘他为“公仆”,并许给他五百里封地。但是,墨子得寸进尺,竟开出了“听我的劝告,按我的道理办事”的先决条件,以表示自己并不计较封地与爵禄,而是想实现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越王一盘算,风险太大,果断拒绝。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类似,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人们也很难对墨家学派进行评判。一方面,该学派在军事、哲学、几何学和光学等领域的杰出成果惊天动地,当然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学派”。另一方面,该学派确实又很像一支非政府武装,而且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其成员几乎个个都是亡命徒。墨家学派是一个结构紧凑、纪律严明的团体,其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墨子当然是首任矩子;而其他成员称为“墨者”,代代下传。墨者都得身穿短衣草鞋,都得参加体力劳动,并以吃苦为荣。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被开除,重则被处死,而且将由矩子亲自执行其所谓的“墨子之法”。所有墨者都得绝对听命于矩子,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得死不旋踵。墨家的“家法”甚至大于“国法”。比如,墨家的第四代矩子——腹的儿子在秦国杀了人,本该依国法将其处死,但秦惠王可怜腹的年事已高,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于是就赦免了其死刑。哪知腹却坚持要执行“家法”,生生地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由于墨子身上的光环太多,特别是他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仅次于孔子的男二号,大家都知道他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墨子其实还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军事学家等。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如果泰勒斯是人类科学始祖的话,那么墨子就是中国的科学始祖;若说孔子是“文圣”,关公是“武圣”,那么墨子就是中国的“科圣”。下面就来介绍墨子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科学事迹吧。
作为军事学家,墨子虽反对战争,但总结出了一整套军事理论,意在为弱国建立有效的自卫体系,以战争遏制战争,让强国不敢轻举妄动。墨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非攻”和“救守”两部分,前者反对强国的攻伐掠夺,后者支持弱国的自卫防守。关于“非攻”,墨子反复强调说战争是凶事。例如,古者万国,几乎都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这无异于当头棒喝,警告强国君主不得企图以侵略战争来开疆拓土和吞并天下。墨子奉劝君王们要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消弭祸乱。关于“救守”,墨子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的防御制止非正义战争,并专门著有《备城门》一文,教弱国如何构建以城池为核心的防御体系。简而言之,该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预防,力争有备无患;二是守中有攻,必要时可主动歼敌;三是提出了完整的防御战术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比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当时颇为先进的防守技术。墨子的防御理论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后世将一切牢固的防御都统称为“墨守”,这便是成语“墨守成规”的本源。墨子的防御理论恰好与孙子的进攻理论形成互补,对传统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为逻辑学家,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他自觉地大量运用了逻辑推论方法,并首次提出了辩(推论)、类(分类)、故(根据、理由)等逻辑学概念,还总结出了演绎、归纳、类比等多种推理方法。他指出,思维的目的就是要探求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反映这些联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等方式表达出来。墨子建立的系列逻辑思维方法形成了一套有条不紊、结构分明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墨子还充分利用墨家组织严密的纪律性,在墨家组织中推广该体系,从而使得逻辑思维在墨家组织内形成了基本传统,以至于最终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逻辑学体系,使得墨家逻辑学与古希腊逻辑学、古印度因明学一起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
作为宇宙学家,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和局部都是从该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都是该整体的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墨子建立了自己的时空理论,把时间叫作“久”,把空间叫作“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南西北的一切空间。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墨子认为时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从整体上看,时空是无限的;从局部来看,时空则又是有限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组成的。这里的时空元包括“始”和“端”。其中,“始”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时间单位,“端”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空间单位。如果结合现代物理学中的普朗克常数,那么墨子的这一量子思想莫非真的领先于时代两千多年?难怪墨子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还建立了自己的运动理论,他统筹考虑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认为离开了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在连续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可表现为“时间的先后差异”和“空间的位置迁移”。很明显,牛顿的“速度”概念在这里又呼之欲出了。
墨子也是第一个从理性高度研究数学问题的中国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抽象而严密的数学概念、命题和定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数学的根基就在于相关概念的严格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墨子给出了“倍”的定义,即原数加一次,这意味着他发现了乘法,虽然只是最简单的乘2;他给出了“平”的定义,即平者同高也,这几乎等于说他发现了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定理,而这又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他给出了“同长”的定义,即同长者以正相尽也,这意味着他发现了抽象的长度概念,为随后的抽象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给出了“中”的定义,即中者同长也,这意味着他已有了对称形的概念;他给出了“圆”的定义,即圆者一中同长也,这意味着他发现了用圆规画圆的数学本质,这又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不谋而合,与现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样;他给出了直线的定义,也就是三点共线即为直线,这次他又抓住了本质,几乎提出了现代数学中的直线定义;他给出了正方形的定义,即正方形的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的长度相等;他指出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来绘图和检验,这仍然不输于其晚辈欧几里得先生。此外,墨子还发现了十进制数的若干重要奥秘。比如,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上的数字的值是不同的。例如,个位上的1当然小于5,但是十位上的1就大于5了。
作为力学家,墨子不但澄清了若干基本概念,而且有不少重大发现,并总结了许多重要的力学定律。比如,他给出了力的定义——力者形之所以奋也,即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或使物体运动的作用。他还举例说,重物被高高举起就是力的作用。墨子指出,物体受力后也会产生反作用力,并举例说两物体碰撞后,它们都会朝相反方向运动。墨子还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就是被力推送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意指运动物体之所以停止是因为有阻力作用,若无阻力,物体就会永远运动不止。该观点分明就是牛顿的惯性定律嘛,这竟然又超越了时代上千年。早在阿基米德之前200年,墨子就发现了杠杆原理,并给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是因为“本”短而“标”长。这里的“本”即为阻力臂,“标”即为动力臂。此外,墨子还对杠杆、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颇丰。
作为光学家,墨子是首位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他奠定了中国几何光学甚至可能是世界几何光学的基础。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承认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墨子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细致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观点。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运动物体的影子也在随物体而运动,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物体的位置改变后,它在前一刻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东西了,而不是原有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若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么它就会永远待在原来的位置。墨子的这一观点被后人继承,并由此产生了“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哲学命题。墨子还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问题,他指出:若光源不是点光源,那么从各点发射的光线就会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若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墨子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明确指出光线沿直线传播,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当光线经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线沿直线传播,物体上方就变成像的下方,而物体的下方则变成像的上方,因此,所成的像为倒像。墨子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斜正、光源远近的关系。他指出:若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而细;若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而粗;若是反射光,则其影介于物与光源之间。更出乎意料的是,墨子还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远近对称,但左右倒换;若两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穷多个像。他还指出:凹面镜成的像在“中”之内为正像;离“中”越远,所成的像越大;离“中”越近,所成的像越小;在“中”处的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倒像。这里的“中”为球面镜的球心。墨子虽混淆了球心与焦点这两个概念,但其结论与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基本相符。关于凸面镜,墨子发现它只形成正像,且近镜者像大,远镜者像小。
小孔成像原理
作为声学家,墨子发现井和缸都有放大声音的作用。他还对此巧加利用。比如,他曾教导学生说:守城时,为预防敌人挖地道,可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然后置大缸于井中,缸口绷上薄牛皮,让耳聪者伏在缸上细听,以检测敌方是否在挖地道,或在何方挖地道。墨子虽不懂声音共振机理,但这个防敌之法很科学。
作为机械制造专家,墨子精通多种工艺技巧,甚至堪比当时的巨匠鲁班。据说,他曾花费三年时间研制了一种能飞三天的木鸟,成为风筝的创始人。他还是造车达人,能很快造出载重300公斤的大车。他造的车又快又轻,还经久耐用。他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一种名叫“桔槔”且使用至今的汲水工具,即在井旁架起一长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一起一落便可轻松汲水。看到山果浸泡后流出的汁液,墨子发明了坑布之法,并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几乎谙熟当时的各种兵器、机械和建筑技术,并有不少创新。比如,他在《墨子》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城门的悬吊结构,多种防御设施的构造,云梯、辘轳、滑车、箭弩等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建筑技术等。
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死于隐居之地鲁山县,其弟子遵命将他的遗体简葬于狐骀山,只把一部《墨子》手稿作为陪藏品。终于,墨子成了一个“三无人员”:无准确的出生地点,无准确的出生时间,无准确的去世时间。不过,墨子对自己的学说和事业非常自信,曾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本人的语录将传颂千秋万代,直到地老天荒。既然墨子与鲁班有过“华山论剑”,因此,他们应该是同时代的人,而后者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所以,当墨子正忙于东方中国的维和时,西方的雅典人也正忙于摆脱斯巴达人的控制,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
墨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众多的科研成果,归根结底得益于他那科学的认识论。他以“耳目之实”的直观感觉为认识的主要来源,认为判断事物的有无不能凭个人臆想,而要以能重复观察并检验的结果为依据。同时,他也未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还把“事” “实” “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尽量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还特别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也有局限,比如不能因为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就肯定“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有三个方面:闻知、说知和亲知。其中,“闻知”是指“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之后要加以思索和研判,以别人的知识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说知”包含推论和考察,即通过推论获得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有知识去推导未知知识,比如由已知“炉火是热的”去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亲知”是指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当然,闻知、说知和亲知三方面还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墨子作为科学家的故事讲完了,确实发人深省!
一个正宗的泥脚杆既挑水来又浇田,闲暇时间才做科研,结果却一鸣惊人。看来,《华严经》中的“心中有佛,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可以修改为“心中有科学家,处处皆是科学家,一切众生人人皆是科学家”。所以,科学家并不神秘。读者朋友,你其实也很有希望成为科学家哟!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有启发意义,那就是与墨子在哲学等方面的成果相比,他的科学成果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区区一个人,为何能如此既 “上九天揽月”又“下五洋捉鳖”,而且游刃有余呢?看来,万事万物确实都是相通的,甚至一通百通。因此,各位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其实你们不必在专业上过于束缚自己,也许你正在冥思苦想的难题在另一个领域内早就有答案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伙计,加油,我看好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