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不理发?细数明朝的潮流发型
对于选择繁多的现代人来说,在休息日找位“托尼老师”,为自己设计一款潮流发型或换一个时尚发色,实在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换个发型就能换种心情,坐在椅子前,我们心里也不禁感慨:还是现代好啊,古代人哪有这么多造型?可随即一想,不对呀,孔子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古人还不都是大长头发啊?头发一长,可选的发型不就更多了嘛!
留发的传统
确实,中国古代一直是有留长发的传统的。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在云南躲灾的时候,声称在当地土官那里得到一卷神秘的汉朝古书——《汉杂事秘辛》,讲的是汉桓帝时女官对皇后的“身体检查”。
记录女官检查皇后头发这一项的时候,杨慎写道:“伸髻度发,如黝髹可鉴。围手八盘,坠地加半握。”意思是,皇后的秀发乌黑亮泽,在手上能绕八圈,放下地,还多出半握来。按杨慎的说法,当时的皇后不过十几岁,头发居然能长到垂地的长度,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元朝以前,中国人几乎都是长发,而且从不进行修剪,因此才有桓帝皇后那种垂地长发。元朝建立,对头发的要求倒不是很严格,汉人仍旧留长发。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多少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头发也是如此。
明 夏葵 《婴戏图》
束发的礼仪
明朝男子的头发,儿童时期和成年之后大不相同。不过,大明子民在成年后不论男女都要束发,而不能散发。
儿童时期,男孩一般束发两结,也叫作“总角”,其形制相当于现代的两个丸子头。等到男孩成年行冠礼时,则会把头发束为发髻,再用网巾固定。那么“网巾”是何物呢?其实就是当时男子束发的装饰,类似一个软的网兜,是男子成年行冠礼的必备物件。在这一点上,明朝的平民和贵族一样,只是在网巾材质上有所不同。
说起明朝男子头戴网巾的风气,还是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兴起的。
《七修类稿》记载,朱元璋在位时期曾经着微服到民间游历,偶然看到一位道士正在灯下编制网巾,便问:“此何物也?”
道士答:“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
朱元璋听闻道士回答,认为“万发俱齐”与“万法俱齐”同音,可以表示“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意。这不仅代表着百姓发肤不受损害,还有着天下一统的含义。于是,朱元璋回宫后便召道士为官,并且自此将网巾作为当时男子成年之后的必备饰物。
男子戴网巾,那么女子又是怎么样的呢?女子在年幼时期与男子相同,也是总角发型。等到女孩成年要行及笄礼时,则要将头发盘起束成发髻。
明朝女子的发髻造型较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有差别,例如明初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曾盛行“牡丹头”,这种发型要求女子将发髻束得很高,甚至能达到六七寸高度,发髻用假发作为垫衬。由于发髻规格较大,梳这种发髻的女子,有时甚至无法抬头。“牡丹头”因为典雅、庄重,并带有炫富的成分,曾经风靡一时。
隆庆时,发髻不再以高为贵,而转为圆扁。当时流行的发髻为“挑心髻”,这种发型是将头发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用宝石制成的花朵装饰。
明朝中后期,戴“假髻”也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假髻是一种用假发制作的发髻,戴在头上与真发髻并无二致。假髻在汉、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明朝则开始流行。
明朝文人张弼曾经在《假髻曲奉许天爵》中描绘女子束发日常的景象:“东家美人发委地,辛苦朝朝理高髻。西家美人发及肩,买妆假髻亦峨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女子偏爱高髻,也常以假髻为饰。
爱美的明朝女性经常用各种饰物装饰自己的发髻。明朝后宫,后妃喜欢将天然花与自制彩花作为装饰物戴在头上。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就喜欢在清晨将茉莉花摘下,再将其制成发簪佩戴。除了周皇后,后妃袁贵妃也经常自行剪花佩戴。与袁贵妃在后宫相处不错的田贵妃更是如此,经常戴着新式花博得皇帝喜爱。
除此之外,一些女眷还将叶片作为装饰别于发髻。到了春天,还有侍女将蝴蝶捉来戴在头上。这种风气也逐渐传至民间,民间也开始以戴花为流行首饰佩戴方法。
有的地区,女子在参加宴席之时,还会在发髻上戴满各式各样的金银玉石,有时候自己够不着,还会聘请专门的插带婆帮助她们进行梳妆。
不过这种梳妆方式有一项显而易见的缺点:宴席之时几乎无法上轿,到达宴席也要随时让随从注意头上的首饰是否完整。
随从们跟着小姐,要随时注意小姐的首饰,一会儿地上瞅瞅,一会儿小姐头上看看,唯恐少了一件,也是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