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大运营:K12业务精细化操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怎样建立和用好“流量池”

虽然我们说,如今很多K12机构的招生模式仍然停留在3.0阶段,但实际上“流量池”在业内已经不算一个新概念。如果去业内咨询,相信很多机构负责人都会说:我们也有流量池。但是,“有流量池”和“投入成本、精力去精耕细作流量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先抛开实操层面的技术要点不谈,在心态和理念方面,要真正做好流量池,运营负责人应该首先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是不能太急功近利。必须承认,建立和维护流量池是需要时间的,教育培训行业本身也是一个“守住寂寞才能等到花开”、重视积累的行业,如果急功近利,总是轻易被轰轰烈烈的招生大战弄乱阵脚,就很难形成良性的运营和发展模式。

二是要做好教育培训行业的运营,必须要基于对行业和客户的深刻理解。大到行业的运行逻辑,小到家长、学员们的每一个痛点,把握好行业特点,才能真正把流量池越建越大。

2.4.1 流量池的整体建设路径分析

流量池的整体建设路径分析如下页图所示。

流量池的整体建设路径

总体来说,流量池的整体建设路径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圈、养、筛、收、回。我们来一一解释。

(1)圈:目的是获取种子资源,为流量池不断拉新。

获取种子资源的方式前面已经有所阐述,简单来说,大体可分为外部流量购买和自有流量增长两种方式,如下图所示:

其中,外部流量购买的渠道,我们在介绍招生模式2.0时有详细阐述,核心问题在于流量价格的水涨船高,如何找到性价比高的新型流量来源。

“裂变拉新”和“内容拉新”是建立“流量池”以后的核心优势。基于微信群的流量池,可以通过设计有吸引力的裂变活动,如付费实物助力任务宝裂变、虚拟课程社群裂变等,实现低成本的拉新;而基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流量池,可以通过优质内容实现粉丝的增长(见下页图)。

创意裂变海报举例

(2)养:目的是培养潜在客户,为流量池提高留存率和黏性,提升潜在客户对品牌的信任。

K12教育培训行业的流量池,目前常用的载体包括微信群、微信个人号等。将家长/学生拉进流量池后,需要通过持续为家长/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内容或服务,来帮助潜在客户持续建立信任,提升黏性。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定期赠送的免费课程、前沿优质的教育信息、实用学习技巧或学习资料,等等。

(3)筛:目的为挑选潜在客户,针对相应的“引流产品”拉出高转化意向的潜在客户,提高转化效率。

建立流量池的目的,是为下一步邀请潜在客户体验特价课等引流产品积累家长/学生资源。针对不同的引流产品,哪些家长/学生是匹配度高的?哪些是转化意向高的,可以通过用户标签、学分兑换等筛选方式,挑选出有较高意向的潜在客户,进行转化。

(4)收:目的为转化客户,获取收入。

针对上一步挑选出来的潜在客户,通过公众号推文/客服消息/菜单栏、社群拼团和公开课等形式,促成正价客户的转化。

到这一步,潜在客户已经从流量池进入销售池,开始体验课程产品。运营动作,也开始由提高黏性、裂变,转变为提高转化率。

关于销售池的建立和维护,我们将在下一章重点讨论。

(5)回:最后针对未转化的潜在客户,进行流量回流操作,即重新注入流量池,再次开启“圈-养-筛-收-回”的循环。

在大规模社群转化的前提下,一般超过80%的潜在客户是无法被转化的,所以我们会在流量池的运作中加入回流环节,通过各样的活动来不断激活潜在客户,以提高流量的转化率。

2.4.2 用好“流量池”的三个关键要点

1.团队先行

在招生模式1.0和招生模式2.0下,一般来说,从种子流量的获取到转化报名,这两步都有专门的团队来执行。

其中,种子流量获取的团队包括:广告投放团队、BD进校团队、地推/外呼团队等。

而转化团队则包括特价班转化团队、正价课转化团队等。

然而,加入“建立流量池”这一环节后,无论上述哪个团队,都不适合兼任运营流量池的工作。

流量池的精耕细作涉及很多方面,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社群运营;

● 裂变活动设计;

● 福利/资料/课程设计;

● 潜在客户/群的标签分类管理;

● 新媒体内容运营。

……

同时,基于流量池在整个招生及运营中的重要性,目标制订、任务统筹等也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来完成。因此,要建好、用好流量池,增设一个专门的“流量运营团队”非常必要。一个高效的流量运营团队,对扩大流量池规模、维护流量池质量、提高转化率等至关重要。

2.建立池子重要,维护池子更重要

“流量池”建好以后,如何将其维护好,使其为销售池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是流量池运营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有几个关键点要注意。

①对池子本身进行精细化的分类标签管理。

例如,微信群是流量池的一个重要载体。假如某机构有100个微信群,那么每一个微信群的群名如何设置?群名有没有体现该群的功能?除了群名之外,是否有额外的标签作为重要信息的标识?如果这些工作做得到位,面对大量的微信群,每次做活动的时候,都可以从中筛选出适合的流量池,更便于日常的分类管理和维护。

②对池子内潜在客户标签管理以及个性化推送信息。

标签管理不应该仅仅标记到池子,更应该标记到个体。在这方面,企业微信功能比较全,各机构也可以对此进行一些个性化的部署和改造。例如潜在客户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之前在哪些机构上过课等,每个潜在客户的信息都可以逐一标记。这样,在推送活动、课程等信息时,就能更加精准,真正提供他们想要的内容,避免了无效的骚扰。

例如,下表是某机构对潜在客户的分类标签。

(续)

从标签互动的场景来看,载体主要有微信公众号、内部系统、微信社群和微信个人号;

从标签类别来看,标签主要有自然属性标签、产品标签、活动标签、互动过程标签、黑名单/白名单标签、社群互动标签和个人号标签等。机构从学员基本信息、购买产品情况、参与活动情况、社群互动情况、私聊咨询情况等多个维度来标识用户,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潜在客户服务。

③通过价值输出,保持黏性。

在维护流量池的过程中,机构不应该只想着从潜在客户那里索取什么,而是要想能贡献什么价值。潜在客户感觉到价值的输出,对机构产生信任后,自然会去配合完成裂变等任务。

在价值输出这一环节,优质的内容(课程、资料)是关键。在此,价值输出的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体现:

效果=意愿-摩擦

例如,某微信群准备设计一场“资料裂变”活动,即发放学习资料,引导家长转发朋友圈后来领取。那么学习资料应该怎么选呢?

如果是各年级通用的标准资料,潜在客户参与的意愿肯定较差;

如果是教研组精心打造的独家资料,潜在客户参与的意愿就会大大提升;

如果是教研组专门针对该群潜在客户的年级、所处地域以及学习痛点精心准备的资料,意愿将再次提升;

而如果仅仅是从网上下载一些低质量的学习资料,将不但不会增强潜在客户参与的意愿,反而增加了摩擦,带来的是信任流失、负面效果。

④要接受池子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每一个流量池都有一定生命周期,一般来说3~6个月即生命终止。如果时间过长,潜在客户新鲜度下降后,仍然强行维护,就可能带来过高的运营成本。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比较建议的方法是,将旧的流量池潜在客户分门别类,通过新建主题,引到新的流量池中去,基于新的主题,可以重新通过运营活动提高活跃度。

⑤同一个潜在客户可以备份在多个池子里。

这里强调“备份”的概念。也就是说,同一个潜在客户,有可能在微信群里,同时也在微信个人号的好友名单里,也在微信公众号粉丝中或者App用户中。这样一旦某个池子出了问题,在另一个池子中仍然能够触达该用户。

案例4

某网校流量池的使用场景与流转

下图为某K12网校流量在流量池场景中的流转方式,以及部分工具的使用场景。

简要说明如下。

1.流量运转的大体路径为流量入口、微信公众号场景和微信个人号/社群场景。

2.流量入口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投放进入的流量,包括微信公众号投放、CPA投放、MP投放等;二是通过活动进入的流量,例如1元解锁、转介绍裂变、海报裂变和任务宝裂变等活动。

3.流量在进入流量入口之后,首先备份到公众号矩阵。在公众号矩阵,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让潜在客户报名更多的低价课,并且多次备份,以防失联。在微信公众号场景中,触达的手段包括:微信公众号发文推送、模板消息、48h流客服消息和菜单点击互动;在微信公众号矩阵环节,会推送潜在客户进入社群(包括公开课群、集训营群和裂变群等)。

4.在潜在客户进入微信个人号和社群场景之前,该机构会加入一道防火墙,叫作黑名单管理和白名单管理,主要用来阻挡恶意捣乱的竞品进入社群和微信个人号。业内不少K12机构都将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一般人很难进入他们的社群捣乱。这一方面有效阻击了竞争对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社群氛围和社群质量。

5.流量进入社群场景之后,会通过回流、裂变和转化等动作来进行社群的流量循环。

6.社群的潜在客户同样会备份到微信个人号矩阵,以防止机构和潜在客户失去联系。

7.潜在客户在微信个人号矩阵,会看到很多精细化的、针对不同用户编辑的微信朋友圈,来做微信个人号的触达,进一步促进流量循环。

8.最后,家长/学生也会在微信个人号看到微信朋友圈,并进入社群。

案例5

如何激活沉寂已久的社群

某网校高中有200多个微信群,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潜在客户已经相对沉寂,即使频繁推送低价导流课程的信息,客户直接购买的比率也很低。

于是,团队商讨决定,首先通过个人微信号对高中潜在客户进行一轮学情调研,目的是了解这些高中生到底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调研结果是:英语和数学。

考虑到数学科目所针对的人群特点差异较大,挖掘需求就变得很宽泛,不容易。所以团队选定了英语这一科目。而在英语方面,学生普遍的痛点是:单词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很快又忘记了。单词是英语考高分的一大拦路虎。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团队最终确定了“10天打卡高考单词”的活动。团队准备了3场名师直播活动,直播内容是“英语词汇的高效记忆法”,包括词根词缀法、合成法等;直播结束后,开启为期10天的词汇打卡活动,每日将高考的高频词汇,分类上传到打卡小程序,学生可以每天打开并记录。

最终,该活动吸引了10974人,并且通过裂变,带来了将近5000人;单从裂变系数来看,这个数字并不算高,但是考虑到参与者都是沉寂已久的老客户,裂变效果仍然超出预期。

转化方面,在活动的启动期间(即直播之前),团队将潜在客户沉淀至社群/微信个人号/微信公众号,并通过社群消息、微信个人号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推送的48h流客服消息,就自然转化了低价导流课709单,自然转化率达到了4.4%。

直播结束后,通过社群又转化了721单,转化率达4.5%。

团队进行了数学科目的扩科,转化了195单。

整场活动共计成单1625单,转化率达到10.17%,大大超出预期。

团队复盘活动时认为,此次活动的目的圆满达成,可以归因于三个方面:

一是对客户群体的特点分析到位,精心设计活动主题,抓住目标群体的痛点;二是提前部署、周密计划。在活动开始前,团队就多次推演方案的每一个环节,并设置了一套清晰可复用的SOP流程,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课程内容的价值感强,质量较高。在直播课程设计方面,教学团队从高考词汇中精心挑选出1000个易错易考的高频词汇进行讲解,并反复斟酌,总结出一套实用的词汇记忆法,结合高频词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给目标学员,取得了很好的反响。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价值输出,始终是建立潜在客户信任的核心手段。

3.裂变活动的设计

在此专门讲裂变活动的设计,是因为裂变是流量池低成本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而裂变活动的设计也确有很多门道。

裂变,作为互联网时代实现用户增长的利器,它的核心在于要使潜在客户主动自愿地分享。要实现这种“主动自愿”,可以从种子资源的选择、福利激励的设计、裂变玩法设计、分享渠道选择等方面通盘考虑。

通常,裂变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 产品裂变。

例如:

● 设计一个小型课程,获得听课资格的前提是发微信朋友圈。这个课程通常为录播课,成本较低,但要求课程内容非常精彩,足够吸引家长/学生;

●设计一个讲座或者公开课,获得听课资格的前提仍然是发微信朋友圈。与课程相比,讲座或公开课的内容更简要、准备周期更短,直播或录播均可。

因此,产品裂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品(即课程)质量越高,裂变效果越好。

二是裂变活动讲究规模,因此不应该加入过多的服务,否则成本过高,不容易扩大规模。比如,“100天作文突破计划”,需要提供长达3个多月的服务,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这样的裂变活动通常效果欠佳。

三是在诸多裂变活动中,通过产品裂变而产生的流量往往是最精准的。原因很简单,潜在客户是冲着课程来的,意愿最高。

②资料裂变。

例如设计一个学习资料包(教材或者书都可以),领取的前提是发微信朋友圈(见下图)。

资料裂变海报举例

对于资料裂变,和产品裂变类似,同样是学习资料质量越高,裂变效果越好。如果是网上下载的资料,效果最差(没有教学支持的流量团队常常这样做)。前面我们详细讲过资料裂变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

③礼品裂变

礼品裂变即准备一些礼品,例如马克笔、小号篮球、文具等,领取礼品的前提是发微信朋友圈。

礼品裂变的规模可以瞬间非常大,但礼品裂变带来的流量也最不精准,可能会招来很多羊毛党。由于不精准,经济成本反而更高。

④混合裂变。

通常是产品裂变和资料裂变的组合。

在此举一个例子:

第一步:准备一门5次的课程。

第二步:引导家长/学生转发进行第一次裂变。如果把5次课程的海报发到微信朋友圈,即可以领取1G的学习资料。

第三步:邀请家长/学生进群听课。前两次课程不需要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听,但这两次课程要非常精彩,家长/学生听完了,还想继续听。

第四步:引导家长/学生进行第二次裂变。继续听剩下课程的条件是把5次课程海报再发微信朋友圈,并截图到群。

第五步:发微信朋友圈之后,引入的新用户可以再次循环这个过程。

混合裂变集合了产品裂变和资料裂变的优势,多次转发有可能带来效果叠加;然而也需要格外注意活动程序的设计,如果衔接不甚合理或者太过复杂,也会降低家长/学生的转发意愿。

如果用一个字来归纳流量池运营的要点,就是养。养出家长/学生的信任和规模,是流量池运营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此介绍一个真实运营案例,该案例能充分说明在教育培训行业信任非常重要,对于如何建立信任,也有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供参考。希望本案例能够对大家理解流量池、高效率运营有所帮助。

案例6

6个种子的裂变

活动简介

这次活动通过裂变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线上公开课,促使潜在客户报名正价课。

活动复盘

活动负责人:W老师;

初始种子数量:6个;

裂变活动:一拉三;

裂变后的参与人数:800人;

公开课的参与人数:228人;

公开课上线率:25%;

公开课转正价课的转化效果:12分钟报名63人,17个小时报名119人;

公开课转正价课的转化率:52%;(正价课价格:960元/期)。

案例分析

1.裂变的本质=信任变现

本次活动最初只有6名种子家长,都是对W老师平时就建立起较高信任度的家长。在此次活动中,W老师选择使用个人微信号与家长们反复沟通,目的就是打破线上交流的虚拟感,用真实和具象化的人设,向潜在客户传递信任。

要点:用个人微信号,营造真实人设和场景;拉近距离,增强信任度。

2.种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种子流量按信任度可以分为三种:

● 熟流量:熟悉度、信任度非常高的;

● 半熟流量:还没有那么信任的;

● 生流量:完全没有建立起信任的。

流量由生变熟的过程,是增强信任的过程,这期间需要耐心反复的沟通。活动启动时,是下午4点左右;W老师端着手机,一直聊到半夜12点。其间不断有新家长进来,他又会不断进行一轮又一轮新的沟通,直到新家长的顾虑被打消,生流量变成熟流量,他们再进一步拉动更多新家长进来。如此往复,一晚上的努力,换来近300个快速对他建立起信任的家长。

做裂变活动时,种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从流量的角度来看,裂变就好像是一个放大器,如果种子流量是价值很高的“黄金”,那么放大后的流量也都是“黄金”;但如果种子流量是“石头”,那么扩大若干倍后,获得的流量即使再多,也仍然都是价值不高的“石头”。很多机构一味追求数量,盲目追求启动量的数字,但如果质量不好,即使裂变若干倍,转化效果也仍然不会理想。

要点:种子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使生流量(新家长)产生信任后,再去发动进一步的裂变。

3.抓住潜在客户的痛点

要想真正吸引更多人参与裂变活动,除了建立信任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为家长创造价值,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家长的痛点到底是什么?要想找到答案,需要沉下心来,深刻理解家长的需求。

在本次活动中,W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痛点。从知识点上看,小学数学的内容可以分为4个大模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实践与应用、统计与概率。这4个模块分散到每个年级,难度螺旋上升。具体某一单个模块,能串讲一遍的优质课程不多,而这样的串讲,又对孩子整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于是W老师抓住这个痛点,选择“应用题串讲”作为公开课的主题,家长自然愿意参加。

要点:抓住应用题学习痛点,设计课程,增强家长参与意愿。

4.价值输出:直接上菜和家长点菜

前文提到,用户运营的关键在于真正为家长提供帮助。一次高质量的价值输出,能创造“Aha”式的惊喜,会增加参与意愿;而一个差的价值传递,不仅不会增加意愿,可能还会引起摩擦,起到负面效果。

在流量池内,赠送学习资料是最常见的价值输出方式。什么叫能增加意愿的好资料呢?举例来说,标准资料就是不关注潜在客户需求,直接上菜;而如果能了解家长需求,直接原创资料,专项打造,就是家长点菜。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具体到本案例中,在公开课的直播间里,有人提出:孩子们在应用题具体哪些方面比较欠缺,能否给出专门的个性化辅导资料?W老师当即表示没问题。于是当晚回到家,他连夜搜集整理资料,在第二天早上7点将资料发到了群里,家长点菜需求得到满足,家长的信任感由此进一步增强。

要点:专门打造的个性化独家资料,远远好于人人可得的标准材料。

5.拉人:越简单越好

教育培训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最重视的就是客户的主观体验。在这方面,有三个监测指标使用较多:客户满意度(CSAT)、净推荐值(NPS)、客户费力度(CES)。对于需要配合的运营活动而言,“客户费力度”可以作为我们设计裂变等运营活动的评判指标之一。

“客户费力度”指的是我们的产品或者运营效果,常常取决于家长/学生做某项动作的费力度,费力度越高,效果越差;越是轻巧省力的动作,家长/学生越容易按照你的指令去完成。

下图横轴为有无信任感(路人/新生无信任,粉丝/老生有信任),纵轴为操作难度高低(拉人进群难度低,付费报名难度高)。针对没有信任感的新生/路人报名,是极高难度的地狱模式;针对有信任感的粉丝/老生报名,是线下的老生转介绍;针对有信任的粉丝/老生邀请朋友入群,是难度较低的精准裂变。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客户费力度”较低的动作去请家长/学生配合,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我们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针对种子、痛点、价值、拉人等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之后,精心设计一整套符合客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运营动作,然后再用公开课收单,效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