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你们手中的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次历经多年的研究历程,其目的只在于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提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因为当代媒介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广泛,还因为我们已观察到,自智人(Homo sapiens)开始在地球上扩展其统治以来,这种情况便一直存在。简而言之,技术问题并不是最近出现的,也不是全球化世界的专属特权。实际上,技术从最开始就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识中通常存在的对立,即身体(corpi)和事物(cose),不但不足以理解技术的影响,还有可能掩盖主管技术相互影响的最深刻、最根本的机制:我们是与周围事物密切相关且不可分割地混杂在一起的躯体。对这种直觉最著名的阐述应数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版本,在他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它取代了有机体先前执行的功能。我将沿着这条连接着不同知识领域作者观点的轴线,与读者们探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这一原理。

  本书有两个目标。首先是要说明身体、事物和世界之间的交织是多么紧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将分析的重心由人转向非人。可矛盾的是,如果要充分理解我们的工作方式,就必须将目光投向我们周围的事物,如环境和技术。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研究。通过一个涉及媒介学、认知科学、认知考古学、美学、技术哲学和生物学的比较,我将展示“身体—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多么备受关注,以及这种关注是如何消除学科差异的,这也是最初推动我起草本书的意图。第二个目标,也是更“雄心勃勃”的目标,即从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路线出发,对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历程进行一次来自我个人的分析。

  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我不得不用一些相当直白的方法进行选择。首先是放弃注释[1],因为当不同学科组合在一起时,会无法避免地产生无数潜在的主题发展,而注释势必会使得正文更加沉重。因此,这本书有时候可能会显得很简略,甚至在处理一些本应使用更多篇幅讨论的问题时显得仓促。我希望这点不足不但不会引起读者们的失望,反而能够激发读者们的反响和参与。出于类似的原因,我尽可能地减少了参考书目,同时遵循了双重标准:只列出与论点发展有关或为了突出不同作者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作品;若该作品有意大利文版本,则优先择之。我希望这部作品的目标受众不仅是专业领域里的研究者,也包括那密切关注且希望深入研究该话题,并带着一颗好奇心的读者们。我坚信,如果媒介研究能够突破大学圈子的局限,那将会产生很好的结果。

  最后要说的,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是否赞成技术的问题。关键是,我提出的调查不是作为对人与技术产物之间的伦理(etica)分析,而是作为一次美学(estetica)探索。换句话说,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提供关于使用某个小发明的对错秘诀,而是试图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展示媒介过程的一般运作原理,以及它们对我们身体和认知的影响。

  促使我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两个:首先,采用跨学科的视角涉及了大量的研究,如果同时进行伦理反思,将会使该项目不堪重负。实际上,尽管本书中运用了各种方法,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方法和研究都没有涉及伦理层面。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我相信是从媒介生态学那里继承而来的,我期待它可以成为以下问题的解药:在调查媒介的过程时,人们所看到的可能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来描述它们的样子。换句话说,人们由于当代媒介的加速而提出了一些关键的问题,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很好地阐述其意义,因此可能会倾向于一种指导行为的模范,而不一定了解特定媒介的功能与其产生的感知、认知、情感以及审美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偏见或者说成见,才是最危险的陷阱。另一方面,观察这些相互作用,而未事先思考它们是否产生了对或错的现象,是进行伦理反思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当你们像我一样相信“技术就是我们”这一观点时。

墨西拿市,2019年7月 


 

[1]  为使读者理解本书,译者酌情添加了注释。