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卫士 勇立潮头
——新中国农药工业发展纪实
我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7~公元前5世纪,就有使用嘉草、莽草、牡鞠、蜃炭灰杀虫的记录,以后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古籍中都不乏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药物杀虫、灭鼠、防病记录。但在历史上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发展缓慢,在病虫害突发流行时就束手无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国仅有几家规模极小的手工作坊式农药厂,生产信石、砷酸钙、砷酸铅、硫黄、鱼藤酮、雷公藤、巴黎绿和王铜等几种矿物农药和植物农药,产量每年仅几十吨,农业病虫害仍无药防治。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了化学农药的研究和生产,1944年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泸州二二三兵工厂(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开始研制滴滴涕,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并不重视,滴滴涕的生产未能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工业列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历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农药行业的发展。中国的农药行业正如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艰苦拼搏,开拓进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风雨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已形成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创新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农用化学品工业体系,为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国家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农药产量达到208.3万吨(1950—2018年农药产量见图1),主营业务收入2323.73亿元,利润总额227.04亿元;出口量140.53万吨,出口额80.72亿美元,进口量4.20万吨,进口额4.90亿美元,实现了连续15年出口数量及金额超过进口。
图1 1950—2018年农药产量
在我国,已知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达到2300余种,其中病害约750种,害虫(螨)约840种,杂草70余种,农田鼠害20余种,形成农作物的灾害在100种以上,如果不施农药,因为病、虫、草、鼠的侵害,会使农作物受损75%左右,其中由于病虫害引起减产的达53%。据农业部门统计,由于科学使用农药,我国平均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250亿公斤,棉花800万担,蔬菜80亿公斤,果品33亿公斤,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和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除草剂的使用,解放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使之参与到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和国家基础工程建设。此外,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食品防霉保鲜、畜牧业和家畜家禽健康、森林防火、城市园林、建筑物和纺织品防蛀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1949—1957:农药工业发展揭开序幕
1.有机氯农药投产开启农药工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化学家开始了化学农药的研究。1949年黄瑞纶教授对种子消毒剂醋酸苯汞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北京制药厂、宁波农药厂等先后建设了赛力散(醋酸苯汞)生产装置。1950年胡秉方和陆钦范教授将合成对硫磷的四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确定了简单、经济的合成工艺,为我国大规模生产对硫磷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南开大学的杨石先教授和他的助手合成了我国独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沈阳化工研究院于1952年开始研究农药,1958年设立农药研究室,农药专业下设农药合成、分析、生测、加工、安全评价、情报等研究室及试验车间,该院至今仍是我国农药研发的最重要的科研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工业列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这个概念。国家在战后百业待兴的艰难条件下拨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农药生产装置的建设,第一个滴滴涕生产装置于1951年建成投产,产品主要用于卫生害虫的防治,至今仍在防治非洲疟蚊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华北农科所、上海病虫药械所和沈阳化工研究院(原东北局化工研究室)开发的六六六生产装置于1951年和1952年相继投产,开启了我国大规模化学农药研发和生产的进程。化学农药一经使用,便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例如使用六六六不仅节省治虫的劳力,而且控制了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从1951年至1956年连续6年使用六六六灭蝗,实现了基本保证蝗虫不致成灾。六六六在我国农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投产初期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抵抗美国细菌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6年化学工业部成立,使我国的化工领域有了更集中、更专业的管理和引导,我国化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此后,在化学工业部的历次会议和向中央的报告中将化肥和农药的发展提到重要的地位。在国务院和化工部的关怀和支持下,农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发展速度加快,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毒杀芬、氯丹、七氯等一批含氯农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这些农药在我国农业、林业和卫生害虫防治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此后,在沈阳化工厂、天津化工厂、锦西化工厂和天津大沽化工厂先后建设了万吨级滴滴涕和六六六生产装置,其中六六六在较长的时间内是我国产能、产量最大的品种,产能最高达到30万吨/年,产量曾达到25万吨。由于该产品生产过程简单、可以消耗大量氯气,对氯碱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支撑作用。六六六有8种异构体,只有γ体具有杀虫活性,在六六六原药中只占18%左右,其他无效体在自然界中会存在数十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为此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将γ体提纯和无效体综合利用。成分经分离提纯至含量为98%以上,成为一种高效杀虫剂——林丹。其他无效体,经分离、加工制成三氯苯、六氯苯、五氯酚、五氯酚钠等多种化工原料和农药。利用这项成果先后在沈阳、天津、福州、常州、株洲、武汉等地,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六六六提纯和无效体综合利用生产装置。
2.高效有机磷农药研制成功并投产
在有机氯杀虫剂蓬勃发展的同时,有机磷杀虫剂也开始了研制和生产装置的建设,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的胡秉方、陈万义教授,南开大学的杨石先、陈茹玉、杨华铮、邱桂芳、陈天池、李毓桂等教授先后发表了关于有机磷化合物及杀虫剂研究的文章。
在胡秉方、陆范钦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农业大学、华北农业科研所进行了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1957年在天津农药厂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对硫磷的工业化生产装置,标志着有机磷杀虫剂在我国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同年,上海信诚化工厂和上海农业药械厂共同试制成功另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1958年正式投产。敌百虫杀虫效果好,对人畜毒性较低,防治范围广,使用又较安全,不久就成了我国农药主要品种之一。
3.开始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研制
在有机氯杀虫剂蓬勃发展、有机磷杀虫剂崭露头角的同时,科研工作者也在关注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发。在此期间,我国除草剂的研究和生产也开始起步,在1950—1965年间,北京农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南开大学元素所、中科院植保所等科研单位进行了研究开发,解放军9719工厂、沈阳化工厂、抚顺农药厂和天津农药实验厂等企业先后建设、投产了2,4-滴、2,4-滴钠盐、2,4-滴丁酯、2甲4氯钠盐、2,4,5-滴、除草醚、除草剂一号和五氯酚钠等除草剂生产装置。其中,五氯酚钠不仅可以作为除草剂使用,在防治钉螺(血吸虫寄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送瘟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农田水、肥条件逐步变好,农作物病害也逐年加重,为防治农作物病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杀菌剂工作的研制也在加快进行。沈阳化工研究院、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天津农药实验厂、上海农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开发了一批杀菌剂的生产工艺技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山西临汾有机化工厂、大沽化工厂、上海联合化工厂、上海农药厂、天津农药实验厂等企业先后建成了五氯硝基苯、六氯苯、二硝散、克菌丹、灭菌丹、敌锈钠、代森铵、代森锌、福美双、稻脚青(甲基胂酸锌)等一批生产装置。此外,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杀鼠剂(安妥)也开始了工业化生产。
4.农药标准化技术文献《农药规格》出版
由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生产资料供应管理局编辑,农业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农药规格》,标志着我国农药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启动。
在这期间,我国农药产量缓慢增长,1950年仅有0.1万吨,而且都是杀虫剂,主要是滴滴涕。到1954年首次突破1万吨,仍然以杀虫剂滴滴涕和六六六为主,还有少量杀鼠剂和杀菌剂,1950—1957年历年农药产量见表1。
表1 1950—1957年历年农药产量
二、2001—2010:农药工业创制体系不断完善,农药工业由小到大
1.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为世界最大原药生产国
2001—2010年期间,我国农药生产快速增长(见图2),2005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4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0.5%。2009年突破200万吨大关,2010年达到26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0%。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原药生产国,年出口量超过100万吨,占据世界农药市场的50%以上。
改革开放前20年农药行业基本处于准备阶段,积蓄实力、练好内功、蓄势待发。21世纪前十年(2000—2010)是小试锋芒,进一步提高实力。在这十年间,部分企业之间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要进一步发展,实力略显不足。部分企业开始将眼光投向资本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企业试水股市,筹集资金,但数量不多,在1993年12月第一个农药企业——沙隆达上市之后,仅有4家以农药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上市。2000—2008年,有8家农药生产企业上市(其中一家是股票更名),这些企业如下:
2000年1月,原“宁天龙”(涂料企业,1993年9月上市)改名为“红太阳”;
图2 2001—2010年农药产量
2001年1月,江苏南通江山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1年9月,浙江新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2年4月,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4年7月,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8年2月,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A股在深交所正式上市;
2008年6月,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8年7月,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些上市企业中只有华星化工后因故退市,其他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优势大踏步前行,跨省收购、兼并一些各具特色的同类企业,成为各领域的排头兵。如红太阳集团,发展成为跨农药、医药、原材料、中间体领域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南通江山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成为酰胺类除草剂技术最先进、品种最多的领先企业;新安集团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开创了“氯循环利用”和“磷循环利用”工艺技术,目前正在开发“硅循环利用”工艺技术,该公司从1995年至2012年的近20年时间内,独自或带头与跨国公司进行抗争,多次赢得针对跨国公司在欧洲、南美、大洋洲发起的反倾销诉讼,为我国草甘膦出口铺平了道路,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赢得了国际竞争对手的尊重与赞赏;扬农化工则发展成为全球菊酯类农药的排头兵,品种、产能均居世界第一,在2018年又收购农药行业科研实力最雄厚的沈阳院农药研发部分,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诺普信则是我国最大的农药加工企业,在国内多个省份均拥有子公司,作为纯农药加工企业,多年跻身农药销售百强,实属不易。
2.农药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
2001年11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农药管理条例〉的决定》(《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该《条例》对农药的登记、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以及违反《条例》的惩罚制度。根据《条例》,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颁布了《农药生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4年国家发改委再次修订了《农药生产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农药产品生产的审批、监督管理以及违反《办法》惩罚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在此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多次发布关于农药工业发展的通知、产业调整目录等,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年2月)及其附件《农药企业核准、延续核准考核要点》;2010年8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农药产业政策》,201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部分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
3.停产停用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有机磷农药在我国农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有机磷杀虫剂撑起了防治虫害方面的半壁江山,2003年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22.6%,杀虫剂的32.4%。但是,有机磷杀虫剂中的主要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也存在着毒性高的缺点,导致非正常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生命安全,在其他品种可以替代的条件下,国家果断决定停产、停用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1998年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被列入严格控制的名单之中。
2000年12月6日,温家宝副总理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专报信息》(第368期)上批示:“要改善农药品种结构,减少高毒农药的比重”。
化学工业部、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十分重视,在农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减少高毒农药比例、增加高效低毒品种、改善农药产品结构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履行好国际公约,调整农药产品结构,有关部委组织人员于2001年11月启动了“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削减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制工作。参加人员包括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和中化化工科技总院的领导和专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于2002年底提出“方案”初稿;2003年1月,由国家经贸委组织了“方案”论证会,参加的人员包括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财政部、卫生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以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领导专家,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削减方案”。
该“方案”在介绍了提出的背景、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削减的必要性、削减的可行性分析后,提出了削减的原则和目标: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分三个阶段实施该方案,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只保留部分生产能力用于出口。为达到停产停用的目的,方案推荐了十余个技术成熟、可扩大生产规模的品种和20余个可供工业化开发的杀虫剂品种。其中扩大生产规模共需投资14亿元,需申请银行贷款9.8亿元,由中央财政贴息3年。20余个可供工业化开发的品种需投资2.8亿元,国家拨款5000万元。
该方案在各级管理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推进,具备了停止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条件,相关部门于2008年1月9日联合发布公告,主要内容是:“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废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的农药产品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证书。”“本公告发布之日起,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在国内的生产、流通。”“本公告发布之日起,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在国内以单独或与其他物质混合等形式的使用。”“本公告发布之日前已签订有效出口合同的生产企业,限于履行合同,可继续生产至2008年12月31日”。至此,我国顺利完成了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工作。
4.农药科研创新和仿制结合,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2003年国家科技部设立了由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为首席专家的“973”农药创制项目,该项目组汇集我国十几个大学研究所的农药研究精英。由于成绩斐然,该项目连续进行了二期共10年,共有30余个新农药品种问世,这不仅使我国的农药创制成为当今全球的生力军,还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009年9月,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联合国内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安徽省化工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贵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红太阳集团、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成立了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0年1月8日,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科技部选为首批开展联盟试点工作的36家联盟之一。
10年间,我国农药行业开始走上仿制与创制相结合的健康发展之路。在此期间,我国仿制的新品达30余个,对一些骨干老品种及其关键中间体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如开发了毒死蜱、吡虫啉、啶虫脒、菊酯类杀虫剂和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等8个高毒替代品种;吡啶、贲亭酸甲酯、手性菊酸、氯代三氟甲基吡啶和乙基氯化物等关键中间体的绿色生产工艺,以及不对称手性合成、催化加氢、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和农药新制剂、功能性农药助剂等共性技术。
在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现了农药新品开发的快速发展,2006年3月25日,“新农药创制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和“农药创制工程”项目通过了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组织的专家验收。通过实施这两个项目,30多个农药创制品种完成了产业化开发并取得了临时登记,推广使用达1.2亿亩次,累计销售收入达到11.4亿元。近100多个具有良好活性的化合物处于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创制方法等高新技术已经在农药创制中得到应用。
5.产品质量提高,品种比例满足农业需求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成功开发了大批过专利期品种,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但产品质量仍与国外相同产品有一定差距,有效成分含量低5%左右,杂质含量也较高。经过科研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努力,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不足,组织科研专项。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使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部分产品的纯度高于国外相同产品。不仅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还使跨国公司停止自己生产,转而采购我国产品进行加工,如吡虫啉、草甘膦、酰胺类除草剂等等。
随着国产新农药品种的不断涌现,特别是五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削减,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从上九十年代的“三个70%”(杀虫剂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占杀虫剂的70%、高毒有机磷又占有机磷杀虫剂的70%)的状况逐年发生变化,到2010年杀虫剂占31.4%、杀菌剂占7%、除草剂占41%,除草剂超过杀虫剂所占比例。除草剂的大幅度增长,使得农民从繁重的除草作业中解放,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制造业、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进行农药安全性评价GLP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国农药创制能力,制定并完善了《农药生物活性测定标准操作规程》(SOP)、《农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及其安全性评价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了农药安全性评价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和农药卫生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GLP认证标准,初步建立了创制农药品种的市场预测和风险评估方法,制订了农药环境评价、残留以及质量的GLP行业标准,建立了农药GLP管理体系。这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方法的建立,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药创制的能力,还为我国农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7.创建农药产业园区,加大环保治理
2005年末至2006年初,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与江苏如东县人民政府、山东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合作,分别在如东洋口化工园区和滨海经济开发区创建“中国农药工业生产示范园区”。此外,各化工生产比较集中的省份也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化工园区,如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积极推进农药生产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园区化。园区内集中了各种类型的化工生产企业,企业之间的副产物可实现相互作为原料或中间体,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大我国环境保护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在2000年4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之后,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修订)》,2010年发改委、环保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农药行业生产的特点是原药中间体种类多、工艺路线相对较长、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较多且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等,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农药研究人员提出:在开发新品种的时候,同步开发减少新污染物的工艺和污染物处理的工艺。在此期间,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发了催化加氢、不对称合成、定向硝化以及生物酶、草甘膦废水低排放及母液回收利用、百草枯废水资源化利用、菊酯类农药废水综合治理、阿维菌素清洁生产新工艺及废水、废渣低排放、吡虫啉创新工艺研究与废水治理、氯代吡啶类除草剂废水综合治理与低排放、毒死蜱清洁生产与废水低排放等多项减少污染物产生及处理技术,极大提高了农药行业污染物处理水平。
为掌握我国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于2007年启动了全国第一次污染物普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参与了该项普查的全过程,承担了“化学农药行业产排污系数核算”的课题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编制完成了《农药行业产排污系数使用手册》。
三、2011~2018:农药工业迈入产业升级、集聚发展新里程
2010年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和质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农药产业政策》,旨在规范和引导我国农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药发展的目标以及为实现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政策、生产管理、进出口管理、市场管理、社会责任和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2017年3月16日国务院颁发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最新变化是将原属工信部、农业部和质监总局的农药行业管理职能归属于农业农村部一个部门,结束了多头管理、权力分散的现象。农业农村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设立了登记、生产、经营三项行政许可以及登记试验单位的认定制。自此,我国农药管理进一步规范化,行业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1.中国化工集团完成对ADAMA、先正达收购,全面改写农化行业格局
2011年11月,中国化工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股份,这是中国化工企业当时最大的收购外国农药企业的项目。该项收购完成后,对集团的农化行业进行了整合,原集团子公司沙隆达股份退市,并于2018年以“安道麦”的名称在上交所上市。2018年,中国化工集团再出大手笔,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拥有先正达94.7%股份,这意味着中国化工跻身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先正达是一家具有259年悠久历史的跨国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是全球第一大农药、第三大种子高科技公司,销售收入900亿元,净利润84亿元,农药和种子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和8%。该公司发展历程如下:1993年,德国赫斯特公司拆分解体后,作物保护部分与德国先令合并成立艾格福(AgrEvo);英国帝国化学(ICI)作物保护部更名为捷利康;1996年,瑞士汽巴-嘉基与瑞士山道士合并成立诺华(Novartis),2000年捷利康与诺华合并成立先正达,其农药销售额从2008年至今保持全球第一。先正达拥有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在传统育种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处于领先地位,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在全球拥有专利超过13000件。对先正达的收购将能够填补专利农药和种子领域空白,对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全球农药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拜耳公司完成了对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收购;美国陶氏和杜邦公司完成了合并、重组。世界农药巨头由过去的六大公司(先正达、拜耳、杜邦、孟山都、巴斯夫和陶氏)变成为如今的中国化工、拜耳、巴斯夫和科迪华(杜邦和陶氏合并后重新拆分、组建的农化公司)四大巨头。
2.自主知识产权农药新品不断产业化
2011年8月18日,科技部批复同意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立项,项目编号为2011BAE06A00,项目完成时间2015年12月,经费预算总额77072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22072万元。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有50个联盟成员,其中企业27家、大学11家、科研院所11家、行业协会1家。
在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氯氟醚菊酯、噻唑锌等10个创制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共计投入11425万元(其中国家攻关支撑计划拨款2333万元),改扩建19套产业化生产装置,总生产能力达到原药2010吨/年,各种制剂9950吨/年,见表2;氯氟醚菊酯、噻唑锌等10个产业化开发品种全部实现商品化,并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项目实施期间共实现销售收入约8.3亿元,新农药推广使用面积约7850万亩次。
表2 创制品种生产装置及生产能力
在此期间,完成了11051个新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和结构表征、活性筛选,筛选出ZJ4042等15个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新活性化合物;建立了化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了229条农药药效试验技术规范(SOP)、40项农药安全性评价和环境评价测试方法以及9套农药健康与安全性评价技术方法;开发了精异丙甲草胺等20项高效安全农药品种及关键中间体的清洁生产技术,建成试验和示范装置22套。上述成果,为我国农药行业创制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大宗品种产能过剩依然存在
农药与其他化工产品生产不同的是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2月开始,农业用药从南到北,逐步进入用药高峰。最早使用的是除草剂,用于播种前土壤处理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处理后一般可以保障全年免受杂草危害,少量用于后期杂草防治;随着天气转暖,杀虫剂开始登场,天气进入雨季,杀菌剂开始大量使用。为此,企业需要在用药高峰前备货,从前一年的12月份至6月份是生产旺季,除草剂的生产旺季更短,只有4~5个月的时间,少数品种拥有出口订单的仍在维持生产。也就是说,要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生产全年的市场需求产品,而化工产品的产能是以10~11个月计算的,因此,农药产能必须略有过剩,否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农药产能在200万吨左右(100%有效成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年产量在150万吨(100%有效成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左右,图3为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有重复计算部分),国内农业、卫生、工业、林业等需求在70万吨(100%有效成分)左右,其余50%用于出口。造成部分品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农药创制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仍然依靠仿制品种支撑病虫草害的防治,国外优良品种一旦专利过期,国内纷纷上马相关项目,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个品种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登记,如吡唑醚菌酯国内登记企业达到78家,造成产能过剩;二是一些大宗老品种,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空间,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一再增加产能,造成产能过剩,如草甘膦一度有上百家企业登记,产能超过100万吨,由于市场突变和环保核查,才逐步走向正规,但目前产能仍明显过剩。
图3 2011—2017年农药产量
4.“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使绿色生态农药强势增长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病治虫、促进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至关重要。但由于农药使用量较大,加之施药方法不够科学,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制定《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指出:随着农业病虫草鼠害逐年呈加重趋势,目前防病治虫多依赖化学农药,容易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越防越难的问题。为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为促进病虫草害的可持续治理和降低防治成本的需要,应采取新的治理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实施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使用农药,遏制病虫加重发生的态势,实现可持续治理。方案提出:“农企合作共建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植保工作者和农药生产企业大力合作,“充分发挥植保机构掌握病虫监测信息、熟悉防控技术,企业高效低毒农药和绿色防控产品研发、生产优势,积聚资源,集中力量,共建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联合开展技术集成、产品直供、指导服务,加快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推广应用步伐,示范带动病虫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农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为落实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行动方案,农药生产企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付出,特别是在教育、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活动中,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牵头,由企业、植保专家组成团队,召开现场会、请专家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几年的时间内培训了数万名农民、种植专业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组织了对培训师的再培训,有数百名培训师参与了再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科学用药的指导水平,提高了采用新型防控技术的积极性。通过各级管理部门、企业、植保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农药产量为322.1万吨,国内消费量246.1万吨;2017年提前实现了农药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农药产量在多年增加之后,出现了负增长,产量为294.1万吨,下降了8.7%,国内消费量锐减到139.2万吨;2018年农药总产量为208.3万吨,下降了9.5%,国内消费量大幅度压缩到71.97万吨。
化学农药使用量不仅实现了零增长,而且出现了负增长,为生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化学农药产量下降的同时,生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逆势而上,从过去仅占农药总产的8%~10%,增长到2018年的15%,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10%和5%,亏损额大幅度下降了48%。我国的生物农药也已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登记品种和数量近年都有明显增加,迄今为止,我国生物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共有52个有效成分,1200多种产品,涉及560多家企业。
5.我国已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超4000项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高,从“吃得饱”提高到“吃得好”,进一步要求 “吃得安全”和“吃得健康”。为此,国家组织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组建了由农业、工业、卫生、疾病控制、环境保护、物资流通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评审委员会,经过数年的努力和艰苦工作,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该标准基本涵盖了我国已批准使用的常用农药和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最近两年,还陆续有新的农药品种和新增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发布,使我国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结合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习惯,有的标准比欧美、日本还要严格。这些标准的发布为执行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6.产品质量、技术装备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生产企业不仅在新品种的开发上不断取得进展,也在老品种的工艺技术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使老品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从生产初期的产品纯度只有80%~90%,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特别是我国创制的新品种的纯度可以达到95%以上或更高,如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创制的氟醚菌酰胺纯度达到了98%,多菌灵的纯度从95%提高到97%,阿维菌素α(B1a与B1b的比值)从4.0提高到10.0,毒死蜱原药的纯度从95%提高的97%,百菌清的纯度从96%提高到97%。很多产品的质量已经超过原开发者的水平,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有的跨国公司自己不再生产原药,改为从中国购买原药再加工成制剂在国际市场销售。在原药质量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经过技术人员不断地试验、改进、调整配方、选择更适合的加工助剂,制剂产品的质量也有很大提升,制剂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在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2011年制剂出口量首次超过原药出口量,以后的年份始终保持大于原药出口量。
在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生产企业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从科研单位转让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断加以改进,实现了工艺优化、反应设备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和自动化。反应设备从初期的3立方米,增加到20立方米甚至更大;微生物发酵罐的体积也一步步提高到200立方米,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率;通过改变反应器内部结构,提高了传质传热速率,物料转化率更高,反应更加完全,产品收率也得到提高;分离干燥设备的一体化,收到了节约能源、优化操作环境、减少物料损失等良好效果;生物膜反应器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反应过程,节约了能源和资源。
近年来,微反应器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其内部的微结构使得微反应器设备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可达搅拌釜比表面积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微反应器有着极好的传热和传质能力,可以实现物料的瞬间均匀混合和高效的传热,因此许多在常规反应器中无法实现的反应都可以在微反应器中实现,在医药、农药、特种材料、精细化工产品以及中间体的合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农药行业也不例外,开始在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有的企业开始使用该种反应器,如浙江绍兴东湖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将微反应器用于农药乙烯利的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惠州市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农药制剂加工的全自动化,加工车间从原药、辅助材料投放到产成品包装入库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作,生产过程管理控制采用MES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进行质量数据分析、环境因素检测,做到自动预警,整个生产过程只需2~3个生产人员进行监控,可以做到精准地保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提高生产效率。
7.“农业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种、药、肥一体服务模式兴起
“互联网+农业”风起云涌,网上购买农药、作物病虫草害远程诊断、个性化定制的天气预报、病虫草害预报等互联网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京东、云农场、村淘等巨头的跨行进入,以及田田圈、农一网等行业自建平台的参与,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再加上以“飞防”为代表的机械化、智能化的施药方式,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水肥药一体化、作物综合解决方案等新型防控农业病虫害新理念、新措施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但农资+互联网也并不是万能的,它仍会面临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包括农民传统赊销习惯严重不符合电商模式,电商如何培养农民的网购习惯,电商化与传统渠道存在利益冲突,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落后增加电商化难度,农药产品的真伪辨别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资产品的技术服务与售后问题如何保障等。
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管理趋势加快,新药械的发展应用势头凶猛。而植保无人机可以说是近两年来药械行业内最吸引人的产品。作为现代植保最前沿的技术,无人机低空施药作业效率比地面植保机具效率高20余倍,无人机植保在水田作业、高秆作物和应对暴发性病虫害等方面已经表现出突出的优势,而且可以应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在农业领域形成产品销售的企业有100多家。农业市场对无人机需求旺盛,加上政府推动,一些农药生产企业、服务组织、合作社都纷纷涉足农用无人机领域。
作物综合解决方案也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实施。综合解决作物整个生长发育乃至成熟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虫草鼠害问题,同时帮助和保障种植业者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增加种植收益。另外,根据作物解决方案适时、合理、科学使用农药,可以达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用工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8.环保风暴及园区建设加速行业“绿色”发展进程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石化化工行业安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园区发展的原则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坚持两化融合、完善配套。“意见”要求:科学规划布局、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安全管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完善配套服务、加强组织管理。
农业部于2017年印发《关于加强管理促进农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进入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的化学农药原药生产企业达到60%以上;到2025年,进入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的化学农药原药生产企业达到80%以上。在优化产品结构方面,要有序淘汰高毒农药,积极发展生物农药,以及高效、低毒、环保新型农药。该意见要求,新设农药企业须在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建厂,农药企业迁址或新增原药生产范围的,须进入市级(地市级)以上的化工园区或工业园区。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引导下,通过园区和园区企业的共同努力,江苏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合作设立的“中国农药工业产业园”曾荣获“中国化工潜力十强园区”“全国环保优秀产业园区”等称号。目前园区正努力创建“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生态园区”。
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是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的延续,标志着大气治理第二阶段正式开启。该行动计划从钢铁、炼焦、建材等行业扩展到家居、板材、造纸、印刷、矿业、化工等行业,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一次比一次更加严格的环保督察,刮起了一轮轮的“环保风暴”。每一轮“环保风暴”对农药行业都是一场巨大的冲击,以我国最大的农药生产省份——江苏省为例,在苏北的盐城、连云港一带,集中了连云港化学工业园区(省级、堆沟镇)、灌南化工园区(市级)、灌云县化工园区、响水生态化工产业园区(原名陈家港化工集中区),其中农药企业有20多家,还有100多家农药、医药、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从浙江、苏南等地搬迁或设立的第二个生产基地。在“一刀切”式的环境整治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所有农药及中间体企业停产,而且还波及其他地区的农药生产,或是中间体供应停止,或是大幅度涨价,导致农药涨价、供不应求。2018年12月杀虫剂价格指数达到129.25,杀菌剂价格指数123.79;2019年2月杀虫剂价格指数为128.20,杀菌剂价格指数继续上涨到131.74。“环保风暴”虽然对农药生产冲击很大,但对企业和行业的整体安全环保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同处苏北地区的如东县,由于园区的严格监督、企业自律,在“环保风暴”中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依然保持正常生产。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据此,生态环境部表示:严格禁止“一刀切”,保护合法合规企业权益,是深化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出现的环保“一刀切”问题,既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与合法合规企业权益,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违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更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干扰,必须态度鲜明坚决反对,严格禁止。目前,“一刀切”式的环境整治虽然得到纠正,但企业受到的影响依然存在,重点地区的整治更加严格,有的地区颁布了整治方案,大规模地减少化工企业,导致大批农药企业外迁,许多企业将眼光投向西北(宁夏、内蒙古等)等欠发达地区。此举可能引起农药产业布局发生较大变化。
9.结语
中国的农药行业正如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一样,从几近于零到大,全体农药人艰苦奋斗、历经磨难、砥砺前行,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转身,终于化蛹成蝶、破茧而出;从品种单一到可以生产几百种有机合成和生物源农药,从仰仗进口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拥有了包括50多个上市公司在内的生产大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现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践行着责任关怀的理念,走上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拥有了从化合物合成、菌种筛选、药效试验、安全评价的创制体系,并已经拥有7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我国农药科研也从单纯仿制转变为仿创结合,进而发展到创制为主。总而言之,在全体农药人的努力下,中国正在从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迈进!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曹承宇 敖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